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霞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的理念下美術已經成為了高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的教學的質量不僅引起了學校的重視,還已經引起了社會群眾的高度關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我們要承擔起我們肩膀上的責任,從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設計出可行的教學策略,實現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問題;策略;趣味性;審美性;主體性;現實生活;信息技術;合作學習
現如今,人們的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進步,所以社會更加需要具有多樣技能的人才,美術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需要學生主動去掌握、去了解,但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有部分學校和教師對美術的教學質量并沒有過多的重視,而是把教學重心更多的放到了提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上,由此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美術教師,我們要及時做出教學反思,竭盡全力使美術課堂煥然一新。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作一番闡述說明。
一、對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
受傳統高中美術教學理念的影響,有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通過講解單純的理論知識,再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繪畫來完成教學目標,而在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下往往會造成學生一上美術課就開始做別的事情,最終讓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只有厭倦。這樣,教師既沒有繼續教下去的心情,學生也失去學習的欲望,導致了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的一落千丈。
(二)缺乏一定的審美性
美術泛指創作占有一定的平面或者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也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審美能力則是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在傳統的高中美術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的缺乏,學生的審美能力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可是在新時代下的高中美術教師中由于部分教師在禁錮在傳統教學的思想里走不出來,只是按照教材照搬照抄,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由此不僅沒有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沒有呈現出開展美術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意義。
(三)缺乏一定的主體性
新課改下表達的教學理念是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不管是文化課還是作為藝術課的美術課堂,有不少教師并沒有很好的體現這一點,所以導致學生并不認為自己是美術課堂的一份子,只是人在教室的座位上坐著,心不知道游離到了哪里,若是新時代下的高中美術教師依舊照本宣科,不僅不能夠提高高中美術的教學質量,讓學生產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對高中美術教學策略的分析
(一)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在對美術的分析當中被用了無數次,可見美術和現實生活關系的緊密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生活即教育。”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們都應當充分挖掘其是如何從生活中滲透的,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從而使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求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發現學習美術是有現實價值的,進而呈現出精彩紛呈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由此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得到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之下,信息技術幾乎已經完全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而其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使課堂煥然一新,同時也節約了課堂時間,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對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新科技時代下的高中美術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為學生呈現出更多的美術作品,將學生的眼球充分吸引到課堂當中,使學生能夠全神貫注的聽課和學習,從而實現打造高中美術高效課堂的目標。
(三)開展合作學習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論語·述而》中提到:“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真正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兩人及以上的團體才能做到的,單靠個人的努力永遠無法實現。而在新課程改革中“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絕大多數教師都已經意識到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我們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了解將其劃分成為能夠互相幫助的學習小組,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充分吸收美術知識,如此定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諧課堂環境,完成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我們要找到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策略,首先就要找到美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去設計策略解決問題,以恰當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田,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最終獲得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娟.基于高中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分析[J].中國教師,2019(S1):152.
[2]孫曉茜.淺談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國際公關,2019(0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