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敘事學的角度研究延安時期《解放日報》對楊朝臣的典型報道,從敘事視角、人物形象建構以及意識形態建構等方面,分析當時典型報道的寫作技巧,希望能對今天的新聞報道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解放日報》;楊朝臣;敘事學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130-02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了一系列的大生產運動,在活動中涌現出了一批勞動英雄。《解放日報》利用典型報道這個新的報道形式,塑造出了吳滿有、趙占奎、楊朝臣等勞動英雄人物。這開創了我國典型報道的先河,當時的報道經驗和思路對今天的典型報道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多角度的新聞敘事視角
在敘事作品中,敘事的視角決定了整個文本所營造的故事氛圍和給讀者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基于延安《解放日報》對楊朝臣的報道,根據學者曾慶香和何純對新聞敘事視角的分類,筆者決定從以下3個敘事視角進行分析:第一人稱主人公視角、稀少的第二人稱視角、第三人稱見證人的敘事視角。
(一)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帶來的革命感召力
第一人稱主人公視角,是指敘述者不是作為事件的一個旁觀者,而是事件的主角,在新聞報道中講述的完全是自己的故事。[1]如1943年2月28日《解放日報》頭版中刊登的《生產戰線上英雄輩出 楊朝臣向吳滿有挑戰》,文中寫道:“勞動英雄吳滿有:我的一切條件不如你。可是,我愿意拿你我的不同條件來和你競賽。并且請我的區、村長,做見證人,請高、霍廳長做評判員,你說好不好?”上述對吳滿有的報道,記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視角,是通過吳滿有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來記錄的。這樣一種“我”的身份代入,給讀者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拉近了敘述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大大提升了新聞作品的可讀性。這對讀者的身心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場大生產運動中,投入革命的隊伍,體現了強烈的革命感召力。
(二)第二人稱“你”的視角帶來的故事對話性
在新聞敘事視角中,第二人稱是用“你”或“你們”來敘述的。在新聞報道中第二人稱的出現較少,爭議較大,往往主觀氣息濃厚,和受眾對話產生的“共情”效果,給人一種違背了新聞客觀性的感受。如1943年3月1日《解放日報》頭版中寫道:“勞動英雄楊朝臣: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也是一個勞動英雄,真是非常高興。你要和我競賽生產。”雖然這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第二人稱視角,但“你”的頻繁出現還是顛覆了大部分新聞報道的風格,瞬間使新聞有一種講故事的感覺,仿佛吳滿有不是在和楊朝臣對話,而是在和讀者面對面對話,使新聞的可接受性大大提高。
(三)第三人稱“他”的視角帶來的客觀全局感
第三人稱見證人的敘事視角是新聞敘事中最常見的一種敘事方式。敘述者只客觀記錄事物,不發表評論見解,保證了敘事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如1943年3月5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的報道《楊朝臣組建生產小組 創造勞動英雄莊》,文中寫道:“楊朝臣接到吳滿有的挑戰書后,立即同意創造勞動英雄莊幫助村民解決困難。楊朝臣在小樵灣成立生產小組的會上,被選為組長,他除以自己的勞動經驗奉獻給別人外,并決定即日起,代本村農戶,訂出生產計劃。”這段報道中,記者客觀地敘述了楊朝臣接到吳滿有的挑戰書后的行為,排除了感情色彩,沒有形容詞副詞,不進入任何人的內心,將文本意義的闡釋權都交給了讀者,顯得非常客觀公正。
二、非敘事性話語對勞動模范英雄楊朝臣的形象建構
勞動模范英雄楊朝臣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是許多勞動模范中的一員,他作為一名退伍軍人,體現了軍人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犧牲的精神,作為一名農民,體現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體現了敢于與敵人和困難作斗爭的大無畏精神。筆者用非敘事性話語的理論分析延安時期《解放日報》對楊朝臣的形象建構。非敘事性話語主要包括公開評論、隱蔽評論,其中隱蔽評論是指敘述者隱身于故事之中,通過敘述技巧和故事結構來體現其對世界的看法,而自身不在作品中直接表明觀點,主要包括戲劇性評論和修辭性評論。
(一)公開的評論——塑造出一個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和軍人模范形象
公開的評論是由敘述者發出的,直接告訴讀者該如何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包括分析、介紹、揭示、抒發等,具有很強的傾向性。如1944年1月8日《解放日報》第四版刊登的《楊朝臣是退伍軍人的旗幟》報道中最后寫道:“楊朝臣是革命農民的模范,是八路軍戰士的模范,是共產黨員的模范,所有八路軍退伍軍人都應向楊朝臣學習,高舉楊朝臣的旗幟前進。”記者將楊朝臣評價為好戰士、好農民、共產黨員的模范,是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給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了一個好榜樣,直接塑造了一個退伍軍人的勞動模范形象,體現了他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忠誠。
(二)戲劇性評論——塑造出一個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勞動模范形象
戲劇性評論中人物的對話和思考是最主要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場景的描寫、事件的設置表現出來。如1943年3月5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的《楊朝臣組建生產小組 創造勞動英雄莊》中寫道:“對于幫助村民解決困難,楊朝臣說‘過去的我很窮,沒有力量,現在政府獎勵我,給我耕牛、農具。我當然要幫助別人’。他在小組會上,拍著農民老章的肩膀道‘你窮,可是你好勞動,我借牛和農具給你,不要你的酬謝’。”在楊朝臣與村民的對話中,記者沒有直接表現楊朝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是用一種看似客觀的人物對話,充分體現了楊朝臣這個勞動英雄無私奉獻、樂于幫助他人的特征。
(三)修辭性評論——塑造出一個勤勞又充滿智慧的勞動形象
修辭性評論則是敘述者通過敘述手段暗示其意義的方式,包括比喻、象征、對比等。如1943年3月10日《解放日報》第2版刊登的《楊朝臣的勞動影響》中寫道:“而老楊的右手沒有一顆手指有指甲,他時常搬起禿禿的手指頭對人宣傳:‘我見了糞就像見了饃饃一樣。’肥料果然給老楊哥長出了味美的饃饃。”楊朝臣把糞土比作一個個饃饃,為了撿糞土把指甲都磨掉了,通過這一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楊朝臣身上能吃苦并有堅強意志的精神品質。
三、《解放日報》楊朝臣典型人物報道中的意識形態建構
費斯克解釋意識形態是“階級社會中關乎表意(知識與意識)的社會關系,它常常被簡化以指那些關系的產品,即某個階級特征或符合某個階級利益的知識與表述。所以,意識形態被視為意指與話語領域內不平等的社會關系進行再生產的過程”。[2]通常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價值和意見體系。
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所刊登的關于勞動模范英雄楊朝臣的新聞報道契合了當時黨中央領導層大力發展生產的政策方針,建構了一系列符合當時時代發展的先進的思想觀念。它對建構社會知識、形成社會規范、塑造社會共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傳播先進的農作理念,建構社會知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在1980年完成的研究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中對新聞傳媒的功能和作用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歸納。其中第二條“社會化”的涵義是“提供知識和公共積累,促使人們積極參加公共生活”。[3]正如一些新概念、新名詞都通過新聞報道發布傳播一樣,楊朝臣在1943年也通過新聞媒體,將各種先進的耕種方式和種植理念傳播給全國的人民。如1943年12月10日《解放日報》第二版刊登的《楊朝臣的農作法》中寫道:“今年一坰洋芋收了三十四五袋的驕人數目;下面分作開荒、耕種熟地、選種、下種、種肥造糞、除草護莊稼、除蟲及收打莊稼與保管糧食等項,作出介紹……”記者通過新聞媒體將楊朝臣如何開荒、耕種、選種等人民最需要、最迫切想要知道的農作信息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通過報紙了解到了最新的耕種技巧,使農作物的產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這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廣泛傳播,使人民的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加快了大生產運動目標的實現,也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不斷提高。
(二)宣揚勞動模范,改造“二流子”,形成社會規范
新聞敘事在意義的生產過程中,同樣有敘事傾向,表現為區分善惡、包邊美丑、匡扶正義、激濁揚清,形成符合主流意識的規范化角色、規范化行為和規范化社會。[3]如1943年3月17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的《楊朝臣張萬庫受獎 二流子數人當眾受罰》中寫道:“歡迎勞動英雄!他們手舞足蹈的歡呼著。十分鐘,秧歌隊又領著一批人進場,民眾沒有歡呼,反報以冷笑,因為他們是二流子……二流子張守萬也上臺講話,他說:政府好心腸教育我,我的錯誤一定能改的。”報道通過勞動模范與“二流子”的強烈反差,彰顯了勞動模范的光輝形象,鼓舞人民群眾向勞動模范不斷前進。對待“二流子”,政府也給予了相應的懲罰,糾正他們的錯誤。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習勞動模范的正能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又能以“二流子”作為懲治對象使人們引以為戒,進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規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宣揚全民勞動,塑造社會共識
新聞敘事所建構的社會知識、所形成的社會規范在被社會認可后,就變成了整個社會人群的共識,即形成了社會對基本利益、價值及問題的看法。[3]如1943年3月10日《解放日報》刊登的《楊朝臣的勞動影響》寫道:“曾經被老楊幫助過,而今年還將得到老楊幫助耕牛農具的老章。他說道:‘回答老楊哥不要我的酬謝,我當然是更好的勞動!’”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勞動模范楊朝臣對人民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帶動了全莊人民的勞動熱情,使全民勞動的口號深入人心,使人民群眾在無意之間形成了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勞動、加快生產的共識,這也助推了大生產運動高潮的到來。
四、結語
延安時期《解放日報》對楊朝臣典型人物的報道在寫作技巧上靈活地運用了多種人稱視角,在給讀者帶來不同感受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可接受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運用非敘事話語將楊朝臣塑造成了一個勤勞、奉獻、樂于助人、充滿智慧的勞動模范英雄。在意識形態的建構上,該新聞報道不僅傳播了先進的農作理念,還宣揚勞動模范和全民運動,響應了毛澤東當時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口號,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為中國共產黨獲得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新聞報道的寫作技巧與報道方式對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35-136.
[2] 約翰·費斯克.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28.
[3] 何純.新聞敘事學[M].湖南:岳麓書社,2006:37,40.
作者簡介:孔凡鑄(1996—),男,山東曲阜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理論,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