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蘭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01
無償獻血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進步,很多疾病都可以獲得及時治療,在此過程中血液資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國血液需求量很大,在公益事業(yè)的推動下,很多人加入到獻血行列中來,但是也有不少人存在疑慮,擔心靜脈采血后會發(fā)生貧血。現(xiàn)在就來介紹一下獻血是否會引起貧血。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貧血的癥狀和原因。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臨床癥狀,臨床通常用血紅蛋白的濃度來代替。例如,成年男性血紅蛋白小于120g/L,女性(非妊娠)血紅蛋白小于110g/L,孕婦血紅蛋白小于100g/L就屬于貧血。貧血會由于不同的原因、血容量下降的速度、發(fā)生貧血的速度以及各系統(tǒng)的耐受能力不同而呈現(xiàn)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貧血的人容易感到困倦、乏力、頭暈,外表看起來面色蒼白。其實貧血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主要是一個癥狀,發(fā)生貧血的原因決定著對應的治療方法。營養(yǎng)性貧血可通過補充營養(yǎng)物質獲得治療,例如補鐵、補充葉酸或維生素等。非營養(yǎng)性貧血的治療比較復雜。擔心獻血會引發(fā)貧血主要是針對營養(yǎng)性貧血而言。
對很多人來說,由于不清楚獻血后人體的恢復過程,所以會認為自身血液資源的流失會導致血紅蛋白下降,低于正常值,然后成為貧血患者。但實際上正常人獻血后很快就可以達到獻血前的血紅蛋白水平。人體的血液是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其中血細胞懸浮于血漿之中。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并且紅細胞占據(jù)絕對比重,約為99%。為確定獻血后會不會貧血,我們需要明確獻血后人體血細胞的變化。一般情況下獻血量為200ml或400ml。人體失去這些血液后,血容量、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等均會呈現(xiàn)出相應的變化。
人體血容量約占體重的8%,而且比重相對恒定。一次獻血200ml,血容量會減少約5%,獻血400ml血容量會減少約10%。但是人體血容量恢復非常快,因為獻血者獻血后就會及時進水,補充體能,這樣血容量將迅速回升。大約2小時血容量就已完全恢復。
前面所講的貧血,紅細胞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們擔心獻血后貧血,很大程度上也是害怕紅細胞的大量減少,以及獻血后能否恢復的問題。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也是能夠比較快恢復。獻血者獻血后,短時間內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會下降,但同時人體骨髓造血系統(tǒng)開始活躍起來,以利于紅細胞的生成,大約7~10天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就可回到獻血前。獻血者具備正常的造血功能,獻血后紅細胞的減少并不會引起貧血。
實際上,獻血不僅不會引起貧血,還有益健康。首先,獻血可以預防和緩解高粘血癥。研究發(fā)現(xiàn),堅持長期適度獻血,特別是單純獻紅細胞和血小板的獻血者,能顯著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液流動,增加腦血流量,從而達到緩解或預防高粘血癥的效果。人們感到放松,頭腦清醒,精力充沛。第二,獻血可以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研究表明,獻血對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積極作用。美國一家心血管研究小組的研究還顯示,3年內,獻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只有非獻血者的1/2。此外,獻血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的改善。獻血是挽救生命的高尚行為。在幫助他人、善待他人的同時,也凈化了人的精神,撫慰了心靈,豐富了工作和生活。幫助別人同時幫助自己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另外白細胞、血小板下降也是多數(shù)獻血者的表現(xiàn),少數(shù)獻血者會有白細胞、血小板增加的表現(xiàn)。而白細胞、血小板的恢復速度要快于紅細胞,因為白細胞、血小板在人體內的生存期本身就很短,更新快,獻血后大約幾天時間白細胞、血小板就會上升到原有水平。
所以,人們對獻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主要原因在于擔心血細胞流失后難以恢復,造成血紅蛋白下降而貧血。通過對獻血后血容量、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分析不難看到,人體具備血細胞新生的能力,而且恢復速度很快。本身血細胞就處于不斷的新陳代謝過程,即使個體沒有進行獻血,體內的血細胞也是在持續(xù)新生、成熟、衰老、死亡,并不代表現(xiàn)有血細胞會維持不變。而獻血在短時間內雖然會使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下降,但同時也加速了血液的新陳代謝,尤其隨著骨髓造血功能的活躍,大量血細胞新生,人體會感到精力充沛。從這個角度來看,獻血不僅不會引起貧血,還對人體新陳代謝具有促進作用。
獻血與貧血并不直接關聯(lián),當然獻血后身體的休息和調理也是必要的。人體血細胞的新生和修復需要獲得充足睡眠的保證。獻血者在獻血后作息規(guī)律,避免疲勞,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從飲食方面,蛋白質和含鐵食物的攝入能夠加速紅細胞的恢復。蛋白質是紅細胞構成的基礎物質,例如瘦肉、魚類、蛋類、豆制品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動物肝臟、蔬菜、水果中的鐵元素含量較多,這些都是獻血后應當增加食用的食物。營養(yǎng)均衡,飲食結構合理,獻血者并不會發(fā)生貧血。
我國《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中提出了明確規(guī)定,獻血者需經(jīng)過健康征詢、體格檢查、血液檢查合格后才能獻血。經(jīng)體檢合格的獻血者,在正常的獻血量、獻血間隔時間下,并不會引起貧血,所以人們要正確認識靜脈采血。
作者單位:遂寧市中心血站,四川遂寧? 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