摘 要:2016年1月1日,國內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本文圍繞公共政策與大眾傳媒的相互關系,用內容分析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新京報》“全面二孩”相關報道,發現其起到了宣傳政策、鼓勵生育的作用,有助于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公共性的構建。
關鍵詞:“全面二孩”;《新京報》;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045-02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全面二孩”政策,提倡一對夫妻孕育兩個子女,這意味著生育政策的徹底改變。經過30余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我國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人口結構特征。伴隨老齡化、失獨家庭、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國家近年來加快調整人口政策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事關每一位國民的生育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介于政府和公眾之間的大眾媒體建構了怎樣的議題?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其功能?
一、公共政策與大眾傳媒的關系
生育政策是一項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權威機構為有效管理社會事務、合理分配公共利益,在一定時期內指導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關于公共政策的屬性,學界普遍承認公共政策的基本屬性為權威性、合法性和以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公共性。[1]然而應該如何保障一項公共政策同時具備以上屬性?
傳播學界的學者給出了基于自己專業的答案,即通過剖析大眾媒體與公共政策間的關系,闡發大眾媒體在其中的作用。學者陳喆認為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播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渠道,通過對公共政策的客觀報道和充分解讀,成為影響公共政策合法性構建的重要因素。[2]學者安志放認為大眾傳媒實現了政治體系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決策者的有限理性,保證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3]
可見傳播學者的出發點是大眾媒體的傳達、溝通功能,本文由此確定了以下研究問題和假設:第一,《新京報》關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報道起到了宣傳政策、鼓勵生育的作用;第二,《新京報》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能反映民情、消除社會矛盾。兩個假設都圍繞媒體能賦予政策合法性和公共性展開。
二、研究過程及分析
以“全面二孩”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全國性媒體中,《新京報》與“全面二孩”的連接頻率最高。這一判斷與竇慧彬[4]的搜索結果一致,其在2017年通過慧科新聞數據庫搜索篩選出274篇“全面二孩”新聞報道,其中77篇來自《新京報》,占比最大。因此,選取《新京報》進行個案研究較為合適。
根據“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情況,本文將新聞樣本時間限定為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以“全面二孩”和“二胎”為關鍵詞在新京報網進行搜索,剔除重復和相關度較低的文章,最終獲得160篇新聞樣本。參考熊皇[5]、趙曌[6]、楊若男[7]等人的研究分類,針對研究假設,建立7個分類:報道日期、報道發布平臺、新聞體裁、主要消息來源、文章作者、報道議題、該報道對民眾生育的影響。
(一)報道力度
《新京報》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相關報道頻率與政策議程密切相關,這一結果與百度指數的“全面二孩”搜索頻率基本吻合??傮w上,3年時間里,《新京報》對“全面二孩”政策都處于一個比較關注的狀態,每月有穩定發稿量,對這一公共政策處于持續跟進狀態。最高峰值出現在2015年10月和11月,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也是在這兩月;每年3月都會形成小高峰,而這恰好是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生育政策、人口問題已經是歷年兩會的關注重點。
(二)報道體裁
新聞體裁可以直觀反映新聞的表現形式,分為消息、通訊、評論、漫畫、可視化圖文、視頻6個類目。前4個分類是傳統新聞體裁,后2個是在新媒體發展之后的表現形式。
對新聞報道形式和報道議題進行交叉分析,進一步發現較為正式的議題如政策傳達、政策反饋、調查評估依然以消息、通訊為主,而相對生活化的議題如家庭結構、二胎媽媽問題則更多運用了圖文和視頻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政策類議題報道的閱讀門檻較高,而《人民日報》近年來致力于用新媒體技術傳達政治新聞,如制作了系列習近平動畫及漫畫形象,并受到廣泛好評。此外,漫畫這一報道形式在新媒體技術發展背景下已有漸漸沒落之勢,《新京報》在該議題上僅有的兩篇漫畫新聞都轉載自其他媒體。
(三)消息來源
主要消息來源可以體現話語權,分為政府官員(數據)、人大代表、專家學者、普通公眾、其他媒體5個分類。一篇報道可能會有多個消息來源,本文關注最主要的一個消息來源。此外,若消息來源既是政府官員又是人大代表,則視其發表意見時的身份立場決定。如馬旭在2015年兩會現場說明我國人口結構問題,他既是人大代表又是國家衛計委研究所長,但他發表該意見時顯然是站在衛計委官員立場上。
通過對樣本新聞的分析,發現《新京報》在報道這一公共政策時的信源選擇比較合理,密切關注官方數據發布,同時采納了專家學者的意見,有助于公共政策的賦權、解讀和實行。此外,約有1/4的信源來自普通公眾,作為一項與全體國民密切相關的公共政策,普通人的聲音并沒有淹沒在官方聲音中。
對新聞信源與報道體裁進行交叉分析,更發現這種根據議題來選擇信源的特征,例如在政策傳達、反饋議題中幾乎全部采用了官方信源,在家庭結構、二胎媽媽中則關注公眾個體聲音,更具親民性。在相關配套服務議題上,則以官方信源為主,但兼顧了學者、公眾等人的說法??傮w上,《新京報》在信源上的選擇體現了其政策報道的理性、多元。
(四)文章作者
文章作者可以體現報道的多元性和原創度,分為本社記者、媒體轉載、專家學者、普通公眾、未表明所屬機構的媒體人5個類目。
160篇樣本新聞中,由本社記者采寫的占比約80%(129篇),轉自其他媒體的占比1.3%(2篇),由專家學者和普通公眾供稿的分別占6.9%(11篇)和2.5%(4篇),未表明所屬機構的媒體人供稿13篇,占比8.1%。對文章作者和報道體裁進行交叉分析,可發現由專家學者供稿的議題主要集中在政策反饋和調查評估方面,由媒體人供稿的議題集中在政策反饋方面,而普通公眾的供稿議題則集中在生活化的議題方面。不同議題的供稿者驗證了上文所述《新京報》在議題信源選擇上的合理、多元。進一步交叉分析文章作者與新聞體裁,可發現除媒體轉載內容外,其余所有外部稿件均為評論??梢姟缎戮﹫蟆吩趫蟮来祟愋侣剷r的原創高,能突破自身局限,吸收各方意見。
(五)報道議題
報道議題分為8個類目:政策傳達,即傳達“全面二胎”政策的預備、頒布、實施等信息;政策反饋,即對“全面二胎”政策釋疑、調整,側重于上下溝通、問題解決;調查評估,即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公眾生育意愿,側重于宏觀判斷;生育教養成本(包含二胎媽媽問題);家庭結構問題,如大孩成長、祖輩帶娃,側重于精神情感層面的問題;配套服務,包括配套政策和基礎設施,如福利政策、醫療教育等;相關產業、投資,如房地產、母嬰等產業;二胎生養知識。
通過對樣本新聞的統計分析顯示,關注度較高的議題分別為政策反饋(23.8%)、配套服務(21.3%)、調查評估(19.4%)、政策傳達(10.6%)。這表明,《新京報》側重于從宏觀和政策層面組織相關報道,同時也反映出其對個體和生活化議題的關注度相對欠缺,這是固然是由政策報道本身的政治屬性決定的,但生育政策作為一項影響國民個體的公共政策,對個體的媒體呈現卻是不足的。對政策反饋議題和配套服務議題的關注,則顯示了媒體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親民性,注重政策解讀和信息傳遞效度,同時發揮了社會“潤滑劑”作用。此外,對報道議題和報道日期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前期新聞報道議題集中在政策類議題方面,而隨著政策的實施,報道議題逐漸向生活類的議題,如家庭結構問題、生育教養成本傾斜。
(六)媒介議題的整體傾向
報道對民眾生育的影響可以直接體現媒體與政策的關系,分為4個類目:積極,如二胎政策的頒布、配套服務的完善、二胎家庭的幸福生活;消極,如二胎媽媽遭遇職場歧視、政策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二胎家庭的不幸案例;中立,如對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調查評估、二胎生養知識;矛盾,即報道中既呈現了不利于生育的問題,又提出了呼喚、期望等積極措施。
分析發現關于“全面二孩”政策報道的影響傾向分別為積極(45%)、中立(29%)、消極(15%)、矛盾(11%)。其中積極議題報道約為消極議題的3倍,而且在報道負面問題時多采用“提出問題—呈現期望”的報道結構,使新聞報道表現出矛盾的影響效果。可見《新京報》所構建的議題以配合政策為主,甚至主動消解負面信息,在媒體可控范圍內產生積極影響。
三、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知,《新京報》對“全面二孩”政策進行了持續報道,且隨政策實施情況轉變議題;在報道形式上主動適應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在報道議題上主動傳達、解讀政策,注重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且注重政策反饋和調整;報道議題以正面影響為主,從媒體報道層面起到了宣傳政策、鼓勵生育的作用。
從《新京報》的二胎媽媽、家庭結構、生育教養成本和二胎生養知識的議題設置上,可知其有意識地在反映公眾個體的真實感受,并通過調查評估這一議題也可從宏觀層面反映民情。但其報道數量相對欠缺,且往往是從正面的角度,消解了真正的社會問題,例如對二胎媽媽遭遇職場歧視問題的個案報道,先報道了這一社會矛盾,然多以事件的妥善解決結尾。并且止步于一篇報道一個案例,未嘗試挖掘、反映真正的社會問題。
此外,《新京報》對政策類議題的報道形式較為傳統,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相對欠缺,無形中提高了閱讀門檻;對個體和生活化議題的關注度較低,議題選擇的親民性不足。
參考文獻:
[1] 楊晶晶.淺議大眾媒體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的作用[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 2016:2.
[2] 陳喆,陳麗園.公共政策如何通過新聞報道構建合法性——以《廣州日報》廣州BRT項目報道策略為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3):196-201.
[3] 安志放.論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57-60.
[4] 竇慧彬.我國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關于“二孩”政策的議程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
[5] 熊皇.我國大眾媒體對“二孩家庭”的議題建構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2):63-65.
[6] 趙曌.“全面二孩”政策的中外媒介呈現——以《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102-109.
[7] 楊若男.中國主流報紙二孩議題的報道框架——對《人民日報》(2012-2017)報道的考察[J].東南傳播,2018(5):155-158.
作者簡介:封寒冰(1996—),女,浙江衢州人,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智能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