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由于網絡文學的讀者群眾發生了重大變化,傳播成本非常低廉,逐漸形成產業化發展等因素,使網絡文學迅速興起并發展,一舉打破傳統文學的諸多模式,擁有大批忠實讀者。但同時網絡文學也存在著藝術價值削弱、社會功用受損、可能使讀者陷入虛擬世界的潛在問題。
【關鍵詞】網絡文學;碎片化閱讀;潛在問題
在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碰撞融合的背景下,網絡文學在作者、作品的數量上飛速增長,已經形成了顯著區別于傳統文學的產業。網絡文學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將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來討論和分析。
一、網絡文學的主要特色
(一)表達方式更為直白
網絡文學的節奏非常快,往往要求一萬字即要出現情節高潮。這同時加快了網絡文學表達情感的節奏。網絡文學的思想較為直白,往往不需要額外的鋪墊和修飾。
由于人人都可以參與網絡文學的創作,一般的網絡文學作者都喜歡用網絡文學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看法以及真情實感,更直白地讓讀者了解自己和作品;喜歡用更加淺顯的語言來表達其作品人物的想法及內心活動,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更能起到吸引讀者的作用。
(二)表現形式非常自由
傳統文學更加注重考慮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紙張印刷的成本和出版周期的較長都導致傳統文學在內容和表達上更加嚴謹,對作品的字數也更加重視。而當下的碎片化閱讀使網絡文學作者的寫作更加自由,不受限于格式,不拘泥物形式,語言構成更簡單。省略主語,較多的使用單句、短語甚至單詞成句的寫作方式屢見不鮮,而且起到很好的效果。
現在的網絡文學不注重節奏、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等形式,更關注內容的表達,語言使用更加隨性,甚至使用一些符合組合來表示開心、佩服等,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表達更為簡潔多元。
(三)語言使用創新而寬泛
網絡文學緊跟時代潮流,網絡文學的作者樂于對語言進行創新、改造,例如用“雨女無瓜”表示“與你無關”,用“C位”表示某個人實力很強。這些時代感很強的詞匯容易被快速理解、獲得認同,十分符合當下年輕人對詞匯的審美。隨著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詞匯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富有新意的新造詞越來越多,網絡文學的用語也會更加百花齊放。
二、網絡文學興起的主要原因
(一)網絡文學的讀者發生了變化
與傳統文學不同,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更為龐大,并且成為了網絡文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由于網絡的介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直接、即時;同時,在很多網站,讀者的評價直接影響網絡作家的收入,網絡作家與傳統作家相比更為重視讀者的意見,因此,網絡文學逐漸發展成為互動敘事型的文本,讀者成為作品的創造者之一。文學作品不再僅僅是作者的個性展現,受眾也成為了創作的關鍵一環,影響著角色與情節走向。這一變化打破了傳統文學封閉的創作過程。正因如此,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有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加深了讀者的閱讀意愿,提高了閱讀粘性。
網絡文學作品文字量大,每日更新,作者與讀者可能每天都發生著聯系,作品連載期間形成了一種穩固的伴生關系。當作者生病中斷更新章節時,會向讀者請假;當作品的閱讀量下降時,作者會向讀者“賣慘”;當作者生活中發生重大事件,會與讀者交流分享。讀者作為積極主動的作品創作參與者,積極網絡文學作品的敘事動態、關注作者,甚至成為了作者的粉絲,使網絡文學趨向于粉絲經濟,甚至形成更為狂熱的狀況。
(二)網絡文學傳播成本低廉
互聯網技術不但使網絡文學的讀者基數迅猛增大,而且攤平了網絡文學的傳播成本。傳播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是指紙張成本的去除。手機、電腦等媒介構建成的閱讀模式是網絡文學的主要傳播途徑。無紙化閱讀大幅降低了網絡文學作品閱讀的經濟成本,而且網絡文學作品主流的在線付費閱讀模式使閱讀的經濟成本進一步降低。大量的免費章節使讀者擁有充足的判斷空間決定是否要購買全書,按章節購買的機制也比紙質書更加靈活,讀者可以隨時決定放棄購買剩余內容,避免不必要的消費。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的時間成本也得到了降低。每天作者創作完成后,可以將章節通過平臺實時分享給讀者,省去了印刷書籍過程中編輯審讀校對、出版社印刷、讀者購買等一系列流程,節約了時間成本。
(三)逐漸形成產業化發展
同樣由于網絡文學作者對讀者閱讀口味的主動適應,網絡文學類型化明顯,形成了玄幻、奇幻、仙俠、武俠等基礎風格,甚至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網絡文學范式,在題材、主題思想、情節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出現了成型的模式。新的網絡文學作者只要將各種要素進行調適,即可完成有下限保證的內容生產。
這種產業化發展還在不斷進化迭代,網絡文學細分出了廢材流、無敵文、無限流、學院流、總裁文、虐主文等類型。讀者在完成一部作品的閱讀后,可以按照網站分類輕松找到類似的作品,維持自己的閱讀喜好。
三、網絡文學的潛在問題
(一)網絡文學的藝術價值有所削弱
網絡作家因為經濟利益向讀者讓步,作家失去了獨立性,作品的藝術價值受到削弱。而且網絡文學讀者群體龐大,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閱讀偏好、審美取向,但網絡文學的產業化使網絡文學作者更多地創作人口基數大的群體偏好的類型作品,作品的集中加劇了同質化,進一步削弱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作家為滿足讀者需求,將讀者意見反饋作為創作考量,文學創作的封閉性被打破,文學的藝術價值必然受損,網絡文學不再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映射,而是偏離了文學藝術的應有性質,向商品的范疇移動,最終成為了大眾消費品。
(二)網絡文學的社會功用受損
文學作品本應負有教化人心,提升社會整體道德素養的責任。但網絡文學淡化了文學作品的教育內涵,更加追求單純的感官和心理刺激,弱化了網絡文學的社會功用。無論是網絡平臺,還是作者,還是讀者都對作品的價值與意義缺乏追求的意愿。網絡文學作者沒有篩選機制,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網絡文學寫作,作品整體水準低下,而且由于審查機制主要針對色情、暴力、反動等違背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內容,對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漠不關心,連基本的文學勘誤校對環節都有缺失,無法期待網絡文學作品對社會大眾進行道德啟蒙,一些錯字較多、偏愛使用流行詞的作品甚至對讀者基本的文學閱讀能力造成傷害。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的文學批評極少,評判標準缺位,導致無法形成健康順暢地進行書評的通道。書評不僅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渠道,更重要的作用是負責解釋作品的美學價值。網絡平臺基本取消了傳統書評的推薦渠道,使審美選擇權和評判權來到了讀者的手中,但網絡文學的讀者鑒賞力參差不齊,只言片語、斷章取義的評論,甚至是表達情緒的評論占主流,嚴肅而有態度的評論稀缺。這些都傷害了網絡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削弱了網絡文學的社會功用。
(三)網絡文學可能使讀者陷入虛擬世界
網絡文學作品極其重視代入感的營造,有強大的共情能力,讀者極易將作品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代入現實產生認同,特別是涉世未深的年青人容易因作品而對虛無的美好和幸福充滿渴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網絡文學可以做到每日更新,這種沉浸性養成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具有一定的上癮性,使混淆與誤讀變得更加危險。
網絡文學為了滿足讀者獵奇的心理、尋求刺激的需求,內容中有很多暴力和軟色情的成分,形成不良的示范,引導和誘惑讀者,造成了潛在的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9-01.
[2]周志雄.網絡文學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6-12.
[3]夏烈.網絡文學的新傳統與未來性[M],杭州出版社.201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