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目的:詳細探討產科DIC患者治療中低分子肝素的應用方法以及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產科DIC患者共40例參與本次研究,根據用藥方案不同,將40例患者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20例。對于兩組患者,分別應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本次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結果:經過本次治療,實驗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9/20)95.0%,參照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5/20)75.0%,實驗組患者療效更顯著;實驗組產婦PT、APTT、D-D低于參照組患者,而FIB、PLT高于參照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更好。結論:在對產科DIC患者進行治療時,可對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指標,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低分子肝素;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產科中比較嚴重的病癥,致病因素比較復雜,具體包括胎盤早剝、羊水栓塞、感染性流產等。如果產婦發生DIC,則會造成多個臟器受損,同時還會導致產婦組織細胞缺血壞死或者功能障礙等,進而對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DIC發病迅速,致死率比較高,在對DIC患者進行治療時,通過對患者應用肝素,能夠有效終止DIC病理過程,促進患者凝血功能恢復。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產科DIC患者共40例參與本次研究,詳細探討產科DIC患者治療中低分子肝素的應用方法以及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產科DIC患者共40例參與本次研究,根據用藥方案不同,將40例患者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20例。參照組患者年齡24歲~35歲,平均(29.1±4.3)歲;孕周29周~41周,平均(37.5±1.3)周。實驗組患者年齡23歲~35歲,平均(28.2±4.4)歲;孕周30周~41周,平均(38.2±1.2)周。
1.2方法
1.2.1實驗組
對于實驗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對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給藥方式,首次給藥量為25mg~50mg,然后將50mg低分子肝素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低分子肝素給藥量以及靜脈滴注速度進行調節,將凝血時間控制在15min~30min之間,如果患者凝血時間低于12min,則應適當提升滴注速度,而如果凝血時間在30min以上,則可停止對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
1.2.2參照組
對于參照組患者,采用普通肝素進行治療。具體的給藥量以及給藥方式與實驗組患者相同。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本次治療效果、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體(D-D)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療效評估標準如下:如果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并且各項指標檢測結果恢復正常,則療效為治愈;如果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各項指標中,有3項以上恢復正常,則療效為有效;如果患者生命體征依然不穩定,并且各項檢測指標沒有較大改善,則療效為無效。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統計如表1所示,實驗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9/20)95.0%,參照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5/20)75.0%,實驗組患者療效更顯著。
2.2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統計如表2所示,經過本次治療,兩組患者各項低昂指標均改善,并且實驗組產婦PT、APTT、D-D低于參照組患者,而FIB、PLT高于參照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更好。
3 討論
產科DIC不是獨立疾病,病理產科是DIC的常見病因,包括羊水栓塞、胎盤早剝、死胎滯留、感染性流產等。DIC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小板活化,啟動凝血反應,進而彌散在血管中,造成微血栓,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同時繼發性纖溶亢進,導致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加,最終造成患者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患者頑固性休克。產科DIC病情發展迅速,并且復雜程度比較高,如果不能及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則會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在對產科DIC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藥物對廣泛性微血栓的形成產生抑制作用,降低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消耗量[2]。現如今,對于產科DIC患者,可采用肝素進行治療,對于肝素,可分為普通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兩種類型,不同肝素所達到的治療效果有一定差異。
本文選擇本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收治的產科DIC患者共40例參與本次研究,根據用藥方案不同,將40例患者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20例。對于兩組患者,分別應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本次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其中,在對患者應用普通肝素時,對于劑量的控制難度比較大,可能會導致患者血小板減少,并發出血危害性比較大。在DIC的啟動過程中,首先形成Xa,然后再形成凝血酶,在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時,抗Xa活性與抗凝能力密切相關,而抗凝血酶活性與患者用藥后出血并發癥有一定關聯。對此,可對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其抗Xa作用顯著,其是由普通肝素裂解所形成的,不僅使用方式便捷,而且半衰期長,副作用小,應用優勢明顯[3]。
經過本次治療,實驗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9/20)95.0%,參照組患者本次治療總有效率為(15/20)75.0%,實驗組患者療效更顯著;實驗組產婦PT、APTT、D-D低于參照組患者,而FIB、PLT高于參照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更好。由此可見,在對產科DIC患者進行治療時,可對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指標,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苗子旋.不同劑量肝素對產后急性DIC患者的療效研究[J].首都醫藥,2019,026(001):34.
[2]夏維林,陳喜填,吳桂香,等.小劑量肝素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并發DIC臨床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028(014):22-23.
[3]張龍久.肝素抗凝治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臨床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027(020):160-161.
作者單位:六盤水市婦幼保健院,貴州六盤水? 55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