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黎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高中語文越來越重視深度閱讀,課改組提出“整本書閱讀”的任務,而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也要求學生關注時事、深度閱讀、提高思考力。作為語文老師,如果能夠在課前三分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對于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就課前三分鐘談談自己的幾種做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深度閱讀
一、課前演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因此,可在高一年組織學生輪流在每節課前作3分鐘演講,并要求演講內容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從中交流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觀察、思考和困惑,如高考改革、職業生涯、延遲退休、國企脫困、農業改革、官員腐敗、醫療保障、香港暴力、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等問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樣的演講就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整理資料進行專題閱讀,這樣也就提升了學生的眼界,促進了學生的深度閱讀。教師在其中予以點拔和引導,從而增強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演講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演講的效果與質量。教師通過點評引導充分挖掘刺激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起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優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
二、課前安排名著導讀
前幾年福建省獨立命題,規定的名著列入高考考試范圍,為了讓學生盡快接觸了解名著,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可在課前安排學生輪流介紹名著重點情節,先從《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這兩部學生最擔心的大部頭開始,同時考慮到男女生的差異,讓男生主講《三國演義》,女生主講《紅樓夢》,這樣一學期下來,同學們普遍反映對這兩部名著印象更深刻,尤其是經典情節更熟悉。雖然現在大部分省份考的是全國卷,但名著閱讀永遠都不會過時。再者,我們如果以類似的方式來推動整本書閱讀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上學期我讓學生通讀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每節課前輪流讓學生介紹每個章節如《鄉土本色》、《文字下鄉》等的重點,并讓介紹的學生呈現出章節思維導圖,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對這本書掌握得很好。
三、課前的讀書分享會
積極開展“營造書香班級,讓好書陪伴學生”的讀書分享會主題活動。具體做法是教師在每個月月初推薦一本好書如《月亮與六便士》、《瓦爾登湖》、《美麗新世界》、《自由在高處》等,要求學生一個月之內完成閱讀,做好讀書筆記,制作成PPT,在當月月底一周的語文課課前進行讀書分享。輪到上臺分享的幾個學生分享的側重點可以有所不同,可以介紹時代背景、可以介紹作者生平、分享好段好章,評價人物形象,歸納主題思想、暢談個人感悟、介紹名家對本書的評論,甚至可以互動,由臺下同學針對本書相關問題提問,分享者作答。輪到分享讀書心得的同學在準備材料、制作課件、臺上分享的同時對書本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暫時沒輪到分享的同學也在聆聽分享的同時深深嘆服同學對書目的解讀,加深了對書目的理解。由于課前分享全部由學生主導,氣氛都非常活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外書目的激情,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深度閱讀。
四、課前的名人介紹
高中階段的寫作以議論文為主,議論文需要一些人物素材作為例證。平時改作文時發現學生人物素材匱乏,動不動舉司馬遷、屈原、李白、杜甫、魯迅的事例,造成千篇一律的現象。教師可發動學生尋找專題人物素材讓學生在課前三分鐘演講。比如民國文人專題“陳寅恪、傅斯年、胡適、林語堂、沈從文、張愛玲”,當代文人專題“王小波、莫言、余華、余秋雨、林清玄、龍應臺”,國外哲學家專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伏爾泰、叔本華、尼采、康德”,指導學生按照“人物簡介、人物軼事、名家名言、著作評述、代表作介紹”等幾方面入手。這樣演講者在搜集人物素材的過程中就要去深度閱讀,而臺下的學生也積累了更多的素材,激發他們課外去閱讀相關的人物作品,受益匪淺。
五、課前的古詩詞推介
高中三年是學生身心發展很關鍵的三年,語文教師設計課前三分鐘時應長期考慮,整體規劃,漸進式地啟發培養學生。高三時,將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復習古詩詞。面臨高考,從應試角度,設定的話題可以是:三分鐘內向全班推介一首古詩詞。推介者可從時代背景,詩人介紹,詩歌的形象、語言、表現手法、謀篇布局等幾個方面入手去介紹詩歌,這就要求推介者課外要對這首詩歌深度閱讀,有可能的話可以查閱鑒賞辭典,這樣也就培養了推介者深度閱讀詩歌的能力。
新大綱提出的對學生的評價,立足于“三個有利于”:“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把生動活潑的課前三分鐘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具有著積極意義。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的實踐證明,情感先導、任務驅動并重的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引導學生,更加有利于學生閱讀潛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