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 要】就業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包括貨幣性指標,也包括非貨幣性指標;不僅包括工作的客觀特征,也包括員工對工作的主觀評價,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
【關鍵詞】就業質量;評價指標;工作滿意度
運用指標體系來評價就業質量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根據什么樣的理論(或者原則)來設計指標。相當多的學者運用了森的能力理論。Green(2006)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認為,高質量的工作能給員工帶來獲取幸福和個人目標的能力;而能力來源于工資、其他報酬和未來的經濟境況(退休金和就業安全性)以及選擇工作的能力。根據能力理論,高質量就業可以給工人提供一定的能力,包括工人完成任務的能力和靈活性;在工作中和其他人的合作;能夠選擇和追求許多目標;獲取有能力進行消費的收入等。根據能力理論,Green 建立了六個維度的指標:(1)技能;(2)工作努力;(3)在工作決策中的個人自主性;(4)報酬;(5)工人風險和工作的不安全性;(6)工作滿意度。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國際勞工組織于2010年制訂了一套統一的評價就業質量的指標體系,并且根據這套指標對九個國家的就業質量進行了評估,發布了相應的評估報告。這套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包括五個方面:(1)就業質量的測量應該是綜合性的,包括多個要素和維度;(2)不是就業質量的所有方面都在每個國家都是重要的,需要測量的;(3)就業質量測量應該有一個易于理解的邏輯結構;(4)就業質量的指標設計應該是可行的、適用的;(5)在使用這套指標時應盡可能的使用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方法和定義。這套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見表1。
二、指標體系的說明
這套指標主要是從滿足人們需要的角度來選取的七大類指標。指標體系把人們對健康、安全和道德準則的需要列入第一部分:工作應該給人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收入和福利自然就應該被包括在指標當中。本質上講,絕大多數員工在追求報酬的過程中,工作不應該妨礙其他活動,特別是家庭生活。因此工作時間和工作家庭的平衡出現在指標中。進一步說,就業提供的支持應該是穩定的,因此應該包括工作的安全性和社會保護這兩個維度。一般來說,工作條件可以通過良好的社會對話機制來得到改善,這里的工作條件不僅包括金錢報酬也包括非金錢報酬。技能培訓和發展反映了工作提供的個人發展的機會,包括正式培訓和非正式培訓。勞動關系和工作激勵反映了工作能給人帶來愉悅的特征。雇主雇員之間的關系和雇員之間的關系對于良好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滿意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結論與展望
就業質量不僅包括貨幣性也包括非貨幣性指標,不僅包括工作的客觀特征也包括員工對工作的主觀評價,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綜合借鑒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揭示就業質量的客觀特征和主觀評價要素。
【參考文獻】
[1]Clark, Andrew E (1998)? Measures of job satisfaction. What makes a good job?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OECD Labour market and social policies –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34.
[2] Leontaridi, Rannia and Peter Sloane (2001)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Jobs. LoWER (European Low-Wage Employment Research Network) Working Paper 7. http://www.uva-aias.net
[3]Vecernik, Jiri (2003) Skating on thin ice: a comparison of work value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CEE and EU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Vol 44(5): 444-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