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幕布公司組織線上協作項目,既為用戶生產出豐富的抗疫禮包,又將自己的產品推而廣之。開展線上協作的共創項目這一思路值得推廣。
關鍵詞:新冠肺炎防控;線上協作;知識共享;知識共創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56-02
2019年12月以來,我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廣泛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當前開展的全國性疫情阻擊戰,也是全民參與的一次聲勢浩大的抗疫戰斗。[2]
眾所周知,居家隔離使人與人之間的親身傳播受到阻礙,由此,利用互聯網進行的交流成為新冠肺炎期間一種主要的傳播手段。全民“宅家”現象可以稱為線上協作模式的溫床。本文以幕布官方發起的共創活動為例,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協作模式。
一、“互聯網+”時代的協作項目
(一)互聯網+知識生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的生產模式也在不斷改變,從曾經的政府主導到精英主導,再到現如今的大眾生產,互聯網賦予大眾相對自由的表達權利,也激發了大眾參與知識生產的熱情。如今,人們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都能分享自身經驗,回答他人問題。這種人人參與、知識共享的模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維基百科、知乎等平臺都成為互聯網環境下大眾參與生產知識的典型代表。
(二)互聯網+溝通協作
在各種勞動場景中,協作的性價比很高。這一模式能幫助人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由于互聯網對時間和空間的解構,協作模式在互聯網的加成下有著更高的效率和更強大的能力。對于線上社交平臺而言,互聯網+協作無疑是它們成功的關鍵。大量的網絡社交媒體用戶通過協作模式產生內容,構建聯系。
(三)線上協作模式下的知識生產——以幕布知識共創項目為例
線上協作在新媒體時代應用最多的場景是移動辦公軟件,用戶可以通過協作模式與同伴共同編輯同一份文檔。本次疫情防控期間,特殊社會背景催化了多種線上協作場景,例如線上授課、線上工作以及線上知識共創。幕布平臺就發起了2020抗疫專項活動,該活動整理的抗疫大禮包,涉及了疫情防控期間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旨在幫助大家安全安心地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這次活動面向所有幕布用戶,通過幕布軟件的“分享”功能進行協作,分別對“抗疫攻略”“安全返工”“公益資源”“抗疫科普”“抗疫前線”5個方面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學習和整理。
二、2020抗疫專項活動
(一)活動序幕:吸引用戶
首先,幕布軟件擁有數量可觀的用戶和寶貴的經驗。在發起2020抗疫專項活動之前,幕布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共創活動——得到知識春晚共創。這次共創集結了31位用戶,對10個小時的直播進行實時共創,為抗疫活動積累了用戶基礎和管理經驗。其次,幕布制定了適宜的獎勵措施。幕布官方為本次活動提供了會員特權作為獎勵,完成共創的優秀作品即可領取相應會員時長。對于幕布用戶而言,這份獎品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最后,特殊時期的意義賦予。在全民抗疫時期,大眾既關心疫情的發展,又感到無能為力。幕布的活動通過賦予人文關懷的辦法,讓用戶自發作出貢獻,參與共創。
(二)活動開篇:任務分配
本次共創活動有5個主要板塊,負責人首先設置了總群,方便對所有參與共創的成員進行答疑和初步分配任務。總群里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加入不同板塊的社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創作。其次,在人數較多板塊中,負責人繼續將任務拆解,形成多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中設置新的志愿者作為負責人,并且將任務落實到個人。正是這樣層級化的分配管理模式,使得此次協作共創的效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三)活動高潮:頒獎環節
在9天的協作共創項目結束后,幕布團隊在總群和每一板塊的子群都進行了頒獎活動,通過頒發電子證書和相應時長的幕布會員的形式,對在共創過程中付出的用戶給予鼓勵和感謝。
(四)活動結局:成果概述
首先,完成了內容相對較為全面的抗疫大禮包,在這特殊時期,通過線上協作的方式完成了對災難的記錄。其次,部分作品有很強的實用性,在發布當天閱讀量就破萬。最后,作為大禮包的衍生品,疫戰2020語料庫基于木蘭寬松許可證第二版開源,社會各界均可根據該語料庫發布疫情問答服務和API(應用程序接口)。
(五)活動尾聲:日常分享活動接力
抗疫項目結束后,幕布團隊發布了日常任務以維持群的活躍度。首先,發布日常共創內容。用戶可以隨時分享讀書筆記和課程筆記與大家共享。其次,建立積分制度,按照積分制度,每分享一篇優質筆記可以獲得10積分,在群里進行優質內容分享可獲得5積分,在群里發言可自動獲得1積分。并且有算法機器人與群成員互動,即在群內回復“我要查積分”就有管理員自動回復積分和排名。最后,運營人員也會定期在群里分享書籍,進行探討。
三、淺析疫情期間幕布的知識共創活動
(一)調查研究
在2020抗疫專項活動結束滿一月之后,筆者對群內成員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該調查結果顯示,參與共創的成員的年齡分布以20—29歲為主,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76.92%,30.77%的成員仍是學生,已工作的成員中,私企/外企成員占到了44.44%,64.1%的人是通過幕布官方公眾號了解該項目。在參與原因方面,“想要通過整理輸出提升自己”成為最受歡迎的原因,其次是“想要為疫情出一份力”;在收獲方面,大家普遍認為“了解了知識共創模式”“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和“享受創作輸出的過程”。在問及推動知識共創模式發展的重要原因時,79.49%的用戶選擇了個人因素,另外,選擇氛圍影響的用戶占到51.28%。在評價本次線上知識共創活動時,51%的人打了5分(滿分),35.9%的人打了4分,最終平均分為4.33分。
(二)綜合分析
1.用戶分析。通過對用戶身份的分析可以看出,參與本次線上知識共創的用戶多為“90后”網絡原住民,并且受教育水平普遍偏高,職業方面也多為學生或者私企/外企員工。由此可見,目前線上知識共創模式的主力仍是青年知識分子。根據調查,參與者的收獲可以歸類為輸入和輸出兩方面的自我提升,由于互聯網具有便捷性,因此知溝理論順應時代嬗變的數字鴻溝現象仍然顯著。
2.動因分析。首先,由于本次共創活動特殊的時代背景,用戶想要為疫情出力的“憂民”之心成為一大動因,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共創活動的由頭和社會環境十分重要。其次,用戶提升自我的主觀動因也不容忽視。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用戶可選擇的事物越來越多,“使用與滿足”理論關于信息量的局限性越來越少。最后,幕布官方對本次活動提供“虛擬物質”支持,即幕布APP高級會員權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本次活動招徠用戶。[3]
3.成果分析。首先,共創產品“抗疫大禮包”的生產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該大禮包從前線新聞、居家攻略、疫情科普3個大類,為所有被籠罩在疫情陰影中的人們提供信息幫助。其次,根據調查中的打分情況,用戶對本次活動評價較高,由此可見,用戶也從該活動中受益匪淺。最后,對于舉辦方幕布而言,本次活動不僅推廣了產品的新功能——分享幕布,也為幕布未來在線上協作方面的發展打好了基礎。此外,還通過人本主義的價值理念取得了“吸粉”“固粉”的效果,培養了一批通過參與活動而產生歸屬感的高黏度用戶。從活動結束后幕布工作人員對社群運營的方式,我們可以推測,幕布舉辦這次活動已經達到了雙贏甚至多贏的目的。
四、在線協作模式的無限潛力
本次幕布主辦的在線協作活動僅僅是疫情期間的冰山一角,但是基于該案例,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在線協作模式的無限潛力。
(一)從古至今,人類對在線協作一直存在需求
在線互動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美國電報公司在波士頓和緬因州的卡萊之間的電報線沿線的報務員下班后舉行了一次電報會議,討論他們的總監辭職的事情。這條700英里的電報線沿線的33個電報局有幾百個報務員參加了會議。據當時的一個人回憶:“發言人用鍵盤寫出要說的話,沿線的所有電報局立即同時收到了他的話,空間和時間消失了,與會者雖然相隔幾百英里,但如同共處一個房間那樣聚集在一起。”會議的討論進行了大約一個小時,通過了幾項決議后,在和諧友善的氣氛中散會。從這一歷史可以見得,人類一直對在線協作存在需求,只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無線業務的普及,在線協作越來越不受時空的約束。
(二)全民“遙在”,災難推動在線協作模式迅速發展
我們可以將這次疫情帶來的空間局限當作在線協作模式的助推器,它不僅使技術公司意識到在線協作的重要性,也為受眾普及了這一技術的巨大便利。
在羅杰斯和休梅克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中,前提條件包括接受者變數和社會系統變數對我國現在的傳播環境而言都較為友好。加上不斷發展的技術背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線協作模式一定會從更多維度在更長的時間軸上為更多受眾帶來便利。
(三)技術紅利,5G加持下的在線協作未來可期
5G技術的特征之一是大連接,《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介紹,5G的連接數密度可以達到100萬個/平方公里。3G和4G的使用場景中,常常出現因區域內連接人數過多而降低網速的情形,而5G的超大連接容量則可以在人員密度大、使用需求高的區域依然實現高速數據傳輸。[4]此外,5G技術催生的“云上平臺”和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升維空間”,將明顯提高用戶在線協作的使用體驗以及降低使用門檻。[5]譬如,華為公司發布的華為云5G Cloud VR服務為虛擬現實環境下的在線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虛擬圖像的生成將從本地客戶端轉移至云端完成,用戶終端的成本明顯降低,在線協作體驗將更加流暢和便捷。[6]
五、結語
在線協作模式的優點今天才初見端倪,我們的思維局限性或許還不足以對其發展做出預估和判斷,更難以做出深入的分析。但無疑,疫情防控期間在線協作模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便利,我們應該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期待這一模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沈正賦.突發公共事件的危機管理、輿情應對和共情傳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檢視與思考[J].對外傳播,2020(02):42-45+1.
[2] 朱金平.疫情信息傳播應以受眾需求為主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后的國內輿論場觀察[J].新聞戰線,2020(03):6-8.
[3] 李鵬. Web2.0環境中用戶生成內容的自組織[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6):119-126.
[4] 慕海昕,彭蘭.新體驗、新風險:5G環境中的人與傳播[J].新聞論壇,2019(03):20-25.
[5] 彭蘭. 5G時代“物”對傳播的再塑造[J].探索與爭鳴,2019(09):54-57.
[6] 李海峰,王煒. 5G時代的在線協作學習形態:特征與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9(09):31-37+47.
作者簡介:賈苗雨田(1999—),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