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瑤瑤
【摘 要】基于對社會工作和社區教育的了解,用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流動兒童的社區教育,有效的解決流動兒童社區教育存在的多種問題。有利于促進流動兒童的社區融入,促進建設專業化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對建設學習型社會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流動兒童;社會工作;社區教育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日益增長,我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不僅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而且城鎮化腳步也不斷加快,因此在城市中涌入了大批量的農村務工人員,從“候鳥式”的遷移到家庭式的流動,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流動人群。與此同時,城市中流動兒童的數量逐年增多,對于這部分群體的教育問題也愈發引人重視。社區是除學校外流動兒童的重要活動場所,近年來政府極為重視社區教育,一方面有利于解決流動兒童的城市適應性問題,另一方面是對于學校教育的補充。在流動兒童的社區教育實際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社會工作介入可以采用更全面的措施來保證社區教育的順利進行。
二、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更換了原有的居住環境,父母忙于生計無暇照顧子女,以及學齡兒童自身的獵奇心里,易模仿一些不良行為。與此同時在學校方面通過筆者的實際調查可知由于學習基礎較差,教材差異,更換教師導致的不適應,使得許多隨遷子女產生厭學情緒,產生逃課、逃學行為。九年義務教育是公民的權利也是義務,但是根據學校統計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隨遷子女輟學情況。這種厭學行為不僅使得學齡兒童不能很好的接受學校義務教育,也使得這部分群體也面臨著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社區教育是流動兒童重要的校外教育補充。
(二)社區教育工作者素質水平參差不齊
張蕾提出“目前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社區教育工作方面所接受的專業教育過少。高等學校對于社區教育的專業設置較少,導致高校中專業學習社區教育方面知識的學生較少,致使社會上擁有社區教育工作專業知識和系統管理的工作者較少。”
由于社區工作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人員流動比較大,并沒有穩定的教育團隊。這同樣也是社區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的另一重要原因。除此以外,長期在本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外出或線上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這使得他們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工作效率相對低下。
(三)社區教育參與主體少,服務成效淺
社區教育參與的主體少,僅僅靠政府購買青少年服務項目提供的資金,以及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無法支持社區教育的全面開展。由于許多社區受到場地限制、家長需求的限制、資金有限的限制,簡化的社區教育的任務,忽視素質教育,成為“以輔導作業為主以形式化活動為輔”的托管班。
三、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社區—學校—家庭合作的長效機制
通過學校參與、社區支持、家庭協助,從而建立起社區—學校—家庭合作的長效互助機制。這樣可以通過各個方面的有機協調促進兒童的健康茁壯成長。由學校負責協助四點半課堂的招募宣傳工作,并且共享學生的課堂表現。社區通過與學校合作方式,獲取學校的教育資源共享,包括德育小課堂、音樂舞蹈學習室等,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強四點半課堂的影響力。社區與家長合作開展親子活動,學習正確的溝通方式,改善親子關系,進一步推動流動家庭的社區融入。
(二)優化社區服務人員的結構
一政府可以通過選派、招聘、推薦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加入到社區服務隊伍,作為社區工作人才招聘的方法。招聘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大學生志愿者群體服務社區工作,有利于四點半課堂擺脫課程形式僵化、人員匱乏的困境。目前相當多的高校都設有社會工作專業,有許多社會工作專業的優秀學者和社工團隊,社區可以通過鏈接資源為他們提供暑期實習證明,讓他們走進四點半課堂開展課堂教育,有效解決社區人員專業性不強的問題。
二是通過建立本市的人才志愿者服務網,吸引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人才資源進行志愿服務。把志愿服務時長作為升學、升遷的基本衡量指標,把志愿服務作為全民服務的活動在全市大范圍開展。這樣社區內的志愿服務隊伍人才濟濟,可以根據其自身優勢建立不同服務方向的志愿者服務團隊,更加展示了志愿服務的專業化,從而更好地推動本社區的社區教育發展。
(三)豐富社區參與主體,提升服務成效
1.“低償服務+社會外包服務”模式探索
在現代社區服務中,引入“低償服務+社會外包服務”是一種發展的新思路。在社區中的公益創投項目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的問題,然而通過社區實行低償收費,來保證相關老師的費用。這樣可以穩定教師隊伍,提升服務質量,減少人才流失。D市S社區在這種模式下,從剛開始的十一人逐步發展到八十七人。四點半課堂給予了流動兒童學校以外的學習場所,給外來務工的流動人口減輕了經濟壓力,促進了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
值得借鑒的是近年來出現的社區組織建設新方式——“恩派公益組織”。在四點半課堂建設中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引導社會中“小飯桌”與社區服務中心融合,促進服務中心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2.健全服務管理制度機制
社會工作機構也要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服務的水平,才能更好的提供長期且穩定的社區教育服務。首先加強機構內部規章制度建設,包括對社工的考核機制,促進社工機構內部體制的建立。其次社工機構要制定關于社區教育服務的基本準則,其中包括服務原則、行為規范,加強服務的規范化,保證項目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減少社區托管項目之間服務效果的差異。社工機構通過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社工的服務水平,能夠臝得社會公信力,從而長久參與到學齡兒童的社區托管服務中。
政府對于社區服務機構的四點半課堂配套法律法規處于空白狀態,雖然個別地區頒布了小飯桌等暫行管理規定,但并未得到官方認可。法規政策應盡快落地,避免權責不清,保證社區教育服務的有效順利開展。
3.完善服務監督評價體系
第一,公開主體監督程序,做到透明公正。公開服務評價監督的基本標準,擴大主體監督的對象。不僅要做到事后的檢舉、懲處等行為,并且要做到針對流動兒童服務的理念、目標、決策和運行效果等各個過程中來,對社區兒童服務進行全方位監督。
第二,暢通民眾的利益訴求渠道,形成高效的反饋機制,讓流動兒童服務問題得到社會時刻、充分的關注,以保證其服務質量。可通過自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或者專線電話,建立和完善群眾對社區兒童服務工作成效的反饋機制,更好的提高辦事效率。更加深度融合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理念,形成立體的評價格局,保證考核工作的廣泛性、層次性以及立體性。
【參考文獻】
[1]張蕾.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發展問題研究[J].才智,2018(36):243.
[2]梁啟政. 流動兒童社區教育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青島大學,2018.
[3]李琳. 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8.
[4]陳玉元.社會工作介入下流動兒童社區教育現狀的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10):27-28.
[5]黃祖奮.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流動兒童教育研究——以溫州部分社區為例[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