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摘要: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一場場改革熱潮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政府間興起,社會反響巨大,例如“國家市場化”、“企業型政府”、“重塑政府運動”等,這些改革名字不盡相同,但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公共管理制度的變革,使其更加適應社會變化。同樣,中國的公共管理制度改革也處于不斷探索中,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轉換政府職能、創新公共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因此,如何將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國化成為關鍵的課題。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政府;效率
1.引言
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的民權運動開始廣泛興起,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矛盾開始顯露,人民所期待的公共行政方式與現實有著巨大的落差,原有的公共管理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改革舊的公共管理制度成為當時亟需解決的問題,新公共管理運動在英國、美國等政府的主導下拉開了帷幕。
2.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
2.1轉變政府職能
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政府不再處于絕對權威地位、俯瞰著人民,而是成為人民和社會的管理者和服務者。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中,政府應該講求效率、節約成本、重視服務,反對僵化的舊體制。政府應該像企業一樣,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宗旨,提供優質服務。在行政制度中,政府應該制定真正為人民所用的策略,并將管理和實施兩大職能分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價值。
2.2效率至上
效率是公共行政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在追求效率的前提,可以采用幾種措施進行提升。第一可以樹立明確的目標指向,以績效進行評定政府管理項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府效率;第二,要以結果為導向。傳統的政府管理制度注重投入而不注重成果,導致某些政府機構在投入之后不再認真管理項目,從而導致項目結果不理想;第三,可以借鑒民營企業的管理方式,民營企業的管理手段有多借鑒之處,例如追求效率、注重人才資源、強調降低成本等。
2.3在管理中加入競爭
傳統的政府管理制度注重強行干預,其目的在于建立明確等級的政府機關,具有強勢性和主導性。新公共管理主張在管理制度中運用合理的競爭機制,以提升政府管理的創新性和活力。通過競爭機制,可以加強政府管理制度的質量和效率。營造具有競爭性的政府環境,也可以反向推動政府機關人員轉換對待顧客的態度,提升辦事效率。
2.4公務員制度改革
原有的公務員制度更容易滋生腐敗、產生惰性,因此改革舊有的公務員管理制度成為新公共管理制度的關鍵之一。首先要轉換雇傭制度,取消“無大錯不得辭退免職”的規定,引入雇傭、合同等新制度,轉換公務員一勞永逸的舊思想;其次,廢棄中立原則,新公共管理制度將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密切結合起來,注重公務員在政治中的價值體現,真正打造為公共管理做出貢獻的公務員。
3.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國化的原則
3.1實事求是,切記生搬硬套
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中國化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不能將外國的理論生搬硬套進中國的實際情況里。在實施具體措施后,會出現失敗的可能,沒有出現明顯的改革成效,甚至可能產生更多的弊端。因此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中國化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3.2制定清晰的改革目標
在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中,首先對政府整體的改革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規劃。面對社會問題,首先要制定一個系統的和長期的藍圖,而不是只著眼于細小問題,應該充分釋放政府機構的改革活力,既要摸著石頭過河也要注重頂層設計。
3.3平衡好發展目標與實際效果的差距
在新公共管理制度的中國化進程中,制定了發展目標后在實施過程中會發現和預先時有差距的地方,從而導致結果的偏差。我國政府在制定發展目標時要實現做好前期調研,充分調查、研究問題的可行性之后,再進行具體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對效果進行實時監測,以便達到預期效果。
4.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國化的發展路徑
通過梳理文獻,目前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國化的相關研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新公共管理理論對于創新和發展我國政府管理體制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注意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充分發揮新公共管理理論在中國的改革效能。
4.1做好“主導者”,政府定位轉變
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政府職能轉變,并不是一味弱化政府作用,而是將原來政府的強勢角色轉換為“主導者”角色。在改革公共管理制度中不能一味將權力下放,忽略政府的主導作用,而是應該適當“簡政放權”,強調市場的主體地位,政府在立法、監管等方面要負起應有的責任。在實施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原有的政治管理制度僵化、機構冗余、職責不明,致使在公共管理事務中走了許多彎路,如今我國應積極轉變職能,政企分開、簡政放權,真正激發社會創新活力。
4.2夯實社會自治基礎,提升管理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論并不是建立在無序社會中,而是需要社會治理能力為基礎。除了政府的主導之外,社會上的許多機構也可以擔任起公共管理責任,大大減輕政府管理負擔,也提升了社會的管理效率。在非政府組織執行公共管理事務時,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其措施,在融資渠道、基礎設施、人才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
4.3注重人才資源,
人力資源是高附加值、高增值性的資源,在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中占據核心位置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所提倡的人才管理模式是靈活的、彈性的,從人才的錄用、任職到日常管理,每一個環節都要注重創新,一改從前傳統公務員僵化的任職制度。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政府機關的人員任職制度向私企學習,將競爭機制、績效機制等引入政府管理制度中。我國應結合國情,規范公務員考試和日常辦公程序,積極引進優秀人才,真正促進公共管理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改革公共管理制度中有著廣闊的發展背景,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平衡好發展目標與實際預期的差距,注重人力資源管理,積極引進優秀人才,轉變政府定位,激發社會發展的創新力和活力,真正為中國的政府管理制度提供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薛莉.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我國績效預算改革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8):152-154.
[2]李愛珍.試論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18):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