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要】目的:探討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甲狀腺腫瘤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甲狀腺腫瘤患者72例,應用數字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均為36例,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性護理,研究組給予患者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結果:研究組護理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甲狀腺腫瘤患者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其臨床護理效果較為理想,可以應用推廣。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甲狀腺腫瘤;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甲狀腺腫瘤是良性腫瘤的一種在臨床比較常見,好發于40歲以下的女性,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精神壓力、碘及內分泌等相關[1]?;颊叩念i部腫塊會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通常會伴有甲亢。甲狀腺腫瘤雖屬良性但仍有癌變的可能,所以,患者知悉自己病情后,心理上會產生不良的負面情緒,這就導致患者的交感神經敏感,增多其兒茶酚胺的分泌,從而引發其他并發癥,如高血壓等,加大了手術難度及風險[2]。因而手術治療中有效護理是極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探究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甲狀腺腫瘤患者實施干預的效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甲狀腺腫瘤患者72例,分為兩組,每組均為36例,其中對照組男5例,女31例,年齡28-43歲,平均(35.5±1.9)歲,病程46-65個月 ,平均(55.5±1.8)個月,單側28例,雙側8例。研究組男3例,女33例,年齡27-42歲,平均(34.5±1.7)歲,病程45-64個月 ,平均(54.5±1.6)個月,單側29例,雙側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可比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性護理,依據患者的病情開展護理,指導患者的飲食以及用藥指導以及健康宣教等。
1.2.2研究組給予患者應用質量持續改進護理模式, 方法(1)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閱讀和疾病相關的健康手冊,提高其對疾病的了解;護理人員將疾病出現原因以及應對措施登告知患者,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囑其按時用藥,并掌握自我護理方法。(2)給予患者心理上的護理,患者獲悉得病后,會有緊張、恐懼及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不能很好的配合護理及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因此,應給予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首次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獲得患者信任,之后對其實施啟發教育、消除疑慮、勸說指導及心理暗示等降低患者的疑慮,調動其積極性,利于護理及治療。(3)不定期開展疾病有關知識的講座,并邀請患者和其家屬參與?;颊咝栝L期實施治療,出院后護士應每周1次進行電話回訪,告知患者每月門診復查1次
1.3觀察指標
1.3.1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通過患者對甲狀腺腫瘤相關知識的掌握進行評定,包括疾病的認知、日常預防保健、手術的注意事項及配合技巧等,分掌握、基本掌握以及未掌握。掌握率=(掌握+基本掌握)÷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用x2(%)檢驗,計量用t檢測(x±s)檢驗,有差異P<0.05。
2結果
研究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甲狀腺腫瘤是較為常見的疾病,通常應用手術實施治療。患有本病后,患者便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心理情緒的改變。有關資料顯示,甲狀腺腫瘤患者由于疾病不了解,獲悉患病后,便會發生諸多的負面心理問題。現階段,伴隨國際護理學的急速發展,我們國家的護理意識及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在疾病轉歸和治療中已廣泛認可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的應用,其可以很好的提升患者的社會及心理狀態。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其逐步成為護理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其重點關注著持續和全程的質量管理,在注重環節控制和過程管理的同時也追求終末質量的最佳,伴隨醫學進步護理服務觀念發生了良好的轉變,圍繞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貼近于臨床,促使護理人員主動積極為患者進行優質的護理服務,使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的到最大化的滿足[3]。本次研究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臨床護理,使患者對疾病知識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利于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護理效果理想,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效果好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甲狀腺腫瘤患者應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其臨床護理效果較為理想,可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嚴瑞,劉曉梅.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甲狀腺腫瘤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9,006(009):104-105.
[2]王碩.改善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對策探討[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036(012):1632.
[3]李小銀,黃天雯,楊云英,等.腫瘤內科護理質量評價關鍵指標在??谱o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36):2847-2850.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二醫院,江蘇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