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梳理國內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典型模式,同時走訪浙江省內部分地方供銷合作社(農合聯)、再生資源企業等了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回收流程和處置方案,并因地制宜創新探索“互聯網+”分類回收模式,挖掘厘清構成鄉村環境服務體系的關鍵要素,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再生資源管理系統。方法:通過分層抽樣,采用文獻檢索、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形成“互聯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模式,挖掘資源構建鄉村環境服務體系。
關鍵詞:鄉村環境服務體系;數字經濟;供銷合作社
十九大報告中有提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把關系到國計民生根本性問題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鄉村環境服務體系中的建設重點是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資源利用,由于農村居民長年的生活習慣,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還未完全跟上,沒有一個系統完善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已迫在眉睫。
1.梳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典型模式
從傳統由政府主導的單中心垃圾管理模式來看,由于其固有的主體關系和主體構成上的缺陷,還有缺乏監督評價與壟斷管理等原因,造成政府缺乏控制成本的積極性,容易出現多頭管理與盲目建設等問題。除了填埋場或焚燒廠處置外,近年來,浙江省金華市、廣西橫縣、四川丹棱縣、山東省昌邑市等地方,因地制宜,逐漸探索形成有效的農村垃圾治理模式。
浙江省金華市自2014年以來,不斷探索就地資源化和垃圾分類減量等新方法,取得較好經濟與社會效益。廣西省橫縣是在2013年以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為契機,以橫縣石井村為例,逐漸建立起“焚燒處置與垃圾分類減量”的垃圾不出村治理模式。丹棱縣龍鵠村自2011年起招募村莊垃圾保潔承包人,實現“村民自治”的垃圾治理模式。山東省昌邑市早于2008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新型城鄉一體化”模式,委托專業環衛公司對農村生活垃圾統一管理,通過市場化運作的特許經營方式開展垃圾資源化項目的建設與運營,搭建起政府購買垃圾治理服務的昌邑模式。
綜合以上四個典型模式,具體可歸為垃圾分類減量與就地資源化為主導的綜合治理模式和政府購買垃圾管理服務為主導的新型城鄉一體化模式兩大類別。在村民環保意識提升、垃圾管理成本降低和循環利用效益增加等方面還需花力氣解決。
2.挖掘地方供銷合作社和企業特色做法
農村是供銷合作社進行再生資源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鑒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具體實施難處和“數字經濟”新發展背景之下,供銷合作社再生資源行業其實可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利用獨特優勢發揮重要作用。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不少浙江省內多地供銷合作社(農合聯)和再生資源企業的農村垃圾處理特色做法方案。
永康市供銷合作社積極對接農村生活垃圾回收系統,將垃圾分類回收和有機肥制造相結合,走出一條“垃圾源頭分類、再生資源回收、餐廚垃圾資源化、不可回收垃圾就地減量化處理+智慧化回收平臺”的“4+1”智慧化處理路子,使得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取得實效。建立農村環保合作社,完善回收網絡、打造循環經濟,運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兩網融合”(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與環衛清運網絡),再生資源企業致力從“廢品買賣型”向“環境服務型”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垃圾回收處理效率。
東陽市供銷社積極挖掘供銷社服務網絡的優勢,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可利用回收和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工作,在建設東陽市美麗鄉村環境服務體系中積極作為,取得了明顯成效。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采用“1+X+Y”模式,建立兩級回收網絡。利用第三方軟件公司提供服務的“考垃”APP,緊緊圍繞垃圾分類的源頭分類、回收清運、分類處理等環節實施,實現全過程的動態數據收集和監控管理。此外還加強組織建設,深化政企聯動,充實環境服務力量,不斷完善構建鄉村環境服務體系。
3.探索建設美麗鄉村環境服務體系
供銷合作社要抓住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契機,重點做好再生資源行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需要重點打造:首先,積極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引導農民采用減量化、循環化和資源化的生產方式,開展秸稈、地膜、農藥包裝等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其次,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供銷合作社充分發揮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和技術優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加強人畜糞便等農村生活廢棄物和玻璃、廢紡織品、塑料袋、家具等生活廢棄物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大力開展垃圾清運、村鎮保潔、垃圾處置、污水處理、土壤修復等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業務。
在數字經濟驅動下,初步摸索出一個鄉村環境服務體系雛形,即科學設置回收網絡(夯實環境服務基礎)、融入“互聯網+”(提升環境服務水平)、加強組織建設(充實環境服務力量)和深化政企聯動(構建環境服務體系)。依托供銷合作社網絡,建鄉村環境服務體系長效機制,有助于建設資源節約循環型社會,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共贏,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趙光楠,吳德東.中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2):107-112.
[2]羅如新.農村垃圾管理現狀與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06,4(12):23-26.
[3]何品晶,章驊,呂凡等.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及技術路線探討[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4,33(3):409-414.
[4]魯圣鵬,李雪芹,杜歡政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模式比較分析與若干建議[J].世界農業,2018.
[5]徐立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典型模式之比較[J].城鄉建設,2019.
課題來源:本研究為浙江省供銷社2019年度科學研究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供銷合作社鄉村環境服務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19SSY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丁瑩瑩(1985-),女,浙江紹興人,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教師,講師,主要研究勞動教育、創新創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