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會敏
摘要:由于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發展,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在制造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人才的輸出具有現實性的意義。本文介紹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并根據目前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索實現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下的途徑,為高職的機械制造于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0? 引言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已成被列到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高職教育的培養重點和培養目標,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高職院校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產業作為工業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人才培養模式更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1?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出一批具有專業能力的技術性人才,有文件明確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專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建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專家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在綱領的統一指導下,根據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明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概括為:培養一批具有扎實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操作機床能力、設計工藝工裝能力、維護保養常用機床并調試常用機床的能力,且能夠將其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機械制造領域內的相關設備操作、維護、設計等工作中來的人才,也就是現代化要求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人才。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進行必要的創新和改革,采用校企結合、實地教學、精細化培養的培養模式。采用學校與企業相協調統一的方式,在生產場地進行教學、將理論與實際融為一體進行教學,并采用精細化的質量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去幫助學生學習和實踐。
2? 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培養的方式不健全
許多高職院校對于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對課程設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這些改革相對較為表面,直接進行套用本科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進行研究本校自身特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在課程設置時,減少了部分理論的課程,增加了實踐課程的課時,但是在授課方式上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先進行理論課,之后進行實訓,這就造成了理論教學脫離了實踐教學,這樣培養方式出來的學生容易缺乏創造性思維,動手能力也相對較差。此外在教學中沒有及時的引用前沿科技技術的相關知識。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其機械設備也在不斷的更新中,缺少新型技術的教授,會降低學生對新興事物接受程度。還存在只注重學科專業的培養,而忽略其思想素質的培養的現象,沒有兼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影響了學生后續的職業發展。
2.2 培養學生眾多,但是學生整體職業素質偏低
隨著社會對制造業人才需求的增加,部分高職院校紛紛擴大了招生規模,但是招生規模的擴大,與后續的師資力量及基礎教學設施的不匹配,會造成培養的學生數量增多,培養出的學生質量卻難以保證,甚至會出現質量下滑等情況。學生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企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要,這就最終導致了學生難以就業的情況。
2.3 校企合作不密切,學生社會適應性差
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相對較為特殊,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十分重要,企業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有指導性的角色,來促使學校培養的人才具有針對性。但是往往存在著校企合作不密切的現象,學校沒有找到培養的真正方向,學生對企業的理解不夠,導致社會適應能力較弱。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學生畢業后職業定位。校企聯合缺乏長期的具有實質性和系統性的合作。
3? 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措施
3.1 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完善教學基礎設施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與之相對應的是加強師資團隊的建設,并完善教學基礎設施。要緊跟潮流,打造一支兼具理論知識過硬和實操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因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與其他類型的學科不一樣,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需要大量的實踐課程,以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擁有扎實的實操知識,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掌握技能。“雙師素質”的要求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要求其會教書育人的,同時要求具有實際操作能力,會上講臺也會下車間,不僅要有專家教授團隊,還要有能工巧匠的技術人員,如可以聘用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進行授課,在教師團隊的打造中,要建立相應的綜合能力測評體系,測評內容不僅包括職業教育思想和職業教學的能力,還應包括專業基本技能和實操能力,此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教師高職教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高職院校必須要為學生提供完備的學習操作環境,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完善的現代化機械基礎設施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要關注新型機器技術的時代趨勢,一旦有新技術進入工業企業操作中,就必須高度重視。“讓硬件設施系統化,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專業技能。”[1]
3.2 更新教學觀念,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教師,要進行更新教學理念,要由重結果輕過程的觀念轉為重過程輕結果,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創新能力,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教育理念,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此外,優化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課程體系,要區別于本科學校課程設置模式,要進行適當的課程改革,優化原有的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更加注重職業素質教育。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時,要著重對比分析畢業生和企業,自家院校與其他院校,認真分析職業崗位的具體需求,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確定相對應的教學目標,進行以工作過程為基本導向的課程設計,設置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
3.3 加強實踐教學,落實校企合作
在教學中要提倡實踐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了提高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際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要設置具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訓項目;此外,應通過開設實驗實訓項目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整個實訓環節,從理論知識的搜集到實驗過程的設計要求學生自主完成,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學校應該落實校企合作項目,“建設校企共建型、教學工廠型等生產性校內實訓基地。”[2]根據企業的需要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實操經驗,使學生成為準企業人。將校企合作上升到戰略合作的高度,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企業與學校通力合作,學校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人才需求的具體導向和現代化機械的實訓機會,最終實現雙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機械制造于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應當立足于學校的實際情況,以企業需求為教學導向,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完善教學基礎設施,更新教學觀念,并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落實校企合作,最終提高培養的學生質量,促進學生順利就業,滿足現代化工業相關企業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金瑩,趙云龍,張普禮,等.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14(003):92-93,96.
[2]苗玉.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都市家教月刊,2015.
[3]魏珊珊.CDIO理念下高職機械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內燃機與配件,2019(21):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