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東 伏倩倩
摘 要: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龍山黑陶是中國陶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黑陶文化在體現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同時,也反映了傳統文化思想對社會生產力、生產技術、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影響。關于山東龍山黑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對促進黑陶產業帶動區域經濟、推動企業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現代黑陶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龍山黑陶;傳承與發展;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自學會制陶,人類逐步從野蠻原始的低級階段向文明階段發展。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粘土可塑、耐火等各種特性,逐步掌握陶器的成型、燒制等技術,直至后來有了陶窯,發明制陶技術。黑陶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陶種。
1 山東龍山黑陶相關研究
1.1 城子崖遺址考古的意義
龍山黑陶在山東主要分布于章丘、齊河、德州、日照、淄博、茌平等地。龍山黑陶最早發現于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史上意義重大。在城子崖出土的陶器中有灰陶、黑陶、白陶、紅陶幾種,這些顏色又因燒制火候或工藝方法的不同,呈現不同深淺和混色現象。在龍山時代出土的陶器中,磨光黑陶最為精美。黑陶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征。
城子崖遺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龍山村東北,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1961年,城子崖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8-1929年,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吳金鼎對龍山鎮多次考察中首次發現城子崖遺址,發現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見圖1)。吳金鼎的老師李濟先生(被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到城子崖進行勘探之后,確立了龍山考古發掘的想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山東省教育廳于1930年、1931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是由中國學者發現、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文化遺址,揭開了中國歷史的一個時代——龍山時代(距今4600——4000年左右),這是繼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之后的一個文化時代,下啟夏代,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198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明確了城子崖遺址具體年代和上下層分期。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過渡時期遺址的空白,印證了中華文明是獨立起源、延續發展的事實。在中國考古學史、古史研究上都意義重大,是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里程碑,對中國史前考古以及近代考古學的發展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 山東龍山文化的歷史地位
考古學界將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現稱山東龍山文化。河北、河南、陜西、遼寧、浙江等地都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存,并因地域和文化淵源不同而呈現不同特征。山東龍山文化又稱“典型龍山文化”,分布于北起石家莊、南至合肥,東起煙臺、西至西安的大致范圍。山東地區龍山文化城址有陽谷景陽岡、茌平教場輔、章丘城子崖、臨淄桐林、五連丹土、日照兩城鎮等地,城子崖遺址是全國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之一。
龍山時代已脫離氏族社會,進入文明時代。“考古學上的大汶口文化和典型龍山文化所反映的實際上就是東夷文化。山東地區即是東夷族的發源地。[1]”東夷人創造了東夷文化。在東方海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部落古國,進入龍山時代后,形成迅速發展的方國,城子崖方國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城子崖龍山城則是一個中心。這里有著源遠流長的古文化發展史,最早從年代約8500年上下到7000年前期的陶新時期文化西河類型,到之后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再至商周兩漢。城子崖龍山古國是東夷族在分布范圍的西北建立的非常強盛的方國,與此同時證明了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
1.3 龍山文化時期制陶工藝及技術特征
我國古代先民至少在一萬年前就已掌握陶器制作技術。“在技術上,它先后經歷貼型、泥條盤筑及慢輪加工工藝之后,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現了快輪制品。[2]”城子崖陶器的制作方法有手制、范制、輪制三種,在出土陶片中輪制占比較大。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龍山時代已被普遍采用。在龍山文化中有很多器型規則、軸線對稱的陶器,壁薄且均勻,表明陶器制作由慢輪修整技術發展到快輪高速旋轉輪制技術。
龍山時代,陶窯結構有了進一步改進,窯溫可控到1000℃,先民們已掌握高溫時密封窯頂的技術。當窯內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進行封窯,窯內濃煙發生滲碳作用,碳元素滲入器物坯體,使燒成的陶器呈漆黑色,在燒成后期通過調節窯內氣體性質從而改變陶器呈色,這種方法對我國后世陶瓷工業產生深刻影響。
城子崖出土的龍山陶器與其他龍山文化遺址陶器相比,有著明顯質的區別,實用性與觀賞性完美結合的同時,更獨具宏偉之氣,這體現出城子崖所在之地是當時具有領先水平的手工藝技術中心。
1.4 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藝術
1.4.1 器物造型及功用
龍山文化的黑陶藝術處于史前藝術最繁榮時期,達到人類手工制陶藝術的頂峰。黑陶器物有鬶、杯、豆、鬲、甗、甕、罍、盆、斝等多達20余種,形態多樣、制作規整,單種造型的器物造型亦有變化。
具有代表性的黑陶器物如龍山陶鬶,整體造型如玄鳥,玄鳥是東夷部族的圖騰。陶鬶口側出鳥喙狀長流,像鳥的頭、喙和頸,把手似尾羽的轉化。下有三袋足,袋足肥大且穩定,是盛酒水的容器(見圖2)。
陶鬶形體局部裝飾繩紋、弦紋或乳釘紋等幾何紋飾,有鳥羽裝飾形態的簡化與提煉,更融入了先民的生活智慧、文化思想與審美情感。
龍山黑陶的器物表面光滑、風格簡潔,以造型和工藝見長,有蒸煮器、盛食器、酒水器、貯藏器、禮器等,這些器物與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龍山黑陶造型注重實用,追求形式美感,其中,袋足器是這一時期具有顯著特點和代表性的器型。復耳杯、復耳鬲等對稱結構器型體現出當時先民在對稱美學認識上達到較高水平。
1.4.2 器物裝飾風格
在黃河中游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主要紋飾有籃紋、繩紋、編織紋等,這是早期采用泥條盤筑法制陶時常用裝飾。相對于黃河中游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與其有著明顯差異,前者制陶還處于慢輪技術階段,后者已發展到成熟的快輪技術時期,由此制作的黑陶作品更加規整、磨光技術更加嫻熟和高超,裝飾上極為簡樸,多是素面磨光黑陶。“龍山時代的匠師在快輪制坯的同時,順手按壓出起伏的弦紋,或將陶豆、陶杯的高圈足巧妙地做成竹節形,或穿孔鏤眼,或刻畫各種幾何紋飾,表達了先民強烈的審美意識。[3]”弦紋、竹節紋等是這一時期的常見紋飾,先民的審美伴隨著高超精湛的技藝融入陶器裝飾中(見圖3)。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裝飾,但數量較少。
1.4.3 蛋殼黑陶高柄杯的藝術成就
黑陶高柄杯,又稱“蛋殼陶”,是一種薄胎細泥質黑陶,僅見于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的遺存中。龍山文化時期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黑陶高柄杯演化而來,其“最薄部位多在盤口部位,一般厚度在0.2-0.3毫米,其余最厚的地方不足0.5毫米,重則不超70克。”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一件舉世聞名的蛋殼黑陶高柄杯,“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亦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4]”
蛋殼黑陶高柄杯主要分布于今山東濰坊、臨沂兩地區及淄博、青島一帶,且只出土于墓葬,是氏族中富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從濰坊姚官莊、臨沂大范莊等地出土的幾件蛋殼黑陶杯(山東省博物館藏)來看,多為酒器、禮器。黑陶杯上端有敞口,體有弦紋裝飾,高柄有中空,器柄鏤空幾何圖案裝飾,造型各不相同,但器面皆素面磨光,壁薄如蛋殼,造型靈巧、工藝精湛(見圖4)。
在山東龍山文化晚期,蛋殼黑陶杯越發稀有,由早、中期的輕巧、精致,逐漸變為粗厚、笨拙的造型,光亮的黑色也由灰黑、灰褐、褐色等替代。蛋殼黑陶高柄杯在形成、發展和衰退等時期有不同的發展變化,在其杯口、杯柄、器座、紋飾、胎壁等部位亦有形態演變。
2 山東龍山黑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1 發展現狀與傳承問題
山東主要黑陶產地有章丘龍山、德州陵縣和齊河、日照、茌平、濰坊諸城和高密、淄博、青島膠州等地,黑陶產品各地亦有不同。黑陶制品品類豐富,有仿古黑陶、素面黑陶、彩繪黑陶、黑陶雕塑、鏤刻黑陶等;在用途上主要為工藝品、生活器具和旅游紀念品。
目前,山東龍山黑陶在文化傳播和傳承上主要通過博物館、研討會、博覽會、教學活動、非遺宣傳等方式。山東龍山黑陶文化在戰略發展及傳承中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雖然產品品類較多,但實用性較低,缺乏創新性,與現代社會生活及審美等方面有所脫離,對龍山黑陶文化內涵、藝術特色、文化傳播等方面挖掘不夠。目前,黑陶產品在仿古、仿制方面較多,存在同質化現象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和產品辨識度等問題。另一方面,不同地區在黑陶文化重視程度及宣傳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同時各地之間發展較分散,缺乏組織和共有平臺,難以實現相互之間的有效交流。產品創新需要先進思想的引領,技術的發展需要交流與學習,產業的發展更需要一個和諧、開放、良好的大環境。
“融入生產生活。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5]”黑陶在遠古時期與先民生活息息相關,其造型根據功用各有不同,同時體現了先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審美追求。如今,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也使人們的生活需求、審美趣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守住黑陶文化精神的精髓,將黑陶產品與現代設計思想、工藝技術、人們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將這一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并發揚光大,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2.2 山東龍山黑陶產業發展新機遇
山東龍山黑陶文化在黑陶產業發展和山東文化藝術的對外宣傳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法規來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國家相關政策也給黑陶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深刻挖掘山東龍山黑陶文化的內涵,一方面在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在宣傳和文化傳播上形成系統有效的組織,整合資源并建立公共交流平臺;另一方面,通過創新提高黑陶文化產品的內涵與高附加值,與現代設計人才、高校、媒體平臺等合作,將藝術、技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與其他工藝材料相結合,拓展黑陶產品應用領域。同時,加強對市場的調研,讓黑陶產品走進生活,推動黑陶技藝及產品的活態傳承與發展,并加強對黑陶高層次設計人員的人才儲備。
3 山東龍山黑陶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
3.1 山東龍山黑陶生態化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的普及,人們對傳統手工藝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需要社會共同構建、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
山東龍山黑陶的保護與傳承目前通常是一種傳統模式,多為家族、師徒傳承。雖然黑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因制作技藝在秦漢之后消失,直至20世紀初才重現,20世紀70年代在幾代學者努力下得以恢復,家族傳承歷史至多兩三代。綜合考慮山東地區整體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環境等要素,構建有利于山東龍山黑陶傳承發展的大環境。一方面,讓黑陶傳承人在傳承內容、傳承機制等方面得到保護,并增強傳承能力,不斷提高傳承人文化和傳承水平,同時培養高層次傳承及科研人員;另一方面,通過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推動山東龍山黑陶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開發與利用,遵循綠色發展理念,與現代科技結合,確保黑陶產業運行生態平衡。
3.2 山東龍山黑陶數字生態化發展
3.2.1 黑陶與“互聯網+”等數字經濟
“互聯網+”簡單來說即“互聯網+傳統行業”,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并為傳統行業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20年5月22日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進入2020年,新媒體發展勢頭更加猛烈,從社交媒體到各種自媒體、網絡直播媒體,以個人傳播為主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時下最流行話題。傳統手工藝可通過自媒體向觀眾直接展示與推廣,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信息的傳播和產品宣傳,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如快手、抖音等進行技藝演示、制作過程的展示。
網商平臺是“互聯網+”生態的主體,很多傳統手工藝也與網商平臺密切結合。如在淘寶上搜索黑陶,約有一千多條相關信息,全國各地黑陶產品可通過網商平臺向各地消費者展示。但從搜索信息來看,山東地區在此平臺上黑陶品牌幾乎沒有,且以工藝品擺件、紀念品居多,多數品牌來源于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并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是一個快速發展且生態不斷豐富的領域。山東黑陶產業需要在這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中抓住機遇,跟上時代,取得更好發展。
3.2.2 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數字化的保護可使信息更加準確、客觀、全面的保存,后期對信息的補充、處理和加工也會更加便捷。山東龍山黑陶文化、技藝等可通過數字化傳播加強同行之間的交流,通過數字媒體平臺進行對外宣傳和知識普及、推廣。在黑陶技藝傳承上,可以在時空上打破傳承限制。傳承人和被傳承人可以通過線上交流傳授技藝,也可通過線上講座、技藝演示、系列課程等對更廣泛人群進行黑陶文化、技藝的傳承,以此可以擴大傳承對象,吸引更多對黑陶感興趣的人群。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僅提高人們的生產效率,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全、高效,運用數字技術對山東龍山黑陶文化和技藝等信息進行采集與保存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石舒波,于桂軍.圣地之光——城子崖遺址發掘記[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
[2]石舒波,于桂軍.圣地之光——城子崖遺址發掘記[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
[3]石舒波,于桂軍.圣地之光——城子崖遺址發掘記[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
[4]曾慶慧,曹建文.從蛋殼黑陶杯看龍山文化的制陶工藝.國寶春秋:陶瓷篇[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5]《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R].北京:國務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