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林
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大學生體能訓練的現存問題及原因,闡述了優化大學生體能訓練的作用和意義,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探討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希望能夠以此為廣大高校體育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體能即是從力量、耐力、協調性、靈活性等多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人體基礎運動能力,這是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核心表現,同時也是一項關鍵的人體發展狀況檢測指標。在高校開展大學生體能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對學生的體能和健康而言十分有益。
1 大學生體能訓練的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就現階段的情況看,不少大學生的體能狀況都顯得不如從前。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有的學生過于肥胖,有的則太過瘦弱,還有很多學生體能測試的成績不達標,整體呈現出體能綜合素質水平降低的趨勢。而有的教師并未注重學生的體能訓練優化,相應的練習不僅沒有增多,甚至反而減少。如此便使得高職學生的體能水平每況愈下,且很少有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到體能訓練活動中,最終獲得的效果也不理想。
而造成大學生體能訓練情況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學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三個方面。高職學生進入校園之后,學校對其管理通常都比較放松,也并未對體能訓練方面作出明確要求。高職學生通常一周只上兩節體育課,在平時也較少到運動場上參與自主鍛煉。也有的學校體育設施相對不夠完善,存在著器材磨損和老化的現象。而當前高職院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校內體育場地和器材就顯得更加不足;家庭方面,眼下多數高職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長的寵愛,連家務都很少染指,更遑論參與體能訓練。如此學生便容易養成懶散的習慣,毅力與耐力不足;最后還有學生自身的因素,高職學生有較多課外活動與專業課程,所以花費在體能訓練方面的時間就相對較少。且當前互聯網科技高速發展,許多高職學生都成為了“手機一族”,參與體育訓練的頻率大大降低。
2 優化大學生體能訓練的作用和意義
體能水平的高低和人體的機能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體的形態學特點是人類體能的質構性基礎。體能訓練能使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等多方面的運動素質均得到綜合化的發展,令器官系統機能得以強化,進而保證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水平可獲得全面提升。首先,體能可從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個體身體的健康狀態、大腦控制情況、心理平衡狀態以及機能活動等,可以說是一項十分關鍵的人體發展測量標準。此外,體能也能著重體現出個體的生活及勞動情況,在體育運動當中也獲得了極為普遍的運用。對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來說,體能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任務。學生可通過適當的體能訓練,提高自身的成績與身體素質。此外,體育教學也是大學教育工作的核心構成要素,對于高職學生,也應當要從成績的角度來進行評判,體育教學的實際水準能對學生的成績產生很大影響,所以體能訓練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學生在體能訓練的過程中,可以正確認識到自己身體機能處在何種狀態之下,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性的練習,可以切實達到提高身體素質水平的目標。
總體來說,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訓練或是比賽,都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機能,這是關鍵的前提與保障。學生采用科學的體能訓練技巧及方法,能夠打下扎實的體育基礎,對此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及正規化的專業比賽,加強學生的應對能力。最后,體能訓練還有一大根本性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強身健體,讓學生實現德、智、體等多方面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優化大學生體能訓練,可以確保學生身體發展得更為協調,讓學生能夠抵御疾病的侵襲,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3 優化大學生體能訓練的實踐方法
3.1 對運動量進行科學設計
開展大學生體能訓練時,教師需要合理設計好學生的運動量,確保最終訓練效果得以優化。對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來說,不僅需要考慮到整體的訓練實效,同時也應當給予體育人才更多的發展機會。教師應當要在保障學生基礎體能訓練任務良好完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條件等因素,展開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學生的運動量能與其實際條件相適應。大學階段,學生還處于肌肉發展的時期中,教師可以讓其參與體操練習、負重行走等,鍛煉學生的肌肉力量,令學生的形體能夠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并提高其肌肉有氧運動水平。要注意的是,需要把體能訓練的時間控制在每天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左右,同時堅持循序漸進的理念,從剛開始較小的運動量逐漸增加到較大的運動量。教師也要指導學生制定長期的計劃目標,妥善安排訓練任務,以此獲得更佳的體能訓練成效。
3.2 合理安排訓練時間
我國體育教育體制有其獨有的特點,在大學階段當中,基本的體育教學時間并不長,一般來說是每星期兩次,每次45分鐘左右,這樣其實并不足以達到理想的體能訓練效果。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就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把有限的體育課教學時間更好地利用起來。要先讓學生理解參與體能訓練的好處和意義,加強學生的訓練意識,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也自主開展體能訓練。另外,教師還需要著重展現出體育課本身的鍛煉功能,可以從課前的熱身運動著手,例如讓學生在課前先進行300米到400米的慢跑訓練,把學生的身體機能全面調動起來,如此一來體育課上的體能訓練活動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3.3 教給學生有效的訓練技巧
側重于基礎功能的體能訓練,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四類,即力量訓練、耐力訓練、柔韌性訓練以及平衡訓練。例如耐力訓練,通常可以用長跑的方式進行,高職體育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800米長跑,每天堅持跑1到2組,根據學生自身情況來調節。同時也可結合學生的耐力發展狀況,適度地增加一些運動量。再比如,可讓學生開展腿部及上肢的力量訓練,包括鴨子步行走、踮腳跳、俯臥撐等,使學生的小腿、大腿與上肢肌肉均得到良好鍛煉。在平時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技巧,確保在學生的體能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時,保護學生的身體健康,不讓其在訓練中受到傷害。
3.4 把體能訓練和專業結合起來
在日常的體能訓練當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就業需求及將來可能從事的專業崗位,將其與體能訓練的具體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例如軟件專業學生,教師可以著重鍛煉其柔韌性與靈敏度,增強學生的耐力素質。可在訓練時選擇健身操、跳繩、短跑、太極拳等,使學生能在未來的工作中獲得體能訓練所帶來的收益。再比如計算機專業和園林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力量和耐力素質,因此教師可讓其重點進行腰背肌肉的抗疲勞訓練,并確保其技術動作有一定的靈敏度。可選擇中長跑、前后滾翻、十字跑、體操、球類訓練等,讓學生的專業素質得到提升。還有的專業比如電子專業和機電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身體平衡性和軀干肌肉的穩定性,對此教師可以讓其進行雙腳交換跳躍訓練,同時再增加一些跳繩、啞鈴、俯臥撐、短跑之類的運動項目。總體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在將來的就業與發展方向是不一樣的,所以體能訓練也應當要做到有針對性地進行。
3.5 開展綜合能力檢測性訓練
體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不僅要關注到過程與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還要確保其結果具有較強的真實性。比如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彈跳力的檢測性訓練可以收獲十分理想的成果。這一方式可以將學生的運動速度、思維敏捷性、身體柔韌度以及均衡力量等充分體現出來,是基礎而關鍵的體能訓練措施。另外,類型多樣的體操也能夠幫助學生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因此也具備檢測性訓練的顯著功能。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可以對這些方式靈活應用,逐步深入地了解學生,實現學生的持續進步。所以,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及體能訓練,不應只包含長跑、引體向上及俯臥撐等內容,還需要拓展綜合性訓練項目,讓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得以進一步強化。
4 結束語
綜上可知,開展大學生體能訓練,應當要對運動量進行科學設計,合理安排訓練時間,教給學生有效的訓練技巧,并把體能訓練和專業結合起來,積極開展綜合能力檢測性訓練。以此達到優化訓練成果的目的,實現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