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電視藝術來講,光線是它的靈魂。燈光師在接到外拍任務后,應做好拍攝前的溝通,事先了解拍攝題材、拍攝內容等情況,并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關鍵詞:燈光師;溝通;拍攝;布光
中圖分類號:TN94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241-02
一、現狀
在電視臺從業近十年的燈光師,基本上接手過各種節目、微電影專題片的拍攝,但在拍攝過程中還是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
對于電視藝術來講,光線是它的靈魂。光線直接參與了電視初創階段的文學構思、畫面設想、光線設計,也參與了電視主創階段的形象塑造、環境再現、氣氛烘托等藝術創作的全部過程。在眾多藝術之中,電視和電影是借助光的作用與手段實現藝術形象塑造的典型。光線成了它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媒介、條件和重要工具。[1]
然而現在,在電視臺體制內,燈光是屬于技術服務部門,字面意思就是利用自己的技術去協助節目的制作。燈光師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有一個片子馬上要拍攝,需要燈光的配合,就讓燈光師自己準備需要的設備。
很多人都忽略了燈光師的作用,燈光師需要提前了解拍攝題材、拍攝內容、有無夜場戲、現場電源情況等問題。因此有必要梳理燈光師的工作流程,既是對工作的總結,也讓其他工作人員對燈光師的工作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協作下,我們才能完成高質量的作品。
二、拍攝前的溝通
一名燈光師在接到拍攝任務的時候,首先是要和編導、導演溝通以下幾點。
(一)拍攝的影片類型以及劇本的內容
拍攝的影片是什么類型,不同的影視類型決定了燈光師在布光時采取的方法。一個簡單的采訪,燈光師只針對一個人布光,不需要太多的設備。如果是一個小專題片,就需要根據場地、情景以及拍攝內容來設計燈光。如果是一個劇情片,還要根據劇情的遞進來設計燈光的氛圍以及處理人物的光影。
(二)場景的面積大小及有無夜戲
場景面積的大小影響了燈具功率的選擇。在一般的拍攝中,燈光師會盡量攜帶一些有利于轉場的輕便設備來提高整個拍攝效率。但在拍攝大場景以及夜戲時,就需要大型鏑燈。雖然數碼攝像機的感光都不錯,但如果想要獲得一個還原度較好的影像,那么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現場的照度就必須達到一個標準,一味地提高ISO會讓我們損失掉部分細節。所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燈具顯得尤為重要。
(三)現場的電源情況
了解電源的位置便于燈光師有計劃地攜帶一定數量的電源連接線。燈光師到達現場發現電力達不到負荷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堅持使用,就會造成跳閘,從而損壞燈具,還會因為炸泡等問題帶來安全上的隱患。
(四)出鏡人員的衣著
很多出境人員喜歡穿白色的衣服,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膚色問題。這會經常導致人臉曝光正常,衣服曝光過度,或衣服曝光正常,而人臉曝光不當的情況。這時燈光師需要再找一只燈來補充臉上的照明。但是在拍攝過程中,人物處于運動狀態,因此很難做到完美地追光,無形中提高了拍攝難度。
其實,燈光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如場景的數量、是否外接電源、拍攝的總時長。這些都涉及攜帶電池、充電器等配套設備的數量。所以,燈光師和攝像師一樣,也需要到現場觀察場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對拍攝的選景提出建議。影視創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工作,所以前期的溝通必不可少。
三、拍攝中的步驟
拍攝前的溝通完成了,燈光師對工作流程就會比較清晰。整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讓攝像師定機位以及景別。照明與攝像應是相互依存的關系。[2]在影視創作中,燈光與攝像是合作最緊密的兩個部門。沒有好的攝像,再好的燈光效果也拍不出來。同理,沒有好的燈光師,再好的攝像也只能把握好構圖,但是把握不了對氣氛的烘托再現。
在外拍的時候事先確定機位的位置和出鏡人的站位以及經別的大小,方便燈光師處理光位,避免穿幫。有時燈光師在現場詢問導演之后就布光,拍攝的時候攝像師又會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再次調整,那么燈光師前面的工作就白費了。因為燈光設備往往都是比較重的,而且還涉及很多電源線、魔術腿等一系列的配件,再次調整就意味著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因此確定拍攝的機位和景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既減少了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整個劇組的工作效率。
第二步,針對出鏡人員調光。在調光過程中,燈光師要謹記,大景別的鏡頭看氣氛,小景別的鏡頭看人物。這樣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在調光的過程中,首先一定要確定好主光的位置,主光的位置一經確定就不要再更改,這樣才能保證光的邏輯性不會錯。如果硬要調整,可能造成邏輯上的混亂,讓畫面不夠真實。
在調光的時候,燈光師首先會測量環境光。如果整體的環境光達不到拍攝需求,就會先鋪一層底光,達到基本的拍攝照度。燈光的首要任務是滿足拍攝需求,其次才是對人物的造型。
在調光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單燈單調,不同的燈位有著不同的作用,要明確這個燈具是做什么的,這樣在后期遇到需要調整的情況,就能夠迅速發現是哪個燈具的問題,節省更多時間。
第三步,調整光比。在明確了光位之后,下一步是針對不同的劇情、人物形象來調整光比,通過光影來進一步塑造人物。很多導演為了追求所有景深的一致性,會要求光圈一致,而光比是在這個基礎上調整。至于光比的大小,則是根據燈光師對劇情的理解來處理。
在光比調整好的基礎上,燈光師要養成看技監的習慣。因為肉眼和攝像機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養成及時觀看技監是一個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可以根據畫面的成像及時調整不足之處。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有時并不能配備這么專業的設備,即使配了,有的也不能達到技監的標準。這時最好利用測光表測量現有的光照度,然后根據經驗調整,來達到滿意的畫面效果。
四、拍攝后的交流
很多燈光師會把燈光作為一個前期的工作,認為在現場拍攝結束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是作為一名燈光師,在完成前期工作之后,也要對最后呈現的效果負責。當一部專題片或一個采訪完成后,應該主動聯系導演拿到成片,然后分析成片,查漏補缺,多多聽取導演的意見。只有不斷總結、積累,才能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燈光師,才能完成自己滿意的作品。
五、結語
在電視臺做燈光師,難度是比較大的。不僅要完成大型綜藝晚會的燈光創作,還要協助新聞演播室的直播,同時兼顧外拍的需要。就專業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跨越,畢竟綜藝類節目的燈光利用的是電腦燈,電腦燈控制數百上千支燈。而對外拍來說,使用更多的是鏑燈、聚光燈、太空燈等數量較少的燈具,而且兩者對于燈光的創作在本質上有一定的區別。綜藝節目的燈光更加絢麗,變化更加復雜,而外拍類的燈光更多是基于放大現實生活的基礎,真實是最重要的。正因為這種難度才使電視臺的燈光師更有挑戰性和突破性,才使工作更加豐富多彩。
對于布光技巧,每個燈光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文探討的是思路,是條理,具體的布光方式會根據不同的需要調整,就不一一贅述了。希望其他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更加了解燈光師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合作,拍攝出滿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李興國,田敬改.電視照明[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8:1-3.
[2] 雷兆云.照明語言與技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1-25.
作者簡介:趙先順(1989—),男,江蘇徐州人,本科,燈光技師職稱,研究方向:電視燈光的設計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