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評價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對不合理用藥醫囑干預的效果,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有益指導。方法:臨床醫師對干預前(2018年6月~2018年12月)全院患者住院醫囑進行人工審核,根據審核結果制定與落實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干預措施,對干預后(2019年6月~2020年12月)全院患者住院醫囑進行審核,分析不合理用藥醫囑干預效果。結果:不合理用藥醫囑由干預前的22.50%下降至干預后的5.40%;干預前不合理用藥類型主要有用藥無指征、超療程用藥、藥品選擇不合理、配伍或聯用不合理、給藥劑量不合理、給藥方式不合理、給藥頻次不合理等,干預后各類問題發生率下降,均低于干預前(P<0.05);抗菌藥物用藥不合格率較高,在干預后多數科室使用強度得到有效控制(P<0.05),部分科室無明顯改變(P>0.05)。結論: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的有效構建與科學應用,對不合理用藥醫囑管控存在積極影響,可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
【關鍵詞】合理用藥;醫囑;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是導致藥品資源浪費,影響患者臨床療效,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因素。我院在全面實施信息化建設,進行醫院管理體制深化改革過程中,按照臨床安全合理用藥相關規定與要求,構建了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對不合理用藥醫囑進行干預,并取得一定成效,現將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對象及方法
1.1對象
從2018年6月~2018年12月(干預前)與2019年6月~2020年12月(干預后)兩個時間段全院患者住院醫囑中各抽取2000例進行研究。
1.2方法
干預前行常規安全合理用藥干預,包括:定期對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組織會議探討不合理用藥醫囑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管控措施;完善用藥醫囑審核機制,加強臨床醫師、藥方審核人員專業培訓,使其掌握最新用藥知識與要求。
抓住信息化建設機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根據干預前不合理用藥醫囑分布情況,從藥物預停、聯合用藥監控、用藥目的選擇、藥物權限等方面出發,開發與構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并將其與醫院信息系統有機結合,對住院患者醫院合理性進行審核。
選取干預前與干預后一段時間內住院患者醫囑,運用對比分析法評價干預效果。
1.3觀察指標
統計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干預前后不合理用藥醫囑占比,不和用藥類型分布情況以及部分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參照《全國抗菌藥物臨床監測網工作手冊》,使用公式“使用強度=藥物使用總劑量/該藥物成人平均日劑量×100/同期住院天數”計算)[1]。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x±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n)與百分率(%)表示,根據數據類型不同類型,采用t檢驗或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不合理用藥醫囑占比及其類型分布
干預前不合理用藥醫囑占比為22.50%,顯著高于干預后的5.40%(P<0.05);不合理用藥類型主要有用藥無指征、超療程用藥、藥品選擇不合理、配伍或聯用不合理、給藥劑量不合理、給藥方式不合理、給藥頻次不合理,在干預后其發生率均下降,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干預前后部分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
不合理用藥醫囑中抗菌藥物所占比重較大,干預前為168例,占比達到37.33%(168/450);干預后為50.00%(54/108)。對干預前后部分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強度進行分析,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婦科、耳鼻喉科、骨傷科等多數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得到有效控制,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兒科、腫瘤內科等部分科室無明顯變化(P>0.05)。
3討論
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決策支持系統將技術與管理有機結合,能夠對不合理用藥醫囑進行信息化管控,實現住院患者醫囑精細化審核,以減少不合理用藥醫囑發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不合理用藥醫囑由22.50%降至5.40%,各類型不合理用藥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抗菌藥物在多數科室中的使用強度得到控制,用藥安全性、合理性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曉梅,陳葉紅,譚興華,等.循環審方模式下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不合理用藥醫囑分析[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9,28(05):376-378.
作者簡介:
王少勇(1997--) 男? 甘肅蘭州人? 民族:漢 學歷:本科 專業:藥學。
作者單位:甘肅醫學院,甘肅平涼? 74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