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疫情催生的“云錄制”綜藝突破了以往綜藝制作的界限,運用新技術實現節目線上錄制,成為特殊時期綜藝制作的最優解,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因庫存量不足而造成的新節目空白。本文旨在探討“云錄制”制作模式的制作特色以及未來發展的局限性。
關鍵詞:疫情;“云錄制”;綜藝節目;制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09-01
一、引言
疫情期間,各衛視和平臺的綜藝節目遭遇停播、延播,即將開播的新節目播出計劃停滯?!拜p存量”的綜藝行業不得不開啟自救模式,大膽嘗試綜藝節目“云錄制”,“宅綜藝”因此應運而生。云合數據發布的《春節假期長視頻平臺觀看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視頻平臺會員內容日均有效播放較2019年度(春節期間)增長74%,其中,愛奇藝、騰訊視頻會員的內容日均有效播放均超過2億次,芒果TV增長近2倍。[1]由此可見,“云錄制”的此次大膽試水在幫助平臺抓住流量機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云錄制”綜藝節目的制作特色
(一)嘉賓呈現更加真實,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人的行為需要情境,不同的情境導致了不同的行為,即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美國學者約書亞·梅洛維茨認為,電子媒介的介入衍生出了新的舞臺空間——側臺,使人們表現出位于前后臺行為之間的“中區行為”。[2]綜藝節目的“云錄制”方式模糊了明星嘉賓前后臺行為邊界,增加了明星嘉賓后臺行為的前臺曝光,相比傳統錄制模式下的綜藝,嘉賓所表演的角色與本人真實性格契合度更高,向觀眾呈現出的狀態更加真實。
“云錄制”節目大多以主持人或嘉賓用“自拍Vlog+好友視頻連線”的方式,與藝人朋友互動,內容多以向觀眾展示藝人真實的宅家生活,分享抗疫竅門,以及以護膚、美妝、運動等觀眾感興趣的話題為主,貼合日常生活,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許多藝人不僅素顏出鏡,還帶觀眾參觀自己的家,家人也毫不避諱地出現在鏡頭中,極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遠離了舞臺燈光的藝人在家褪去了明星光環,呈現給觀眾真實普通的一面。這些前后臺行為造成的反差都成了節目吸睛的亮點和噱頭。
(二)跨屏互動形態創新,綜藝與社交相融合
“云錄制”綜藝大多采用嘉賓在家錄制Vlog(視頻博客)的形式,以個人為中心和視角,自主性較強,突破了傳播者的議程設置,使綜藝節目內容更加個人化和個性化。這種Vlog記錄內容的模式,是對跨屏融合的再次探底,打破了與觀眾的第四道墻,通過一對一的對話感增強了節目內容的沉浸感。
“云錄制”綜藝將日常生活中的多人視頻聊天、“云聚餐”“云聚會”等內容搬上屏幕,嘉賓在節目中進行“云答題”“云PK”,實現了綜藝節目跨屏互動的形態創新。除了嘉賓之間互動模式的創新,“云錄制”模式也提升了受眾的參與度。例如,愛奇藝的《宅家點歌臺》由觀眾點歌,嘉賓現場連線演唱進行互動;優酷的“好好系列”采取直播形式,節目的受眾群體能夠通過彈幕、評論的形式與嘉賓實時互動,如薇婭在節目中延續了她的一貫風格,在做飯期間多次發抽獎福利與觀眾互動。技術終端的進步推動著互動行為的創新,跨屏互動的模式使受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節目的創作者,節目受眾被賦予了更多的主動性和自主權,由此建構了新型的傳受關系。[3]
(三)制作成本低,節目錄制快捷高效
對于節目組來說,“云錄制”省去了現場錄制的環節,在攝影團隊、化妝團隊、舞臺場地、錄制設備等方面的投入大幅減少,同時也減少了時間成本?!逗?!你在干嘛呢?》從節目立項到播出僅用了不到50個小時,《天天云時間》也僅用了30個小時,節目的制作周期大幅縮短。一些節目以日播形式甚至是一日播兩期的形式播出,改變了觀眾以往的收視習慣。對于嘉賓而言,“云錄制”無疑節約了出行成本和時間成本,可以短時間內參加多個節目的錄制,如沈夢辰同時擔任《天天云時間》和愛奇藝《宅家運動會》的主持人,楊迪、黃雅莉等明星嘉賓也都參與了多個“云綜藝”的錄制。
三、“云錄制”綜藝節目的發展限制
(一)畫面質感低,綜藝審美體驗下降
由于設備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云錄制”過程并不順利。在連線過程中,由于網絡問題會導致畫面卡頓甚至錄制中斷、收聲不清晰以及嘉賓自行錄制的畫面質量不高等問題,都大大降低了節目的觀賞度和體驗感。尤其以沉浸式的Live現場著稱的《歌手》,缺少了專業樂隊的伴奏以及殿堂級歌手巡演才會使用的頂級音響,節目效果大打折扣,無法達到現場錄制帶來的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
如今綜藝節目要求在畫質清晰度和體驗度上強調向電影化升級,綜藝節目一個鏡頭的角度、景別、攝法都更為講究,綜藝節目除了為觀眾提供娛樂功能外,也要更注重給觀眾帶來更好的審美體驗。“云錄制”中的大部分嘉賓和主持人只露出肩膀以上部分,被網友調侃為是在拍“大頭貼”?!陡枋帧ぎ敶蛑辍返谝黄凇霸其浿啤焙?,“周深背對白墻直播競演”也引發網友熱議。“云錄制”沒有棚內背景舞臺燈光的加持,畫面單調乏味缺少美感,長此以往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二)沒有物理層面的接觸,嘉賓之間難以產生化學反應
人是綜藝節目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嘉賓之間的化學反應是節目效果的保障?!霸其浿啤币曨l聊天的方式只單純停留在言語上的互動,而缺少了行為上的互動,趣味性和娛樂性都大大降低。另外,多人視頻聊天的方式容易出現相互搶話或是陷入集體沉默的尷尬局面,如《天天云時間》,當主持人拋出一個話題時,往往有多個嘉賓同時作出回應,讓觀眾不知所云?!段覀冋黄稹返摹巴跖萍易濉边B線,盡管還是同樣的4位嘉賓,卻遠比不上現場錄制的節目效果,線上互動的整個過程顯得略微寡淡。缺少了物理層面的現實接觸產生的化學反應以及情景氛圍的綜藝節目,可看性必然會大幅降低。
(三)節目內容單調枯燥,“云錄制”綜藝扎堆易產生審美疲勞
疫情催生的“云錄制”綜藝,節目內容無外乎疫情防控知識的輸出以及宅家生活的分享,話題緊密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展開。各個平臺“云錄制”綜藝扎堆播出,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顯現出同質化傾向。在這個特殊時期,觀眾為了排解無聊,對其還有新鮮感和獵奇心理,一旦回歸正常生活,觀眾對于“云錄制”的新鮮勁過去,這類節目的市場空間也會急速縮水。
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的不斷發展,以及5G未來廣泛的應用,一定會帶來綜藝制作模式與形態的革新。技術的變革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云錄制”節目作為疫情與技術的雙重產物,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除了依靠技術變革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內容的不斷創新。如何將節目內容更好地與當下社會熱點相結合,從而與觀眾達到情感上的共振,讓技術與內容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是當下綜藝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結語
“云錄制”節目是特殊時期催生的特殊綜藝形態,它打破了傳統綜藝空間創作的局限性,是疫情倒逼之下綜藝行業的積極創新,它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們看到了綜藝行業更多的可能性,它為未來綜藝制作模式提供了一個新思路,也對未來綜藝節目的內容模式與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牛鴻英認為,5G時代到來,隨著技術提升和數據高速的傳輸,將迎來一個人和數據密切接觸的“云生存”時代。從長遠看,“云錄制”發展潛力巨大,誕生新綜藝、改變綜藝形態都有可能。[4]“云錄制”成為一個持續生存的綜藝形態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有持續的優質內容的不斷供給,需要經受未來更多的考驗。
參考文獻:
[1] 馬秀嵐,張靖超.疫情期涌現新模式 在線視頻逆勢而上[N].中國經營報,2020-02-21.
[2] 約書亞·梅羅維茨(美).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70,43-44,22.
[3] 趙宇.垂直、互動、場景:綜藝節目的突圍與探索[J].青年記者,2019(30):72.
[4] 陳黎.“云時代”綜藝新模式開啟?[N].西安日報,2020-03-10(08).
作者簡介:陳小嬌(1998—),女,浙江衢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