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下,發展融媒體成為黨報發展的必然路徑,與此同時,黨報文字記者需要積極轉型,以應對融媒體時代帶來的變化和挑戰。本文在闡述融媒體時代傳播特點的基礎上,探索融媒體時代黨報文字記者的轉型路徑,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黨報文字記者;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165-01
一、引言
現階段的媒體格局,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在融媒體時代下,黨報為實現發展,需要積極嘗試轉型,而黨報的轉型對黨報文字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轉型要求。因此,探索融媒體時代黨報文字記者轉型路徑意義十分重大。
二、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
融媒體兼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其優勢是單一媒體無法比較的。其傳播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發布即時性,如通過直播等方式讓用戶與現場進行實時連接和互動;第二,數量豐富性,具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形態和多平臺的發布載體;第三,傳播交互性,融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發布者;第四,生產多元性,能夠為用戶定制更具個性的服務,不斷滿足用戶差異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1]
三、融媒體時代黨報文字記者轉型的重要意義
黨報對于黨和國家而言十分重要,是重要的輿論陣地。黨報與其他媒體相比,更具權威性。但是在融媒體時代下,媒介數量不斷增加,如果黨報依然延續舊有發展路線,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喪失優勢地位。就實際情況來看,已經有一些地方黨報出現了發展問題,具體表現為發行量下降、受眾數量減少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使黨報的輿論領導力不斷下滑,黨報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如何突破當前發展困境,探索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成為黨報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融媒體時代黨報文字記者轉型路徑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已是必然趨勢。因此,黨報文字記者的職業定位也隨之發生改變。要跟上時代步伐,首先就應該轉變思維方式,不斷用優質的新聞內容滿足融媒體時代多平臺的發布需要。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了以下促進黨報文字記者轉型的建議。
(一)樹立融媒體發展觀念,主動融入
在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黨報文字記者必須突破在傳統媒體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同時,將融媒體發展觀念與之深度融合,主動適應新形勢,掌握融媒體的特征表現和傳播模式,特別要根據自身工作實際,制定契合需求的轉型目標和計劃,并為之努力學習,掌握新媒體操作技術,為受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
黨媒本身也應該重視文字記者的轉型發展,可以根據融媒體時代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采編人員培養培訓工作,為記者增強“四力”提供堅實保障。如條件允許,可以讓一些業務能力突出的文字記者在較為成熟的融媒體模式下進行實操實踐,全方位、多層級提高文字記者的綜合能力水平。在培訓過程中,黨報文字記者應端正自身態度,更新工作理念,不能僅滿足于使用紙筆做好新聞報道,還要增強在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型社交平臺上發現有效信息和有價值新聞的能力,并熟練掌握多種新媒體技術,提升業務創新能力。[2]
以《河南日報》為例,其在新媒體環境下,在發展基礎業務的同時,對電視、廣播、雜志和網絡等新舊媒體的融合十分重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并且在2012年獲得了中國傳媒大會頒發的金長城傳媒獎。由此可見,黨報媒體需要在融媒體時代下用于創新,打破傳統思維的禁錮。而黨報文字記者應積極應用新型社交平臺搜索和發布新聞信息,以促進黨報的發展。
(二)提供優質化新聞內容,打造精品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短視頻成為各類主流媒體競爭的重要市場,黨報文字記者普遍對新聞內容的選擇、把握、處理有豐富經驗,他們的專業優勢和文字表達能力依然無法被取代。在此背景下,黨報文字記者應發揮自身優勢,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加強對新聞內容的策劃、優化,通過打造精品,形成品牌效應以吸引受眾的目光。
作為黨和政府的“發言人”,黨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黨和政府的聲音。而作為黨報文字記者,在信息收集和內容生產等方面也具有其他媒體無法企及的優勢,應該將這些優勢落實到新聞內容上。例如,黨報文字記者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某一個問題背后的原因展開深入分析、表達看法、發表評論,這是推動黨報文字記者轉型的重要舉措。例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另辟蹊徑,將新聞背后的故事和政策在地方落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關注點,制作出新聞節目,大大提升了新聞的內在價值。
此外,黨報文字記者在采寫社會熱點內容時,還應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制,選擇一些比較新穎的角度和切入點。例如,在金庸先生逝世后,大部分記者采寫的內容都是金庸先生的生平和著作,而《人民日報》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和收錄的照片則是對金庸先生的生活瑣事進行了回憶,取得了良好的反響和效果。
(三)突出全方位互動服務,形成特色
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會將信息接收者稱為受眾,但如今由于受眾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受眾”這一具有被動性的稱呼已經無法與時代發展相匹配,因此“用戶”這種平等性較強的稱呼逐漸取代了“受眾”。互動性是融媒體時代的特點之一,黨報文字記者要想促進自身轉型發展,就需要在新聞采編中根據用戶的特點與其進行互動溝通。在日常報道中,黨報文字記者需要深入基層,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在設置提問時也要考慮到目標用戶的實際情況,突出真實性的特點。
筆者所在的開化傳媒集團,在報紙、網站推廣“百姓熱線”電話號碼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平臺,每周設立關注度較高的熱門話題,加強與讀者的互動,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特別是通過新媒體開設“微論壇”欄目,選取讀者最關心的問題進行集中回答,每周五刊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黨報記者應成為產品生產者
在融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報紙是文字記者的服務對象,一般情況下,文字記者會為報紙提供文字和圖片。但報紙屬于傳統媒體,在傳播方式上遠遠無法與新媒體相比較,傳統媒體僅注重內容。在融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顯著提升,報紙內容出現了同質化的趨勢,此時,內容不再是黨報唯一的競爭優勢,新聞產品形式成了新的競爭點。因此,文字記者在生產新聞時,除了保持新聞內容真實性外,還應增強其時效性,同時,要采用更加親民的語言風格和精致的包裝,使新聞產品形式更具新穎性。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受眾的目光,以提升黨報的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黨報記者在保證新聞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以用戶體驗為切入點,創新新聞產品的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融媒體時代下,報紙已經不再是新聞生產的唯一媒介,黨報文字記者想要突破角色束縛,促進黨報的發展,必須嘗試轉型,全媒體記者就是其轉型的方向。簡言之,黨報文字記者在完成基礎任務后,還要借助黨報的優勢,積極挖掘新穎和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使新聞內容質量得到提升,以增強黨報的競爭力。
例如,《昆明日報》文字記者就在昆明花卉展期間與攝影記者合作,在現場錄制新聞,在編輯后上傳至APP,讓受眾通過手機即可了解新聞內容,并且這種新聞傳播方式可以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和新穎,激發了受眾的觀看欲望。結果表明,很多受眾在看到視頻新聞后主動轉發,使新聞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總而言之,文字記者應擺脫傳統角色的限制,在融媒體時代下嘗試轉型,成為新聞內容的生產者。
五、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下,黨報文字記者轉型腳步需與黨媒轉型腳步保持一致,基于時代特點,樹立融媒體發展觀念,提供優質的新聞內容,突出全方位的互動服務,以此促進自身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小鴿.融媒體時代黨報文字記者轉型路徑初探[J].新聞知識,2019(08):16-18.
[2] 蔡郁生.融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地方特色黨報[J].中國報業,2019(21):60-61.
作者簡介:汪宇露(1992—),女,浙江衢州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