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摘 要: 學困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班集體的學風形成,直接影響班級整體學科學習水平。學困生的轉化理應在教師、家長共同配合下獲得發展,然而流動兒童家庭的家長文化程度較低,甚至文盲不少;家庭教育的期望低,普遍只求生命安全、無病無痛,且對孩子學習關注甚少,甚至從不過問;大多數家長在外忙碌于維持生計,許多家庭都有多個小孩,與學校教育配合少之又少。加上我校在職教師大部分原先在普通城市小學任教,面對流動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中特殊的學困生的幫困轉化在教育、教學兩方面都缺乏深刻的感性認識和實踐經驗,“促進學困生的轉化”的問題迫切需要我校全體教師作為課題共同研究實踐探索。
關鍵詞: 流動兒童 學困生轉化 實踐策略
《流動兒童學困生轉化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經過前期的研究已進入推進階段,我們把研究的主陣地放在了課堂上,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有重點地創新地開展研究。
一是明確科技合作探索的三大共性化元素
轉化學困生有共同意義:提升公平教育的價值;提升班級群體學科學業水平。
學困生的形成有共同原因,學科學習中有共同問題:學習無進取心;課堂聽課習慣差;不聽、不思、不記憶、不發言;課后作業習慣差;不按時、不獨立、馬馬虎虎、看看抄抄、草草了事;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成績不好無所謂;學科知識技能基礎差,新舊知識脫節多,且學困生中兩科、三科學困生占80%多。
學科課堂有共同目標:尊重差異;學科課堂有共同目標即發展性課堂,要讓每個學生獲得發展。
鑒于以上三大基礎,學困生轉化就必然存在學科間共性化的基本策略,開展該項研究就是形成學科教學合力,共同探索這種策略,取得1+1+1>3的促進學困生轉化的效果。
二是確定課題組探索有效策略的三種方式
探索方式一:回顧、介紹、提煉、培植原有的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是繼續實施學校前期課題研究中形成的有利于學困生轉化的有效做法;
二是提煉教師在歷年學科教學補差工作中取得的有效做法。
策略一:構建并實施“課堂學習傾聽規則”
策略二:組織學困生群體課后系統輔導補差策略
策略三:營造良好的群體學習環境
用多元方法提示和評價激活學困生的傾聽意識,有效維持學困生的傾聽行為,強化傾聽效果。如給予學困生傾聽的任務、發言的機會和一對一的傾聽幫帶;對學生的發言提出明確要求,使學生發言產生利于傾聽、吸引傾聽的良好效果。
策略四:與學困生面批面改作業
為了解和解決學困生作業中困難因素知識和技能的缺失點,及時進行點撥、講解幫助正確掌握知識和技能,減少錯誤,針對學困生個體學習弱項采取學困生個體學科教師一起面批面改,錯題逐一解決。
探索方式二:聽課中觀察發現、提煉、完善隱形策略。
一方面在課題組課例研討的課堂觀察中發現提煉,另一方面在協作組教學研究活動聽課中發現提煉。
策略五:學科課堂中學困生優先權策略
學困生學得如何是衡量學科課堂教學效果優劣的重要標準。學困生的轉化首先要搶占課堂學習時間、空間陣地,很多老師把學習過程中的發言權、板演權、自主學習結果的交流權優先分配給學困生,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把學困生轉化效果顯現在課堂中。
策略六:適時矯正學困生課堂學習不良狀態,特別提醒策略
學科課堂中把隨時關注學困生學習狀態作為教師優化教學行為的主要指標,教師要及時發現學困生不良學習狀態并以肢體語言或表情或動作手勢或促其發言答問等多元方式進行提示予以矯正。
策略七:課堂學習中任務驅動策略
在聽課中頻頻發現教師常常把提出傾聽、思維、發言等學習任務與要求放在老師講解、同學發言或閱讀教材觀看視頻材料之后,這樣往往會出現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因無目標任務就不認真傾聽、不認真閱讀觀看而不發言和不會發言的現象。針對學困生大多是逼一逼、想一想、撥一撥、動一動、推一推、進一進的被動學習型的特點,我們設計了任務驅動策略,即預先提出傾聽思考任務、要求,然后組織學習活動,讓學生帶著任務被動傾聽、被動思考,久而久之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困生學習效果。
探索方式三:創新、設計、踐行、提煉學困生轉化需要的新策略。
從學困生成因、學困生轉化的關鍵點出發;
從學科課堂教學對學困生關注意識、關注行為不足出發。
策略八:新知學習差異目標、預備經驗補給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策略
新知學習差異目標:針對學困生學習弱項,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基本知識保底的情況下,對技能靈活運用的要求上適當降低,從而增強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預備經驗補給:從新知學習必備經驗出發對重點幫困學生課前給予針對性的復習練習,以做好新舊知識必要對接,減少學困生新知學習的困難。
作業形式多樣化;為充分、及時了解學困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困難的節點,思維方向的錯誤或偏差等信息,以便針對實際及時指點矯正,采用學困生完成作業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數學作業以師生面對面多個學困生同時板演的作業形式,英語師生面對面口頭表達與傾聽形式,語文作業減少筆頭抄寫作業分量和增加默寫、不過關的抄寫形式等,促進學困生提高愿意做作業、做好作業的積極性。
策略九:同桌伙伴幫困助學策略
利用同學伙伴相助易于接受的特點合理設置學困生的同桌伙伴,充分用好伙伴資源開展有效助學活動,為學困生課堂學習及時了解學困生思維表達遲鈍、及時化解知識和技能形成遲緩的困難,強化當堂學習效果。宣老師低年級數學課中這一策略的運用充滿了童真、童趣性,效果很好。
策略十:學困生期末學業水平雙測綜合評價策略
根據學科必備基礎知識與技能要求,對學困生進行雙基合格測試,以了解學困生真實的學科學業基礎水平。再參加班級的期末統測,這樣既讓學困生看到自己學習的基礎成績、基礎缺陷,又看到超越基礎部分的成績,提高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困生轉化找到切入點,真實反映學困生“重點與基礎”的學業水平。
三是創新科際課例研討新方式
有效策略的探索需要課堂踐行、檢驗才能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只有在課堂踐行中有效策略才能得以推廣。因此,在集思廣益下,我們首先預設了課前、課中、課后促進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即:
課前——執教老師在備課時針對學困生進行差異教學目標、預備經驗補給、課堂關注學困生策略預設、小伙伴幫困助學活動設計、差異作業設計與實施形式的改變幾方面考慮;
課中——課題組成員每人鎖定一名觀察對象和執教者進行課堂狀態觀測,并做好記錄;
課后——科際共同體聽課教師交流反饋課堂觀察記錄與評價建議,執教者就促進學困生轉化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課題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通過一次次的研討活動摸索著、研究著、成長著,大家總結得與失,找出課堂教學中隱藏的轉化策略,創新、生成獨特的新的轉化策略,從而有效促進學困生在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的轉變,學困生從不愿學、被動學逐步轉化成愿意學、學會學。付出總是有回報的,學生的點滴進步帶給了教師莫大的鼓舞和前進的動力。
本文系常州市“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流動兒童學困生轉化策略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