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關系到農村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農民增收等發展大計。目前來看,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少問題有待解決。針對有關案例的分析表明,抓住市場機遇、找準著力點、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三產并舉協調發展會產生積極效果。
關鍵詞:現代農村;產業融合;對策;實例分析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農業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僅有生產功能,也有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每一種功能都會衍生出多種業態。如果僅把農業作為農村產業來發展,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在市場經濟中可能就無法實現,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實現,通過附加值的提升能夠使農民更大限度地參與并分享到全產業鏈的增值。
實現現代農村的三產融合,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我們可以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可以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可以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推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滿足新時期農村生產的需要,也是快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必然選擇。農村產業經過融合發展,將會催生出大量新型經營主體,進而帶動廣大農民就業增收。
但是從現實情況看,各地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行得并不順暢,需要我們加以梳理、總結經驗、找準對策。
1.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特點及瓶頸
分析各地農村產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到農村產業融合水平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融合覆蓋面偏窄
農村產業組織能夠真正實現融合發展的還是比較少,比如農民合作社,在政策引導下,鄉村成立了農機服務隊、統防統治服務隊等組織,但是大多只是形式上存在,沒有實現真正的服務,與新時期農村產業融合所規定的全流程性、綜合性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1.2缺乏各類人才,融合起點偏低
農村產業融合僅以種植業來講,仍然沿襲著傳統種植技術為主,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沒有專業人才,參與者主要是農民,負責人一般也是由所在村組的負責人或當地的種殖大戶擔任,依靠長久積累的經驗做事,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其信息化、機械化程度都比較低,科技支撐不足。同時加工業因其自身產業鏈延伸程度不夠,仍舊以初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難以形成應有的地位。
1.3農村產業融合項目自我升級較為困難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由于受農村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的限制,如果完全依靠農民的積累會比較有限且速度很慢,必須借助于社會資金和技術等要素的注入。目前來自社會的支持項目還比較少,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資源要素進入現代農業領域。
1.4產業規模小,延伸融合不均衡
大多數農村產業主體規模較小,不足以向加工和流通環節延伸,只有少數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可以形成農超對接模式、農社對接模式等融合業態。如果通過龍頭企業向農業導入先進要素并與農村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結合,實現對農業的引領和農民的帶動,那就可以產生很強的生命力和示范性,同時再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就可以大大增強市場競爭力。
2.破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困境的措施
2.1堅持實行三產并舉,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首先,做大農產品加工業。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就要緊密圍繞著特色產業鏈延伸,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精細加工的力度,使產業鏈及價值鏈呈現出程前延后的融合發展態勢,培育一批同行業中更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著力打造一批知名企業和馳名商標,形成特色產業鏈。
其次,加強推進當地農村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始終以農業生態為基礎,以田園景觀為發展目標,結合當地農村的發展情況建立高水準的農業休閑觀光基地,充分發揮農業生態休閑的功能,著重打造一批以農事體驗、藝術農業經營為主,開發鄉村特色為輔的農產品和旅游產品,從而推動以農業、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綜合性農村產業項目的高效開展。
另外,農村產業融合要跟緊時代的步伐,加強培訓和人才引進,緩解農業經營主體管理人才的缺乏問題。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專題培訓等多種方法,分期分批對經營主體負責人、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財會人員進行培訓,重點加強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經營管理素質,逐步培養一批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解決人才缺乏的問題。
2.2加強政府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支持作用
要更好地推進產業的融合發展,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促進政府各職能部門與經營、服務主體聯合互動,要積極地同各參與主體共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政府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營造公平和鼓勵創新的環境上;第二,加強規劃引領,在編制規劃時要堅持在文化保護、環境治理及耕地保護中設立嚴格的門檻標準;第三,充分地發揮公共職能。政府要加強農村周邊道路、水利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應用平臺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改進農村產業融合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障礙。
2.3找準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著力點
第一,鼓勵擴大新型經營主體規模,讓其做大做強。政府在此環節中要加強資金投入力度,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實體單位,最大限度地為其獨立申報項目提供便利條件。
第二,建立完善的農村產品營銷體系。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組織各優秀企業參加各地的農博會以及農超對接會,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慶典活動。
第三,改進農村產業融合服務體系。增強各地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大監管力度,實施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支持農業專業技術服務隊生產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
第四,進一步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以利益共享為基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現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例分析
北京龍灣巧嫂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生產、包裝、銷售、服務于一體,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融合,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典型經營主體。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5月,位于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山里辛莊村,注冊資金104萬元,注冊商標“龍灣巧嫂”,社員245戶,分布在5個鄉鎮17個自然村,經營果林面積3000余畝,其中333畝果樹通過了綠色認證,850畝蔬菜通過無公害認證。經過多年的努力,合作社傳統農業煥發生機、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現有蘋果、梨、桃、杏、李子、核桃等果品十多類100余種,另有蔬菜、禮品瓜、草莓、柴雞蛋、雜糧等20多種農產品。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合作社抓住市場發展的機遇,爭取專項經費建立了巧嫂O2O電子商務平臺,開啟了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同時,積極挖掘內部資源,與外部多方合作,啟動了“觀賞農業”、“旅游農業”和“科普農業”等新型業態,促進了合作社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三類產業的創新和融合,大大地拓展了鄉村傳統產業的發展路徑。
合作社開設了“紙上種菜”、“農殘檢測”、“樣方調查”、“植物認知”、“礦石尋寶”、“桌布拓印”等現代農業系列課程,平均每月接待5000余人次參觀學習,成為了北京市農業科普基地;合作社創建了擁有30多種植物的科普陽光棚以及手工室,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農耕文化實踐活動,每年接待25000多人次,成為了北京市中小學生學農教育基地;合作社建設并完善了休閑采摘、花卉觀賞、陽臺園藝等設施景觀,成為了北京市民休閑觀光體驗基地。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合作社建成了有相當規模的科普館、實驗室、電教室、圖書館以及其他現場培訓條件,成為了順義區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
合作社推進產業融合,一方面是通過延伸產業鏈,從依托單一農業種植產業,發展到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供銷一體化,縱向延伸了單一的農業種植產業鏈,極大拓展了農業的利益空間,實現了合作社農產品從生產、分揀加工到物流配送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是合作社積極拓展服務功能,在穩定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元素結合,形成了鄉村旅游、農業生態采摘、體閑農業和農耕文化教育等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彰顯了促進增收、激活消費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以及美化鄉村的生態功能。
當然,合作社的產業融合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通過新項目的帶動進一步加以完善和解決。其中:一是合作社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偏短,附加值低,同行業還存在低層次過度競爭,效益低下,仍未形成高效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要素瓶頸制約仍比較突出,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的支撐仍不到位,融資難、融資貴、用地難、人才缺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三是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依然不高,農產品加工深度不足,產品質量和檔次有待提高,產品品牌競爭力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呂巖威,劉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究[J].當代經濟管理 2017(10).
[2]汪恭禮.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探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3]王文濤.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9(30).
[4]朱文博,陳永福,司偉.基于農業及其關聯產業演變規律的鄉村振興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8(8):171-181.
作者簡介:楊建青(1965-),男,內蒙古包頭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