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中圖分類號】R556.3 R44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0-01
很多人不將貧血看作是一種疾病,只是看作一種癥狀。因為比較輕微的貧血并不會對于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通常表現為生活中的輕微反應,譬如久蹲頭暈、眼花等。很多人也因此而忽視了對于自身貧血癥狀的糾正,甚至有些對于醫學常識不甚了解的人們還會對于貧血存在錯誤認知,認為貧血指的是患者體內血液量相較于其他人群較少,這是不對的。從專業的定義上來說,由于多種原因而引起的外周血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以及血細胞比容都相對于其他人群均較低的癥狀才屬于貧血。分析人們存在貧血癥狀的原因,有可能是由于造血器官導致的,也有可能是一些系統性的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癥狀。
1貧血臨床表現及分類
仔細觀察貧血患者的甲床,由于血液當中紅細胞數目較少,會表現出甲床蒼白的現象。還會有全身性的表現,譬如身體疲乏無力等現象。在心血管系統方面會表現出心率加快以及呼吸加深,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會引發心力衰竭。除此之外,由于貧血,該類患者還會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泌尿生殖系統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影響。
醫學上對于患者貧血也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類,分類依據分別是細胞形態學變化、骨髓增生程度以及發病機制。臨床上,醫生會通過外周血常規檢查,對于患者的貧血進行判斷,這是最重要的檢查內容,在顯微鏡下對于患者血液進行觀察,根據紅細胞形態即可以根據其細胞形態學進行分類,若是某一類異常形態的細胞出現的頻率較高,則醫生可以根據其信息判斷患者的貧血原因和機理,從而為患者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法,為該患者今后的治療起到提示作用。如果要根據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以及形態學特征對于貧血患者進行分類,則需要通過骨髓涂片的方式進行檢查,從而觀察紅細胞增生的情況。若是從發病機制的角度來進行分類,分別是骨髓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和失血這三大類。
2貧血的具體診斷
臨床上,不能只根據患者的自我感覺和臨床表現就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問題,還是需要根據準確的臨床檢測才能夠作出準確的定論。想要正確診斷該患者是否屬于貧血患者,則需要綜合臨床上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在進行貧血診斷時,經常要使用到的實驗室檢查項目有血常規檢查、紅細胞形態觀察、網織紅細胞計數以及骨髓細胞形態學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等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選擇某種檢測方法或將多種檢測技術聯用,以提高檢測準確度。
2.1確定有無貧血癥狀
在確定患者有無貧血癥狀時,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是常用的診斷指標。雖然臨床上在對于患者的貧血疾病進行診斷時,已經根據原理和經驗歸納總結出了一定的判斷標準,只需要根據監測結果對照參考指標范圍,即可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是在實際診斷過程中,還是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適當判斷,譬如若是診斷地區的海平面相較于其他地區稍高一些的話,那么海拔每增加1000米,該地區人群的血紅蛋白檢測結果應該要升高大約4%左右。這些由于地理、患者個人、檢測設備等因素而造成的標準指標范圍波動也是需要被考慮在內的。
2.2貧血程度的劃分和類型的確定
在臨床上會根據血紅蛋白的濃度將貧血患者的病情程度劃分為4個等級。血紅蛋白參考范圍下限是91g/L,在此范圍內屬于輕度貧血;中度貧血的患者血紅蛋白在90~60g/L;若是某些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低于60g/L,則屬于重度患者,但一般都在60~31g/L范圍內;極重度的貧血患者低于30g/L,常常會出現合并貧血性的心臟病。
2.3查明貧血的具體原因和原發病
要想探究造成貧血的具體原因,首先應該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除此之外,還包括其日常飲食習慣、出血史、用藥史和慢性病史等等。這些信息均能夠幫助醫生判斷患者的貧血病因。同時,在具體確診其患病原因時還應該要依靠臨床詳細的體格檢查,尤其需要注意判斷患者有無肝脾淋巴結腫大的現象,以及注意觀察患者的皮膚和粘膜是否呈現蒼白。
在進行實驗室檢查的過程當中,可以根據貧血的形態學進行分類,然后尋找貧血的病因。同樣根據骨髓增生的程度和臨床資料也可以進一步判斷造成患者患有貧血的可能原因,一定要根據具體指標選擇適合的實驗室檢查項目,從而進行診斷。在實驗室檢查的過程當中,患者不需要進行所有的檢查項目,只需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實驗項目檢測即可。
貧血患者的具體患病原因有時候很容易被鑒別出來,但有時候也比較隱蔽,難以發現。所以若是在利用實驗室診斷結果及其它診斷結果的綜合判斷之下,仍舊不能確定患病原因,則可以進行某些診斷性的治療。例如可以將患者確診為缺鐵性的貧血,然后予以鐵劑進行治療,并觀察治療過程當中的療效,若是療效較好則說明確實為缺鐵性貧血。
貧血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表現,部分人群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癥狀,雖然輕微貧血并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影響,但貧血嚴重到一定程度是需要引起重視的,應該要到醫院去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明確自身貧血的原因,然后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作者單位:成都天府新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