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具有高速便捷的特點,同時也為虛假信息尤其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健康等科技類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本文以微博“謠言粉碎機”為例,分析及探討謠言的消解過程、消解因素,為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消除謠言、厘清事實提供借鑒。
關鍵詞:虛假信息;科技謠言;傳播與消解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15-02
在微博時代,社交媒體給了普通用戶發聲渠道,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互聯網的便捷性加上熟人社會的“社交屬性”,使得各類信息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進行傳播。其中碎片化信息居多,真假信息混雜,使得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了虛假信息傳播的陣地。此外,社交媒體用戶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導致這種碎片化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改造”,他們成為了虛假信息的傳播者,社交媒體成為了虛假信息的“溫床”。[1]
一、科技類謠言產生的土壤
作為一個傳播學概念,謠言是利用各種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在中文語境下,“謠言”一詞帶有貶義色彩,意為沒有事實依據而捏造的話。
科技類謠言是謠言的一種,主要是指存在于科技領域,在當前科學研究背景下能夠被證偽,但同時卻通過各種途徑被公眾廣泛誤讀與傳播的信息。
在當前科學研究所能夠達到的程度下,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板塊致力于對科技類謠言進行消解。這里提到的謠言粉碎是指通過較為嚴密而通俗的邏輯論證,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并最終達到破除謠言的效果。這種消解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破除謠言、厘清事實的效果,但同時也要面對謠言經久不衰甚至“死灰復燃”的困境。
從謠言的產生來看,科技類謠言的產生傳播有其本身的特色,通過對“謠言粉碎機”所粉碎的諸多科技類謠言的分析可以發現,這些科技類謠言的產生有關注度高、模糊度高、反常度高的特點。
二、“謠言粉碎機”對謠言的粉碎過程
從謠言的產生來看,科技類謠言的產生傳播有其本身的特色。根據艾爾波特和波茨曼給出的一個決定謠言產生的公式,即R=i×a,其中R=謠言(Rumor),i=重要度(importance),a=模糊度(ambiguity)。1953年,克羅斯對此公式進行了完善,即R≈(i×a)÷c,其中c=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結合上述謠言產生的公式及各自代表的含義,通過對“謠言粉碎機”板塊的分析,可以發現經過較長時間摸索,其已經有一個比較固定的辟謠信息發布流程,這個流程可以表現為圖1。
在這個流程中,“謠言粉碎機”能夠迅速將謠言收集起來,及時組織相關專業人員撰文進行分析,并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破除謠言。同時可以看出,謠言的粉碎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這種反復一方面是由于謠言本身具有的頑固性,另一方面是不負責任的傳播者進行廣泛的宣傳導致的。這種不負責任的傳播者可能是無意識的傳播,如日常的人際傳播,也有為吸引眼球而進行的刻意傳播。如在微博上,許多營銷賬號打著“健康”的旗號,傳播的卻是許多“非健康”的謠言,更有甚者在被指出錯誤后仍不改正。
在微博這一空間里,“謠言粉碎機”的平民化主體形象具有比權威科學傳播者更突出的優勢,與普通用戶的傳受關系可靈活轉換,用戶之間也有了更充分的交流平臺;同時,“謠言粉碎機”提供的信息內容貼近生活,符號樣式體現了網絡語言特色,更易得到用戶認可。但微博的科學信息傳播也面臨困境:內容碎片化、傳播迅捷等特點難以提供充分的理性思考余地,篇幅的不足增加了語義的不確定性,微博成為偽科學信息的集散地皆與此有關。如何在新媒體空間進行科學傳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2]
三、科技類虛假信息的消解關鍵詞
以近年來“市場上面條可燃,吃面條相當于吃塑料袋”的謠言為例,消息最早來源于《大河報》的一篇報道《濕面條能燃燒 里面添了啥東西》。新聞發布不久就被轉載至微博上,并被加工成“吃這樣一碗面就等于吃掉一只塑料袋”。
通常情況下,反常度高的謠言,其關注度也相對較高,如“蝦與番茄不能同吃”“打針西瓜”(不法商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內注射色素、甜味劑,使西瓜變得又紅又甜)等,這些看似與生活密切相關、與正常人的理解有所偏差的內容,極易成為謠言產生的土壤。
在謠言的消解過程中,科學工作者是傳播中的傳者角色,普通大眾成為了傳播關系中的受者,而眾多媒體則在其中起到了渠道的作用。但是在現實傳播中,由于媒體的選擇,傳者所想要傳達的內容并無法直接有效地到達受者。
科技類虛假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分享信息的是“熟人”,所以疊加社交屬性的分享具備了更高的可信度,使得虛假信息的傳播深度、廣度不斷增加,每一個社交媒體的參與者既有可能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更有可能成為虛假信息的受害者。對此,社交媒體的參與者需要在相關平臺的幫助下進一步提高媒介素養,掌握“先了解后分享”和關注信息源、信息載體等初步信息核實手段。
隨著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虛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結合新興業態,開始以更加“潤物無聲”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給科技類虛假信息的消解帶來了新的困境。伴隨著科技類信息泛濫,真假難辨的新聞使得受眾對各類信息的接受度逐漸降低。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受眾更傾向于相信自己最初看到的內容,并且當再次看到類似內容時,會潛意識地將現有內容與自己第一印象的內容進行比較,一方面強化原有認知,另一方面過濾現有信息中的“新內容”或者“糾錯”。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受眾有可能在不斷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反復強化錯誤的認知,使得科技類虛假信息在人們的認知中更加“根深蒂固”。對此,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針對性地提升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水平的網民科技素養及媒介素養,如將相關內容納入普通大學等課程,是消解科技類虛假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
此外,2018年發布的《浙江省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已成為浙江省網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途徑,在互聯網上,尤其是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中,大數據算法發揮著不小的作用。但是巨大的用戶數量以及采用智能算法推送新聞、通過流量變現的平臺模式,使得假新聞制造者不斷利用社交鏈的傳播渠道和算法系統的缺陷制造假新聞和快速盈利。[3]
四、結語
要消解科技類虛假信息,掌握大數據和算法的諸多互聯網公司應當承擔相應責任,通過算法改進、官方賬號等相關手段,截斷虛假信息的傳播路徑。
參考文獻:
[1] 賴伊婷.社交媒體中假新聞傳播機制及防范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8(01):48-49.
[2] 楊鵬,史丹夢.真偽博弈:微博空間的科學傳播機制[J].新聞大學,2011(04):145-150.
[3] 趙浩,申金霞.新媒體語境下假新聞治理的困境與對策——以美國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為例[J].中國記者,2018(06):121-124.
作者簡介:張源源(1988—),女,山東煙臺人,研究生,碩士,中級職稱,南京日報社會新聞部主任助理,研究方向:法治新聞報道新路徑,網絡虛假信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