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風》是1938年3月由陸丹林和簡又文創刊于香港的一本同人雜志,該刊高擎“擁護中央、抗戰到底”兩大原則,提倡文章報與抗日救亡,吸引大批愛國文人為其投稿;發表文章策劃專題,形成報刊寫作與群體對話現象;刊登同人書信,及時報道文壇新聞和作家消息;積極組織文藝統一戰線,掀起文化救國社會運動。通過上述實踐活動,形成了群體凝聚力,維系了群體情感,傳遞了群體信息,《大風》文人群體最終得以形成,并對中國現代報刊發展和社會文化產生了獨特的影響。
關鍵詞:《大風》;陸丹林;報刊傳播;文人群體
中圖分類號:G21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8-0183-03
1937年底上海淪陷后,文史半月刊《逸經》被迫停刊,逸經社同人商議南下香港避禍,與宇宙風社合辦一本新刊物,《大風》遂于1938年3月5日在港誕生?!洞箫L》出至第7期,在“撰稿作家一斑”處列舉的雜志作者有葉恭綽、柳亞子、楊云史、老舍、俞平伯、林語堂、郁達夫等,共63位,群體規??捎^,皆為一時之選。
報人群體的成立、生存和發展需要一定條件。最基礎的條件有4個:共同目標和關心事項,這是群體凝聚力的靈魂,理想和經濟是核心;成員之間的協作意向,這是個人參與群體并愿意為之作出貢獻的動機,情感認同是紐帶;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傳播互動機制,信息傳遞是基礎;社會實踐的群體參與,這是群體存在發展的具體形式。具備上述條件的過程,正是《大風》報人群體逐漸形成的過程。
一、抗日與稿酬:群體構建的兩大基礎
報刊的宗旨是報人群體構建的綱領與指引,直接影響群體的形成與特點。在抗日救國精神感召下,在報刊稿酬的現實激勵下,《大風》同人群體具備了形成的基礎。
簡又文在發刊詞《大風起兮》中寫道:“在此全面抗戰期間,社會人士尤其是智識階級,對于精神上知識上之滋養料常干饑荒,而亟欲找得高尚的健全的培養補品?!薄皟绕扔谪熑沃伲飧杏跁r勢之需求”,方有創辦《大風》的籌劃。“本刊系文友自由結合的超然團體,并無政治背景,亦無黨派色彩,故不做主義的,個人的,或政治運動的宣傳”“大家僅有‘擁護中央,抗戰到底’兩大原則而已”“違背此原則者,乃吾人之敵”。[1]堅持抗日是《大風》的兩大原則之一,在這面大旗下,愛國作家們被極大地吸引過來,前朝文人趙熙、辛亥元老劉禺生、國共兩黨要員孫科和陳獨秀等都捐棄前嫌,成為該刊作者。陸丹林也說:“在全民族努力抵抗侵略者的時候……都應該奮起一致和日閥斗爭,爭取最后的勝利。我們站在本位,認定文章報國的責任,自然感到責任的逼切。”[2]簡又文、陸丹林呼號抗日,《大風》宗旨符合歷史要求,文人論政和文章報國又是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政治上的超黨派立場,這些都有助于建立廣泛的作者統一戰線,為構建報刊文人群體打下思想基礎。
近代以來,大眾報刊發展也伴隨著投稿制度的完善,“投稿制度將讀者轉化為傳者的增值效應意味著傳統‘廟堂文學’封閉體系被瓦解,文學創作開始走向自由言說的大眾媒介時代”。[3]與此同時,稿酬制度在20世紀初也逐漸建立起來,有學者認為:“稿酬制度的確立,體現了新聞出版界對著作權人權利的承認和尊重,是作家作品高度商業化、社會化的表現……吸引一大批文人投身于著作事業,并直接促成了我國第一批職業作家的產生,刺激和推動了文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盵4]投稿制度的開放性加速構建了自由創作與發表的文學公共空間。稿酬制度的建立,使稿酬成為文人的主要收入,《大風》同人概莫能外。
在創刊號的《大風投稿簡章》中,稿費標準為“每面由二元至四元,漫畫每張一元至二元,每月底匯奉”。稿費標準如斯,那香港的消費水平如何?據嚴諤聲回憶,在1938年1月間,住六國飯店一個房間,每天是5元,一個月是150元。在香港亞士利道的前樓就便宜很多,房租每個月是25元,家具租金每個月是12元,雇娘姨每個月工資是8元。他和薩空了每個月50元便可解決食宿問題。[5]可見,《大風》稿費標準中等偏上,能夠吸引文人名士為其撰稿寫作,安身才能立命,稿酬收入成為文人群體形成的現實基礎。
二、策劃與對話:群體寫作的報刊生成
報刊文人群是圍繞報刊寫作形成的群體,編輯征稿要求和作者寫作意愿之間的順暢程度,直接影響報人群體的穩定與發展。《大風》欄目主要有“風雨談”“紅樹室瑣記”“亂離音書”“補白”4個,全刊欄目化比較明晰,滿足了期刊運作要求。在特殊節點,陸丹林策劃了一些專題,形成《大風》頗具特色的群體對話現象。
詩文唱和是文人傳統,也是報刊文人群體的交流方式,這在《大風》中屢見不鮮,還出現了題畫詩唱和現象。陸丹林藏畫鴻富,他遍邀名人作題畫詩。張大千1934年為陸丹林作《匡廬觀瀑圖卷》,楊云史和楊天驥分別為《觀瀑圖》題詩。[6,7]楊云史和徐謙分別為陸丹林的《堯生大千鄉居合卷圖》題詩,《大風》題畫唱和集大成者為《紅樹室圖》題詩。紅樹室為陸丹林書齋,1927年,黃賓虹為陸丹林作《紅樹室圖》,諸多名家如楊云史、謝無量、張一麐、葉恭綽、呂碧城和張爾田等據圖題詩,陸丹林在32、33、52、56、58、62期將6人的題畫詩分別刊登出來,形成了有趣的文學現象?!靶刂辛舟诌B天長,莫論區區舊宅蕪。”謝無量詩表現的是文人氣度和新舊殊異的豪邁?!肮噬交厥缀莾础z紅樹污塵久?!睆堃畸嬍菒蹏臼浚瑥钠洚嬌峡梢钥吹郊覈ky和紅樹蒙塵。葉恭綽的“誰料山河原白地,尋根摘葉可憐生”將蒼生憐憫之情雙關表達出來?!氨M照影,十洲秋澹。展閑卷,先惹睡驪爭瞰?!眳伪坛堑摹队窬┲{》表現了人生易逝的繾綣愁緒,更多個體感受表達。6位名士的著力點不同,諸詩相映成趣,構成了生動的對話現象。一經報刊發表,讀者可以多元立體地欣賞紅樹室圖題畫群詩,傳播效果較好。這種群體創作的題畫詩是傳統題畫詩的新發展,也是文人交往的新方式。
在特殊時期,陸丹林確定題目,讓作家們集體參與,各抒己見。1940年新年恰逢第59期,《大風》出新年特號,陸丹林約稿的題目是“我生平愛好/討厭的事物”,引來葉恭綽、陳子展、施蟄存、羅香林、蘇雪林等27位作家競相投稿,陸丹林也參與討論,形成了文人群體報刊對話現象。1941年新年逢第82期,《大風》再出新年特大號,陸丹林約稿的題目是《我的□□經過》,引來柳亞子、老向、沙雁、歐陽山、冼玉清等17位作者投稿,柳亞子分享自己研究南明史料的經歷,冼玉清分享的是廣州遭遇空襲的經歷,歐陽山介紹自己創作大眾小說的經歷。1938年8月13日,是“八一三事變”的一周年日,《大風》邀請《大公報》《申報》《星島日報》的7位戰地記者楊紀、蕭乾、陳賡雅、張啟昌、桑榆、張繩治、周鈺宏舉行“八一三紀念座談會”,在21期以《滬戰回憶》為題發表出來,為讀者全方位介紹了戰爭的過程,社會反響強烈。
總之,《大風》不論是常規欄目設置還是專欄策劃,都能吸引作家們競相投稿。文章交流是報刊文人群存在的重要形式,群體共識是群體寫作的必然結果,就這樣,報刊文人群體具備了存在的形式和意義。
三、信息與情感:群體穩定的精神紐帶
報刊文人群體形成和維護,只有文章交流遠遠不夠,還離不開成員情感維系和信息共享,情感撫慰信息交流,有助于鞏固群體共識,維系群體情感,是群體構成的必要條件。
作為雜志主編,陸丹林與諸多作者保持通信聯系,致信陸丹林的有劉禺生、郁達夫、汪馥泉、施蟄存、茅盾、柳亞子、張善子、劉海粟、陳望道等數十人?!洞箫L》也刊登朋友通信,如陳子展與陶在東通信、葉恭綽與楊云史通信等。友人書信中,以介紹近況、互通消息為多。
嘉定袁昌林目睹日軍轟炸后的場景“市民死兩千多,市區中心全成灰燼”,發出“人類的殘殺,殆未有過于此者”的哀嘆。上海趙含英說:“上海還是以前的上海,一方面是嚴肅工作,一方面是荒淫與無恥?!敝貞c狀況反倒較好,沈愛蓉說:“市面很安寧……一切商店生意興隆,毫無戰時的狀態?!边h在巴黎的張善子告訴丹林,他正在巴黎組織抗戰畫展,之后將赴美國四城展出,并請告知胞弟張大千及國內藝術界近況。傳遞行藏消息能使讀者耳聰目明,有助群體穩定運行。
個別書信專門談論學術,劉海粟在信中寫道:“國畫中之靜境,實產生于中國藝人深邃玄妙之哲理,為認識論中玄學上之自我的實證,絕非虛誕之空論也。”這是他對國畫意境的洞見。羅香林在進行古代越族研究,該書主旨是“大要以證明百濮百越為同一種屬,并出于夏民族,而夏民族則發祥于岷山岷江一帶”。限于篇幅,談論學術的信件數量較少。
戰亂頻仍,作家們的身心世界受到極大的震動,很多人狀態欠佳。葉恭綽時年59歲,得了神經衰弱,“懷舊惜逝,輒不勝情,殆亦老境之一也”,認為這是垂老的光景。適逢長沙會戰慘絕人寰,他“追念長沙,也為愴痛”。謝冰瑩一直在抗日前線進行寫作報道,1940年在重慶得了慢性盲腸炎,用顫抖的手給“老友”陸丹林寫信,陸丹林得了高血壓,囑咐他“善養為禱”。南社詩人宗子威在《讀<大風>雜志寄贈丹林》中寫道:“掌故多史料,行役憫離亂。風詩見正變,友朋有離散?!毙幸垭x亂和友朋離散,自然讓作家身心世界觸動極大,亂世之感促使彼此關懷,文人群體充滿溫情與力量。
《大風》發表的作家書信,曰《亂離音說》或《作家行蹤》或《龍泉來鴻》或《雜亂音書》,既能及時告知朋友近況,撫慰彼此情感,又能探討學問互相切磋,其結果不僅滿足了同人的信息需求,也交流、維系和夯實了群體情感,對報刊文人群體的構建運行意義重大。
四、組織與實踐:群體功能的社會彰顯
社會實踐是文人群體社會屬性彰顯的具體過程,也是報人群體穩定發展的必然結果?!洞箫L》不僅以報刊為媒介進行虛擬世界的文字實踐,更以大風社為依托,進行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形式多樣,影響深遠。
文人雅集詩酒會友是文人傳統的交際方式,《大風》重視文人雅集的組織和報道。1938年12月14日,簡又文召集徐悲鴻、高劍父、許地山、趙含英、鮑少游、方人定、陸少游等人在九龍寓所集會,寫詩作畫以志盛況,組織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在1938年11月16日,簡琴石在香港秀海棠觴客雅集,江孔殷、張大千、楊云史、張廩丞赴會,楊云史作四絕《和江霞公袖海堂清宴詩》12首,《大風》報道該次雅集,并將12首全部發表。文人雅集的組織報道表現出文人群體對社會文化活動的關注和影響,拓展了報刊的影響空間,是《大風》影響不斷擴大的明證。
成立新的愛國文化組織,組織國內外藝術展,推動文藝界抗日宣傳運動。1938年3月26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留港會員通訊處成立,共71人出席,陸丹林朗誦重慶協會賀電及成立宣言致協會電文,許地山、葉恭綽、陸丹林等9人為常務理事,簡又文為兩名候補理事之一,通訊處的辦事處設在大風社內?!洞箫L》社長主編在通訊處中作用突出,諸多《大風》同人如葉恭綽、許地山、戴望舒等為組織骨干,該組織成為《大風》文化實踐的重要社會組織。1940年蘇聯文化部定于9月間在莫斯科組織中國藝術品展覽會,中國藝術品征集人有葉恭綽、簡又文、陸丹林、吳鐵城、黃苗子、葉淺予、張光宇等,清一色的《大風》同人群體,中國藝術品征集處設在大風社內,接洽人是陸丹林,展出的作品引起轟動。
研究鄉邦文化,發揚民族精神。葉恭綽深感“一國之盛衰強弱,不徒以兵力財力為斷,往往取決于文化程度之高下深淺廣狹,此已成近今一致之定論”,因而組織發起廣東文物展覽活動,1940年2月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行。該活動由中國文化協進會主辦,會址在大風社內。葉恭綽為主任委員兼審查組主任,簡又文、陸丹林、許地山、鄧爾雅和黃般若分別為研究組、出版組、宣傳組、征集組和總務組主任。舉行文物展的同時,還組織名人演講,論文征集出版,定期召開座談會。展覽會展出藏品2000余件,“參與名流、學者、文人、藏家之眾,征集展出文物種類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觀眾及社會之踴躍都堪稱空前,是‘南國前所未有的文化盛舉’”。陸丹林、簡又文和《大風》同人群體為活動的成功打下了基礎。1941年1月,簡又文和葉恭綽等人編《廣東文物》3冊,在香港出版,搜集展出大量珍貴圖片和學者文章,對廣東文物研究有重要意義。
可以看出,《大風》同人群體的愛國宣傳并不限于報刊文章,還在進行愛國藝術的社會普及。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加強了同人群體的社會關系,報刊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文人論政和報章救國的公共空間。
五、結語
晚清民國,嶺南成為報刊發展重鎮,報刊文人群體舉凡三變:康梁黨人維新失利后大量從事報刊實踐,形成第一批報人群體;辛亥革命前后,圍繞《中國日報》《時事畫報》等報刊,形成了革命派報人群體;抗戰爆發后,圍繞《半角漫畫》《大風》《非非畫報》等報刊,形成了愛國報人群體?!洞箫L》雖創于香港,但在國內外發行,立足于逸經社的前期積累,其文人群體更加煊赫卓犖,憑借出色的報刊傳播和社會文化實踐,成為中國報刊文人群體發展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 簡又文.大風起兮[J].大風,1938-1(1).
[2] 編者.大風兩周年[J].大風,1940-63(1914).
[3] 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33.
[4] 郭浩帆.近代稿酬制度的形成及其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3):88.
[5] 嚴諤聲.作家離滬瑣記[J].大風,1938-3(71).
[6] 楊云史.題丹林觀瀑圖[J].大風,1939-32(2032).
[7] 楊天驥.題觀瀑圖[J].大風,1939-45(1431).
作者簡介:王新鋒(1979—),男,陜西寶雞人,研究生,碩士,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傳媒系講師,研究方向:近現代嶺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