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政府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征稅;納稅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納稅,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則。本文將從稅收法定的含義、功能與目的入手,以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角度對于我國稅收法定原則進行深層分析,最后對稅收法定原則落實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稅收法定原則
1“只有稅收和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兩件大事。”稅收是人類一生中必須經歷的事情,是每位公民都需要履行的義務。稅收的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制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征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馬克思說: 2 “賦稅是政府機關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而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恩格斯也指出: 3“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這些都說明了稅收對于國家經濟生活和社會文明的重要作用。
同時,由于稅收的過程就是作為納稅人的公民的私有財產向公共財產轉移的過程,因此,在最開始時,國家只能靠武力征稅。只有在人們交出財產,切實獲得好處后,才會對國家的稅收持默認態度。但是這種默認態度下,也包含著公民偷稅漏稅、搭便車的心態。此外,稅收征管部門在稅收征收過程中,如果沒有稅法做支撐,常常有亂征稅的現象。4國家的征稅權力與納稅人的抵觸是一種力量博弈、彼此消耗的過程,當征稅的權利享有者即國家與納稅人爭斗得疲憊不堪時,雙方都尋求一種較為和緩得、于雙方都有利得解決方法。于是稅收法定原則應運而生。作為納稅人的公民依照稅法繳納稅賦,同時享有稅收支出的監督權、知情權等;稅務部門征收、運用稅收有了依據,更好地服務納稅人和全體社會成員,因此稅收法定原則的意義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1.稅收及稅收法定原則的含義、稅收法定原則的功能與目的
1.1稅收的含義
稅收的定義是:5國家依法向企業和個人等課稅對象征收的款項或實物。
狹義稅收包含各種所得稅,增值稅等已知的表面稅收,包含在各種添加在產品價格中的稅收部分。廣義稅收則除狹義稅收外還包含有如貸款,貸款杠桿所產生的利息等,比如原有20萬,像銀行貸款60萬用來購房,實際則需要償還60萬的貸款利息,這就是杠桿利息轉化為稅收。廣義稅收還應該包括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部分,以及貨幣發行等等。
1.2稅收法定的含義
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稅收主體的權利義務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稅法的各類元素必須由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征納主體的權利義務只以法律規定為依據,沒有法律依據,任何主體不得征稅和減免稅收。”6具體而言,就是法律必須明確要求稅收的范圍、納稅人的范圍、課征對象、稅基、稅率、稅收優惠等基本要素。稅收的本質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稅收征管與運用的過程中,有任何不合適的調整都會對公民的納稅意識造成破壞,不利于社會穩定地發展。法律是全民意志地集中體現,因此必須以明確法律規定來匡正稅收行為。也只有這樣才能限制政府的征稅行為,防止稅務部門過度征稅侵犯公民的私有財產。同時由于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的特點,稅收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為稅種法定原則、稅收要素法定原則以及稅收程序法定原則。
2.稅收法定原則的功能與目的
2.1規范稅務部門的權力
無論是西方還是在我國古代均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王權威嚴,不容侵犯。國家對人民征稅,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成為一種“傳統”或“習慣”。政府往往利用武力強制性征稅,且稅收使用不加節制,肆意揮霍。進入現代社會,伴隨著“國家”“政府”含義的進一步明確以及民眾稅收意識的覺醒,人民開始意識到稅收對于自己的意義,開始意識到對稅務部門征稅權力規范的必要性。因此,稅收法定應運而生,以稅法來限制和規范稅務部門使稅收征管過程種有法可依,使人民可以通過預算監督程序來監督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利。通過這種途徑,更以更好地促使財政體系的規范運轉,馴化“利維坦”。
2.2保護財產權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民對于財產權的認識更加深刻,對自己的財產的保護的意識更強烈。我認為,征稅權與財產權二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雖然在資金的存量上,是此消彼長的,但目的都是為了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納稅人的財產權在滿足自身需求以后,把其中一部分讓渡給國家,再有國家匯集起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這種讓渡的過程其實就是征稅的過程,我認為它本質上是一種為了保障人民財產權的行為。所以說,征稅的核心在于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作用到全體人民的身上,實現個人的小資金到國家的大資金再到人民的優質公共產品的轉移。對納稅人的財產權合法、合理的限制,更加有利于實現財產權與征稅權的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納稅人與國家平等互惠。
3.我國法定稅收的必要性
在這一部分,將從公共物品供給效率、完全信息靜態非均衡博弈的角度來討論法定稅收的必要性。
3.1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
經濟學上將效率定義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資源的合理配置,追求經濟資源的經濟性,即以更少的投入實現更多的產出。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也就是對財政稅收的運用和財政稅收的總量之間的有效性的評價。稅收對于公共物品的供給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稅收是公共物品供給的根本
公共物品的供給是政府利用從納稅人手中征的稅來提供的,因此稅收也是影響公共物品供給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公共物品供給的源頭因素。如果在稅收征管的過程中就出現尋租等現象,必然導致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低下,納稅人的錢不知道流向何處。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稅法,以稅法來匡正納稅機關的權利,并且納稅人可以通過稅收監管制度及時了解到稅收的流向。
(2)公共物品是稅收的合理利用
一項基礎建設往往需要龐大的資金池做支撐,個人的稅收如同涓涓細流,匯入國家的稅收池,再由國家預算做出支出決策,以此來形成聚沙成塔的效應。倘若在支出階段沒有稅法做支撐,龐大的現金該流向何處?全國各地的基礎建設哪個先開始?各地市稅收資金該如何運用?凡此種種問題都會浮現出來。因此,法定稅收非常有必要。此時由稅法決定的稅收流向范圍,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每年的財政預算決定稅收流向的細節,審核每年稅收的流向,才能使稅收的去處最符合現實需要。
3.2完全信息靜態非均衡博弈
我國地大物博,任何建設性的行為都需要雄厚的財政資金做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對于稅收法定的意見也層出不窮。這里引入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來證明稅收法定的必要性。假定A市位于山區,擬動用財政資金修路,這條路建成后用于A市市民運輸貨物。
A市若有健全的稅收法律,且A市稅務機關廉潔公正,市民積極按照稅法繳納稅費,那么路修好后,市民因交通便利獲得10個單位的利益,稅務機關也會因工作順利得到市民的表揚及嘉獎得到5單位的利益。
A市有稅收政策,但稅收法律不健全。A市稅務機關尋租現象嚴重,市民積極繳納稅費,那么路修好后,市民因稅務部門尋租導致修好的路況較差獲得7個單位的利益,稅務機關因尋租及市民批評得到6單位的利益。
A市有稅收政策,但稅收法律不健全。A市稅務機關廉潔公正,但市民不積極繳納稅費,稅務機關只得花費人力物力去征收稅費,各消耗二者2個單位的利益。那么路修好后,市民獲得8個單位的利益,稅務機關僅得到3單位的利益。
A市有稅收政策,但稅收法律不健全。A市稅務機關廉潔公正,但市民不積極繳納稅費,稅務機關只得花費人力物力去征收稅費,各消耗二者2個單位的利益。那么路修好后,市民獲得8個單位的利益,稅務機關僅得到3單位的利益。
A市有稅收政策,但稅收法律不健全。A市稅務機關尋租,且市民不積極繳納稅費,稅務機關必須花費更多的成本去征收稅費,各消耗二者4個單位的利益。那么路修好后,市民獲得6個單位的利益,稅務機關僅得到1單位的利益。
根據模型可以得出,最優的情況是稅務部門廉潔執法與市民積極繳納稅費,可以獲得最大收益。因此,應不斷完善稅收法律,以此來督促稅務部門公正執法,人民積極繳納稅費。
4.對稅收法定原則落實的相關建議
目前我國稅法的體系框架松散,且呈現出分散和發展的趨勢。稅收法律的制定也是“以行政立法為主、人大立法為輔”。若要在我國真正實現稅收法定原則,不僅要盡快解決我國現有的稅收法定原則落實的實際問題,更應該完善憲法,以此來建立健全的稅收法律制度,保證稅收法定原則在我國長久有效地執行下去。
4.1推進稅收法定寫入憲法
作為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權利之一的財產權理應得到憲法的保護。7稅收法定原則入憲的意義以及影響是十分重大、無可替代的,只有將稅收法定原則入憲才能夠真正的完善我國的稅收法律體系,構建一個科學的稅收制度,從而使憲法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對于稅收立法、執法以及司法活動的指導保障作用。只有在憲法中明確規定稅收法定原則,保證稅收法定原則的重要地位,使之成為一項憲法性的指導原則, 才能為依法治稅提供切實的保障。
4.2明確稅收授權立法權行使范圍
從具體的稅收立法實踐出發,發現存在稅收授權行使范圍被忽略從而有礙稅收法定原則實施的問題。例如,在2011年出于推行房產稅的難度考慮,將上海和重慶做為房產稅試點改革城市8,國務院授權兩市進行稅收立法,然而,該稅收授權行為缺乏法律規定作為理論依據,所以使得該轉讓行為的效力并非具有普遍性和強制力。同時,該授權立法行為也使得缺乏有效監督,被授權主體的權力和行為無法得到良好的監督和把控,導致權力的擴大和膨脹,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構建,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為了解決稅收授權立法權行使范圍的問題,一方面應當明確授權的地方政府權利行使范圍,同時,也應該在稅收授權之前進行稅收法定原則的落實,即以憲法的根本大法形式對其地方政府稅收征管權明確和界定,以達到限制權利運行的目的。
4.3發揮政府作用限制稅務機關權利
目前我國的憲法僅僅是從納稅人義務進行強調,缺乏稅收法定原則的另一面——對征稅機關依法征稅義務的明確,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政府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對征稅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規定,落實稅收法定原則,保障市場中資源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運轉,從而遏制行政機關征稅權的擴展對市場正常活動秩序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學博.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論對《稅收征管法》基本原則的探討[J].稅務研究,2020(09):68-72.
[2]張青政.稅收法定原則對我國稅法完善的作用研究[J].晉陽學刊,2020(04):111-120.
[3]尋鍇,李鑫釗.“互聯網+稅收治理”的價值意蘊和原則內理探析[J].國際稅收,2020(07):62-65+77.
[4]李伯濤.稅收法定主義的立法表達[J].學術交流,2015(10):116-120.
注釋:
1.出自本杰明·富蘭克林
2.出自馬克思《哥達納領批判》,后收錄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3.出自恩格斯《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4.王東.稅法理念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9:121.
5.來自百度漢語釋義
6.張守文.論稅收法定主義[J].法學研究,1996[06]
7.張守文.論稅收法定主義[J].法學研究,1996[06]
8.《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條規定的"稅收的開征、停征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作者簡介:李一昕(1999.6—),男,漢,河南商丘,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