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持人手勢語的運用,對信息傳遞、主持人形象塑造、人際互動溝通等層面均有重要影響。本文借鑒語言學概念和成果,明確主持人手勢語的內涵和類型,并且闡述研究主持人手勢語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主持傳播;手勢語;副語言;主持人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16-02
主持傳播既是傳播的一種形態,又限定了傳播的語境,它是主持人作為傳播主體在節目制作、播出或二者合一的直播過程中所進行的全部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傳播的總和。主持傳播副語言研究的重要性已是許多學者的共識,“作為傳播主體屏幕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副語言表達和有聲語言表達一起,構成了電視播音主持的重要創作手段”。[1]手勢是主持人副語言表達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3個方面:主持人手勢語內涵的界定、主持人手勢語的類型與判斷、主持人手勢語研究的學理意義。
一、主持人手勢語的內涵
本文所研究的手勢語屬于副語言系統,要界定什么是手勢語,需借鑒副語言的內涵。然而,對副語言意義進行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內外學者對副語言的研究,主要是從語言學的語篇語義視角進行,體現出了副語言的依附性。語言學、符號學者詹姆斯·馬丁、米歇爾·扎帕維尼婭認為:“研究副語言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區分副語言和行為,即符義過程和非符義過程。”[2]符義過程包括語言系統、副語言系統,就是“可被社會符號動物理解的目的性行為”。[2]他們認為副語言可被分為兩大類:音韻融合型副語言(具有人際意義、謀篇意義)和語義融合型副語言(具有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謀篇意義)。但又指出,在語義融合性副語言中隱含著音韻融合。其建立的模型如圖1:
在這一模型中,象征性手勢和手語屬于語言系統,與其指代的概念之間具備索緒爾提出的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因其可以獨立于口頭語言之外表義,當出現時可被識別出來,并且被人們傾向于按照約定俗稱的含義理解。例如“OK”手勢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將食指放在唇邊,配合“噓”聲,象征“保持安靜”。此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象征性手勢的象征概念不盡相同。比如《非常6+1》節目的標志性手勢,也是象征性手勢(象征“我愛你”)(如圖2所示),具備雙重意味。
手勢語在本文中是指手勢副語言,是副語言的一種。主持人的手勢語,是主持傳播過程中,伴隨主持人的有聲語言顯現的可被受眾理解的目的性手勢行為。
二、主持人手勢語類型與判斷
(一)主持人手勢語的類型
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界定主持人在大眾傳播、擬人際傳播、人際傳播過程中的手勢語,在(圖1)這一模型基礎上,本文認為主持人的手勢語可以分為音韻相融型、語義相融型兩類,語義相融型又可以區分為圖解性、調控性兩種。
圖解性手勢語可用于輔助有聲語言表達事物外觀、形態,指示地圖區域、位置,再現事物的動作等,伴隨的有聲語言內容較為具象可感。
調控性手勢語是對有聲語言中的抽象意義起強化、否定或者替代作用的手勢語, 例如口頭語言是“太傷心了”,用鼓掌的動作進行否定;口頭語言是“太棒了”,以拇指朝下的動作進行否定;我認為……(太棒了),用拇指朝上動作替代有聲語言。
根據謝倫浩、楊多的文章,主持人的手勢表達屬于副語言的客體語,認為副語言有表情語、客體語、環境語、類語言4種,[3]主持人的動作、聲音的停連和升降都歸入副語言的范疇,這一學理定位有一定價值,并未尋根溯源至語言意義。其他研究者針對手勢語的分類,例如演示型、依附性、伴隨性和示意性動作,[4]再次印證了手勢語的功能,它作為副語言的一種,對語義起到補充、替代、強調、重復、調節、否定[1]等作用。
這些理論經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主持人進行副語言創作,但都沒有揭示出制約主持人副語言創作的機制。
事實上,雖然主持人手勢語表達具備一種類似有聲語言表達的主體創作自覺[5]的審美追求而格外豐富多樣,但是當我們把語言細分到音節單位的時候,主持人的手勢語仍然離不開這兩類,非此即彼。
(二)主持人手勢語類型判斷
首先,人體的生理屬性決定了手勢語表達的方式,任何一個細小的手勢語,都可以牽動手指、手掌、手肘和手臂部位,但同時手勢語表達的含義是聚焦的,顯現在具體的關鍵部位上,辨別手勢副語言的功能部位時,可以通過觀察主持人哪個手部動作的信息量最為顯著來確定。
其次,當我們需要判定這一動作手勢語屬于什么類型,要判定它是否和語義或音韻相關。一般情況下伴隨音節相對升、降的趨勢而出現,并不具備表意功能的副語言,即可判定為音韻相融型的手勢副語言;雖然與音律的起伏升降相關,但與語義成相融型的手勢語,可判定為語義相融型手勢副語言。此外根據手勢語與表義的獨立程度、契合程度、具象程度,可以細分為圖解性和調控性。
例如在《開心詞典》節目曾用過的標志性片頭中,主持人通過手部從拳到手掌迅速打開,同時手掌向前方小幅度切過去的動作,伴隨“請聽題”音調的上揚,這是一個音韻相融型副語言。氣象節目主持人用左手的手掌舒展狀態以手指末端進行指示,在靜態或動態的圖片、圖表中,比劃出“內蒙古大部、黑龍江大部、一直到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這是語義相融型(圖解型),盡管和語言的音韻變化保持音長、節奏的一致;主持人聲音語言進行到“會出現白天的氣溫比凌晨的還要低的情況”時, 主持人手勢語配合重音“凌晨”(手勢行為:主持人面對鏡頭以雙手掌心相對下切)和“低”的突顯音節(手勢行為:雙手交合)出現,可判定為音韻相融型。
主持人的手勢副語言的判定十分必要,這一過程對語言和副語言進行了區分,較為清晰地解釋了主持人副語言表達的創作依據。
三、主持人手勢語研究的學理意義
中國播音學學科建立以來,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有聲語言表達層面,以張頌為代表的學者提煉出了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等重要而影響廣泛的播音創作原理,然而在播音學發展的數十年中,副語言創作層面的研究仍然缺少較為成熟和有影響力的理論,限制了主持人研究和節目研究。以手勢語為代表的副語言研究,對主持人個體研究,以及同一類型節目主持人副語言表達的同質化現象均有啟發意義。
對主持人使用的兩類三種手勢語的判定和區分,可用于解釋信息傳遞效率的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副語言使用越恰當、貼切,受者理解起來就越輕松,當使用副語言不恰當、貼切(例如口頭語言為“向上移動”,但是手勢動作為掌心向下按;用舒展的手掌指示地圖上某個不顯眼的地點,因手勢形態和表達事物形態不匹配,可能導致觀眾看不明白;用單個手指向前點,口頭語言為“加油”,會給人以輕浮、滑稽之感),或者在副語言中間穿插過多非符義行為(例如因緊張而不時摸鼻子或者拉扯衣領),就會形成信息的“噪音”,降低信息傳遞的準確程度。具化到手勢語的運用,分析主人手勢語表達基本創作規律,對主持傳播教育或有啟發。
后臺行為越來越多地展現在鏡頭前的融媒體背景下,主持傳播中的人際互動溝通明顯增多,副語言的重要性愈發顯著。系統功能語言學已經為我們搭建起了條理清晰、邏輯自洽的層級式的描述系統,并且也為探尋手勢語等副語言的表達規律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觀察方法,對這一系統理論的核驗、完善和應用遠非一人之力,對主持人副語言研究的學理定位也不止步于一隅。
四、結語
本文認為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副語言的分類包括音韻相融型和語義相融型,可作為主持人手勢語含義界定、類型判定的基本依據。本文對主持人手勢語應用案例的分析,主要從傳播主體的創作角度進行,尤其適用于檢驗主持人在大眾傳播媒介上所顯現的手勢語的準確性、規范性、審美性等,在更復雜的人際溝通場景中,這一觀點仍待進一步深入論證。
參考文獻:
[1] 金重建.論電視播音主持副語言創作的功能與規律[J].現代傳播,2014(9):85-86.
[2] 詹姆斯·馬丁,米歇爾·扎帕維尼婭.副語言意義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J].當代修辭學,2018(1):3-24.
[3] 謝倫浩,楊多.播音主持副語言的學理定位[J].現代傳播,2016(5):104-105.
[4] 劉超.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體態語分析[J].新聞界,2012(9):24-25.
[5] 金重建.有聲語言創作主體創作自覺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22-23.
作者簡介:許莎莎(1988—),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寧波財經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