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進 黃英華
摘 要:深度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一種,系統地反映社會中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通過記者的深入調查,挖掘事件前后的因果關系、結構或說明某種問題,追蹤其發展趨勢的一種報道。本文從全媒體背景下分析深度報道出現的原因、相關特征以及社會效果,并歸納深度報道寫作中的一些規律和寫作特點。
關鍵詞:深度報道;特征;寫作手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68-02
一、引言
深度報道這種報道形式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報紙出現了比較著名的深度報道,如1987年《中國青年報》刊發的“三色”報道——《紅色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進入21世紀,由于新聞競爭日益激烈、讀者閱讀層次提高、社會轉型,深度報道成為吸引讀者、提升媒體品牌影響力的利器,一些媒體的深度報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南方周末》《財經》《財新》等。在全媒體背景下,深度報道在重大主題報道和社會熱點報道中依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深度報道的特征
(一)內容深刻
何為深度報道?簡單地說,深度報道就是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系統、完整、深入的報道,通常新聞事件內部關系復雜、情節迂回起伏。
美國哈欽斯委員會編寫的《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認為:所謂深度報道,就是圍繞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把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真正意義的脈絡中。《新聞學大詞典》對深度報道的定義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陳作平在《新聞報道新思路》中認為,深度報道沒有固定的格式,也不應過多地受篇幅長短的限制,只要能從深層反映新聞事實真相,不管是什么文體,只要它立意高遠,對問題反映深刻,也可被看作是深度報道。[1]
雖然中外學者對深度報道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深度報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深”,不同于普通的消息報道,它能完整地反映某一新聞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與此相關聯的既定事實,揭示某一社會問題或現象,引發讀者深入思考和回味。
《南方都市報》2003年的深度報道《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記述了湖北青年孫志剛因沒有暫住證,被送到廣州市收容遣送中轉站收容,之后被收容救治站工作人員和其他收容人員毆打致死的事件。報道刊發后引發廣泛關注,有力推動了國務院廢除收容遣送條例。這篇深度報道聚焦我國的收容遣送制度,揭示了收容遣送制度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讀后引發深刻的思考,思想深刻,成為我國深度報道的經典作品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原有的社會格局迅速瓦解,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轉型不斷推進,這也引發了諸多的社會矛盾。新聞是社會事件真實的記錄,深度報道則是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以思想性見長,讀后會讓人產生較為明顯的痛感或快感。
(二)細節豐富
一般的新聞報道,把一個新聞事件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就達到了目的。深度報道則突破了一般新聞報道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將新聞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復雜的關系、曲折的過程記錄下來,觀察細致入微,細節豐富,人物形象飽滿,令人印象深刻。
《春城晚報》2010年刊發的深度報道《昔日煙草大王褚時健東山再起 82歲成“橙王”》,講述了褚時健種的橙子熱銷后,他在哀牢山種橙的過程和生活的本真狀態。褚時健種植橙子非常精細,會詳細分析橙子的糖分、可溶性物質等等。在生活中,褚時健顯得有些粗放,吃飯時很快,有些囫圇吞棗。記者觀察到,褚時健雖然名氣很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老人沒有什么區別,在田埂翻看果實的褚時健,穿的皮鞋“后跟皮已破,露出了絨毛”。這一細致入微的觀察,豐富了報道的細節,讓褚時健的人物形象非常豐滿。
深度報道,人是主角。細節豐富,可以再現新聞事件的人物狀態,反映人物表情、情緒等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從而以小見大,從細微處反映出人物的大格局。
此外,深度報道通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曲折跌宕的新聞事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2018年1月9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轉山包村的一個滿頭冰花求學的男孩引發廣泛關注,他叫王福滿,是一名留守兒童,當天穿著并不厚實的冬衣在-9℃的低溫趕路上學,到學校后頭發上滿是冰霜,讓人心疼不已。2018年1月23日,《都市時報》刊發的深度報道《魯甸轉山包:“冰花”們的求學與謀生之路》,詳細記述了魯甸縣轉山包村和王福滿一樣的孩子們的求學和家庭境況,他們求學都不容易,有的要走近兩個小時的山路。但對于他們來說,上學的路其實并不是最難走的,山村孩子面對的難題是在求知與生活的夾縫中尋找人生的未來,在“冰花男孩”的背后,還有一群“冰花孩子”。這篇報道挖掘出新聞熱點事件背后的一群人的故事,從一個人擴展至一個群體,文字間充滿張力。報道獲得2018年度云南省新聞獎報刊通訊與深度報道二等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個個體不可知的未來是最容易引發關注的。
三、寫作手法和誤區
在寫作深度報道之前,確定新聞選題是關鍵步驟。如今,新聞同質化嚴重,同題新聞差別不大,難以引發讀者的廣泛關注。深度報道的選題,要在題材和角度上下功夫,一個新聞題材,是不是重大主題背景下的新聞事件,是不是多數讀者關心的話題,是否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是深度報道確定選題的一個標準。重大主題,如改革開放40周年、決勝脫貧攻堅等,都是某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重點工作,讀者關注度高、持續性好、新聞性強。在宏大背景下,選擇某一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線索進行報道,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是脫貧攻堅關鍵年。《昆明日報》典型人物報道《用生命兌現承諾——追記東川區湯丹鎮扶貧辦副主任、中河村黨支部書記吳國良》,選取主人公生前一周、一月、一年3個時間段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生動反映了主人公心憂、心系扶貧事業的感人故事,獲得2018年度云南省新聞獎報刊通訊與深度報道一等獎。
同時,深度報道以細節見長。深度報道記者要全面、完整、立體反映某一新聞事件,觀察和表達是報道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一些事件和情形是如此復雜,只有給予長期關注才行得通。讀者、觀眾和聽眾將全程跟蹤,為每一個意想不到的改變和轉機而著迷。”[2]
因此,深度報道既要表現大時間、大空間、大主題,同時要微觀、宏觀兼備,多側面、多角度進行觀察和透視。記者觀察一定要細致入微,看到別人沒有看到或忽視的細節,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見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
深度報道思想深刻,寫作時要避免一些難以成為深度報道的題材硬性拔高。新聞價值的大小是深度報道取材的重要標準。當一個新聞題材深入調查后,可能出現與預期有較大出入的情況,不具備深度報道的價值,就應及時改變報道方案,切忌無病呻吟、故作高深,“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能為了深度而深度。在寫作上,深度報道切忌平鋪直敘。人物的命運起伏是讀者最關心的,如果一個新聞人物故事性強,記者就要發揮出與之匹配的能力和才情,將人物命運與家國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用引人入勝的寫作手法展現出來。
四、結語
任何新聞報道形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深度報道已經有多年的歷史,也要與時俱進、革新求變,符合新時代的傳播規律和讀者的閱讀習慣。當今的中國,社會在高速發展、轉型,可以預見,未來熱點新聞事件仍會層出不窮。記者在掌握深度報道的規律的同時,要借助全媒體技術和平臺,用多樣的表現形式、獨特深刻的觀點吸引新時代的廣大讀者。
參考文獻:
[1] 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57.
[2] 梅爾文·門徹(美).新聞報道與寫作[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192.
作者簡介:高小進(1981—),男,湖北孝感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黃英華(1982—),女,云南昆明人,本科,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