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擴散范圍廣、危害程度深的特征,將社會個體無一例外地裹挾于風險之中。在與阻擊疫情的時間賽跑中,貴州高校積極建立起應對疫情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機制,網絡思政的精準性、實效性和主體性逐漸外顯出來。與此同時,網絡思政教育也面臨教育主體專業弱化、教育手段效用內卷、教育目標本末倒置的三重挑戰。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重大疫情;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6-0231-02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擴散范圍廣、危害程度深的特征,將社會個體無一例外地裹挾于風險之中。疫情擴散以來,面對面的傳統教育受到巨大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課程教學全面向網絡平臺轉移,“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成為應對疫情的教育主旋律。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原住民,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源,恐慌、焦躁、迷茫等不良情緒在他們心底悄然滋生。在與阻擊疫情的時間賽跑中,貴州高校積極建立起應對疫情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機制,網絡思政的精準性、及時性、實效性不斷提升。通過對貴州高校輔導員群體觀察與訪談發現,在特殊時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一、疫情期間貴州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它是互聯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姻,是思想政治教育適用于網絡時代的重要推進。[2]新冠肺炎始發于2019年底,后伴隨春節假期引發的人口流動而爆發、擴散,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給全社會帶來巨大沖擊。為及時掌握學生現實情況,減輕有害信息與不良情緒對他們的侵害,貴州高校按照統一部署,及時成立防疫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學工部帶領輔導員致力于學生疫情防控一線。為響應國家“不外出、不聚會”的疫情防控原則,微博、微信公眾號、易班、騰訊會議等成為貴州高校開展工作的重要平臺。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排查學生身體狀況、現居住地、流動軌跡,加強宣傳提升學生疫情防控意識,建立“日報”制度全程、全面、全覆蓋掌握學生動態,并協助做好網絡課程學習。通過收集師生抗擊疫情的典型案例,講好身邊的故事,向學生傳遞關心、真心、愛心之情,堅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二、精準有效:疫情防控中網絡思政的功能凸顯
“脫域”作為網絡社會中人際互動的核心特征,在疫情應對的特殊時期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與便捷性。重大疫情猶如網絡思政走向縱深發展和辦公常態的催化劑,大學生網絡思政的精準性、實效性和主體性逐漸外顯出來。
(一)精準性
疫情期間,相比學生現居住地的基層治理,輔導員對學生的線上統計、管理和指導會更加有效,家庭內部具有輻射作用。疫情應對的基層治理是一種屬地化方式,權責充分下放,居(村)委會、物業公司成為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這導致疫情防控中家庭成為參與基層治理的終極單位,而非個人。貴州高校通過學生工作隊伍及時與學生獲取聯系,由輔導員對接各自所帶班級的每位同學,精準地找到學生工作網絡中的“散點”,再由點到面構建疫情防控的高校學生網絡思政工作體系。這從宏觀層面有效補充了疫情應對中基層治理可能存在的盲點,避免學生個體隱于家庭內部的功能式微;同時能夠從微觀層面加強學校思政教育主線中的師生互動,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動態,為后續對學生進行引導、服務奠定堅實基礎。
(二)實效性
實效性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上。內容方面,面對疫情,貴州高校能夠清楚地認識并提高政治站位,積極運用網絡化手段搶占輿論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與素養進行科學研判,堅決抵制謠言。對學生大力宣揚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全局意識。方式上,輔導員主要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途徑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針對身處疫情嚴重地域的同學,采取錄制視頻、郵寄口罩等溫情方式送去人文關懷,增強學生自強自立、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以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為主力,增強學生互助的感染力,進一步影響和帶動廣大學生堅定打贏疫情防控戰的信心和決心。
(三)主體性
在疫情應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通過交流與宣傳不斷強化學生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認知。由輔導員指導、班委牽頭,搭建扁平化的疫情防控和思政教育平臺,將學生身體狀況信息收集與報送、思想動態把握等工作內容向下充分賦權賦能。以寢室、黨支部等聯絡群為陣地,加強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與情感溝通,培育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變以往被動的受教者為主動的合作者。訪談發現,貴州高校不斷涌現學生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線,積極參與社區排查、醫療救助等志愿服務之中。多數學生則通過微博、公眾號、抖音等媒介為國家和醫療工作者加油打氣,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疫情應對中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挑戰
抗擊疫情的偉大斗爭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淬煉,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機遇。疫情當前,網絡思政和網絡教學便成為應對之策、必要之舉,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新的挑戰,體現在教育主體、教育手段、教育目標三方面。
(一)相對離散:網絡思政教育主體的專業弱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一個概念集合,一般多指從事學生管理一線的工作者,網絡思政似乎成為學生工作隊伍的專屬工作。這種慣性思維延續了專任教師與專職輔導員之間“涇渭分明”的工作狀態,割裂了網絡授課與網絡思政的內在聯結,導致專任教師踐行教書育人的線上剝離,網絡思政教育主體仍顯缺位。與此同時,對于網絡技術操作、網絡思政內涵的理解,學生工作隊伍內部因專業背景和能力差異而層次不一,導致在疫情防控中略像游勇散兵,網絡思政教育開展的整體性、專業性不強。
(二)技術異化:網絡思政教育手段的效用內卷
疫情應對中,貴州高校自上而下制定和發布了學生工作的相關文件,其主題是依托網絡技術手段進行學生管理、引導與服務。自疫情蔓延以來,貴州高校為及時把握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疫情防控意識,在利用表格填報統計信息之余,相繼研發、上線了信息報送平臺。由于這些新的技術平臺仍在開發和使用初期,功能調適在所難免。為保證學生信息報送和課程學習效果,學校及教師不斷讓學生個體使用不同平臺,以盡可能地實現技術功能的相互補充。技術平臺以數量優勢來彌補功能缺失的劣勢,導致學生在不同平臺之間切換操作,賬號管理難度增加,“一對多”的疲勞狀態令學生苦不堪言,效率減損。
(三)認知錯位:網絡思政教育目標的本末倒置
網絡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學界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認知一直存在分歧,這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加凸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被簡單理解為現代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然而,這種結合并不是機械的,網絡思政的核心目標在于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對受教育者線上線下的共同指導,即以教育為本位,技術為手段。但就現階段而言,這種認知卻出現極大的偏差。疫情當前,為順利開展網絡教育,無論是授課教師,抑或學生工作者,在“工作網絡化”指令下過于追求教育手段和技術平臺選用,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效果、道德教育、心理調適的評估,頗有重形式而輕內容之嫌。
四、結語
重大疫情猶如一面社會“放大鏡”,將人與社會的陰暗面放大呈現,信息傳播的泛化與不對稱使謠言四起具備生長空間。由此,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更顯重要,并在精準性、實效性、主體性實現功能顯化,但也面臨著教育主體、教育手段、教育目標的三重挑戰。這需要我們扎根現實,因地制宜地反思與完善整個教育過程,推進網絡思政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103-106.
[2] 楊立淮,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11(11):114-116.
作者簡介:李琴(1988—),女,福建福安人,研究生,碩士,貴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