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真相”(Post—Truth)在2016年底被選為年度詞語。近年來,后真相現象頻繁發生,甚至呈現不斷增長趨勢。隨著網絡傳播時代技術的革新與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的變革,公眾不再單純地接收信息,導致輿情發展瞬息萬變,輿情反轉事件接連發生。如何讓“真實”在后真相時代成為主角,如何有效消解輿情反轉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我們面對的重要難題。
關鍵詞:后真相;輿情反轉;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52-02
2016年11月,“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熱詞之一,并解釋為“相比于陳述客觀事實,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近年來,虛假新聞頻繁出現,事件的真相在話題發酵過程中經歷著一次次的重塑,輿情反轉次數增多,公眾已經不關注謊言和真相的辨別,而更多地去關心某種主張所包含的情感、評價、價值。比如“羅爾”事件、“榆林孕婦跳樓”事件等,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出現一次甚至多次反轉現象,事件的發展撲朔迷離,事件輿情也跌宕起伏。
一、輿情反轉事件分析和特征
輿情反轉,是一種新聞傳播現象,是指隨著新聞事件的真相和細節的逐漸披露,公眾的態度和意見發生截然相反的反轉,公眾輿情的矛頭指向也隨之發生轉向。[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獲取過程,是一個以接近真相為目標的持續不斷的過程。在后真相時代,由于部分媒體追求時效性、受眾辨識能力不足、新聞發布主體去中心化等原因,新聞事件的真相會呈現碎片化。而在這樣多角度碎片化信息的攻擊包圍中,本就難以觸到事件真相的普通受眾,更是會將自己的社會情緒與評價夾雜在事件的輿論傳播當中。社交媒體的興盛更是為個體的“非肯定”提供了大量復制與發酵的可能,情感的傳播速度與影響范圍就會遠遠超過真相。此時,受眾就很難在這種輿情的包裹下作出理性、正確的認知反應。
2018年8月22日,自媒體@德陽爆料王等發微博“疑因妻子游泳時被撞倒,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著小孩打”。四川德陽常女士將剪輯過的視頻發到網上,并稱不小心撞了女醫生,引導輿論。公眾開始在網絡上對安醫生夫婦口誅筆伐。8月25日,安醫生不堪被人肉搜索壓力而選擇了自殺,最后因搶救無效身亡。同時,更多的事件細節被曝光,是由于小男孩在泳池中對安醫生進行多次的猥褻和侮辱,才導致了視頻中安醫生的丈夫“毆打”小男孩。當初轉發片面信息的一些網絡媒體和營銷號悄悄刪除了視頻。輿論開始反轉,與女醫生發生沖突的那一家人也開始遭到人肉搜索。
通過對輿情反轉新聞事件的簡單分析,不難得出輿情反轉新聞的特征:
(一)傳播主體復雜化
在新聞反轉事件中,輿論涉及主體相對復雜。主流媒體、事件發生當地地方媒體、爆料者、事件發生的當事人、旁觀者等,都可以對事件真相進行一定程度的揭露。多信源、多角度、多主體的真相報道不會給普通民眾呈現完整的事件真相,而是會增加公眾進行理性判斷的難度。人們難以判斷不同觀點真偽,從而致使輿情的多次反轉和顛覆。
(二)真相呈現碎片化
在這些新聞事件中,真相并不會首次就完整地呈現給受眾,而是通常會隨著事件的發展和相關人員持續的信息發布,以碎片化的形式拼接在一起。公眾難以了解事件真相,輿論也往往不會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每一次的碎片真相的揭露,都會給輿情的發展提供一個分岔路口。從整體來看,輿情便會呈現多次反轉的情況。
(三)受眾認知反應強烈化
輿情都會隨著熱點事件的發酵而發展,而熱點事件往往都會觸及公眾利益或社會情緒的某一方面。一些帶有標簽的群體及現象會受到極大的關注,而受眾在事件發生之前就對此有著自己的認知與理解,經過新聞事件的膨脹與發酵,受眾帶有情緒化的認知反應進一步加強,給輿情反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輿情反轉產生的原因
(一)傳播者“把關人”作用缺失
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受眾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接收者,而成為具有話語權的獨立主體。信息的傳統生產模式被打破,UGC(用戶生成內容)信息生產模式成為主流。技術賦權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拿起麥克風,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近年來,許多熱點事件的發生和報道都是以普通網民在社交平臺上的言論為起點而進一步發展的。碎片信息在追求強時效性的媒體眼中似乎可以替代以前專業準確的信源,這樣缺乏真實性的報道讓傳統媒體遠離事件真相,無法掌控真相的披露過程,“把關人”作用的缺失使得虛假消息和謠言會大肆傳播。
(二)傳播內容以主觀、情感為主
新媒體時代,流量為王,點擊率至上,飽含情感的信息比冷冰冰的真相更能得到受眾的關注。因此,為迎合受眾,一些媒體會對生產出來的信息進行煽情化處理,而人們受到情緒的驅使就容易失去理性,從而忽略事件的真實性。
輿情反轉的產生與發展往往也離不開刻板印象的影響。正如李普曼所說,“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2]被刻板印象標簽化了的某一個群體,自身本就帶著普通公眾飽含情緒的評價和理解。當熱點事件和刻板印象交錯,真相便不再重要,情感在公眾頭腦中占據主要地位,對事件中某一個體的評價便上升到對這一社會群體整體的情感宣泄。[3]
(三)群體化傳播左右個人思維
如今,微博和微信是傳統媒體、自媒體活躍的主要平臺,同時也是社群化群體的主要聚集地。如同勒龐的“群體心理”理論認為,群體的情感和行為是感染特性的。[4]群體中個人的觀念、意識會產生“群體同化”,因為“群體模仿”或避免被“邊緣化”,個人逐漸放棄自己的聲音而向群體靠攏。
群體中的個人處在由群體意識“包圍”下的“回聲室效應”中,即在一個相對封閉的信息傳播環境中,一些觀點相近的信息被不斷重復,并時常伴隨著夸張和扭曲等非正常形式,令處于這個環境中的大部分人認為這些扭曲的信息就是事實的真相。[5]這就使得人們會優先根據信任程度去辨別真偽,而事件的真相就會被隱藏在輿論的高呼聲中。[6]
(四)受眾缺乏理性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5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而在網民中,年輕群體占比最大,大學以下學歷網民人數眾多。這一群體由于年齡、閱歷、媒介素養等因素的制約,常常缺少理性思考,容易憑借個人情感和直接感覺對事件作出判斷。由于網絡話語權的開放性和隨意性,受眾在進行輿論評價時往往更加注重個人情緒的宣泄和態度的表達,只是參與某一階段的輿情討論,而不關注輿論事件的后續發展以及真相的揭露。
三、輿情反轉現象的反思與啟示
從嚴格角度來理解,后真相時代下的這一種輿情反轉現象也是一種新聞失實的表現。事件的碎片化真相需要經過長時間、多次的報道才逐漸拼湊完整,每一次的真相披露都有可能與之前的事件展現情況相背離,從而導致多次的輿情反轉現象的發生。新聞報道不再具有高度的公信力,而成為輿情反轉的報幕者。這也在警示我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真實仍應該是新聞的生命。
(一)傳統主流媒體承擔權威信源責任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更應該掌握主要話語權,承擔起權威信源的重要責任。主流媒體擁有優良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具有一大批專業的新聞傳播人才、技術、設備,擁有快速高效的新聞報道運作體系。主流媒體更應該緊跟時代變化,發揮自己的優勢,掌握好新聞傳播以及輿論發展的大方向,做好及時、準確兩手抓,牢牢守住新聞真實這條底線。
(二)媒體從業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
網絡傳播進入嶄新時代,新媒體的發展使話語權下放,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成為獨立的發聲平臺。在這樣的新背景下,媒體從業者不僅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把及時、準確、真實、客觀作為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更應該秉持人文關懷理念,做一個有溫度的新聞人。[7]
(三)提高媒介素養,培養理性受眾
時代賦予我們手拿麥克風的權利,所以我們更應當肩負起拿好麥克風的責任。媒介素養解釋為個人身處復雜的信息傳播大環境中,對不同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創作能力等。[8]就某一新聞事件而言,普通受眾不應該僅根據碎片化信息評判主體的對錯,而是應該經過冷靜、理性的思考,摒除情感因素的左右,從多角度多方面去客觀看待事件的發展,用謹慎的態度處理網絡信息。
四、結語
當今時代背景下,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給傳播者和受眾都帶來了挑戰,信息的真實性越來越難以辨別,輿情的反轉也呈現次數增多的情況。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首要難題即是如何在后真相時代更加趨近事件的真相,如何更好地平衡準確與真實之間的關系。后真相時代并非對真相的拋棄,只是認知真相的過程變得更為漫長和艱難,并且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阻礙。但只要傳統主流媒體承擔權威信源責任,媒體從業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受眾提高媒介素養,保持冷靜和理性,我們對真相的堅持與探索便能對抗輿情反轉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相濤.基于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J].傳播與版權,2015(7):16-17.
[2] 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7.
[3] 袁光鋒.公共輿論建構中的“弱勢感”——基于“情感結構”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5(4):47-53.
[4]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6-17.
[5] 劉潔吟.淺析“后真相時代”真相敵不過情感的原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1):79.
[6] 全燕.“后真相時代”社交網絡的信任異化現象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7):112-119.
[7] 喻國明.輿情研判不能簡單草率[N].中國青年報,2014-04-10.
[8] 袁軍.媒介素養教育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9.
作者簡介:周雨坤(1996—),女,山西太原人,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