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芳 黃翠芳

【摘要】目的:探究學生標準化(SP)在檢體診斷學見習教學及考核中的運用效果。方法:選擇臨床專業學生200名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名,前者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后者采用標準化病人見習教學方法,在課程結束后實施理論考試、全身體格檢查考核以及調查問卷等。結果:觀察組理論考試成績、全身體格檢查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在學習時間方面兩組學生不存在統計學差異。經過觀察組調查問卷之后,學生普遍認為SP優于傳統教學方式。結論:將學生標準化病人應用于檢體診斷見習教學及考核中,應用效果較為明顯,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和全身體格檢查考試成績。
【關鍵詞】檢體診斷學;學生標準化病人;見習教學及考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5-0-01
引言
檢體診斷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過渡的重要學科,起到溝通橋梁的作用,能夠通過診斷學見習課程培養學生臨床技能。近些年來,隨著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學校招生規模也逐漸擴大,再加上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逐漸提升,對臨床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學效果堪憂。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教學改革是必然趨勢。目前很多學校的檢體診斷學見習課程主要是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為了提升學生問診能力、體格檢查能力、醫患溝通能力,逐漸在教學中融入學生標準化病人(SP),本文主要分析這種教學方式在檢體診斷學見習教學和考核中的運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臨床專業學生200名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名,其中對照組中男生和女生分別為44名和56名,觀察組中男生和女生分別為45名和55名。對兩組學生從性別、人數、入學成績、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等角度進行分析,不存在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兩組學生的見習課和理論課均是同一組教師授課,見習課在臨床技能中心開展教學。觀察組學生的全身體格檢查教學內容使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授課,先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進而組織學生采用學生標準化病人進行練習和反饋。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師集中講課,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對真實的患者進行問診,學生之間交替互換實施全身體格檢查,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1.3學生標準化病人入選標準和培訓
1.3.1 學生標準化病人入選標準
第一,是高年級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第二,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善于和他人溝通,理解能力強。第三,語言表達能力較好,有邏輯思維。第四,自愿從事此項工作,有敬業精神。第五,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自信、積極、樂觀。
1.3.2 學生標準化病人培訓
經過入選標準的學生需要經過統一培訓,由課程教學教師、臨床工作教師等開展。對于每一位標準化病人來說,需要掌握正確的全身體格檢查順利、檢體診斷手法,了解相關教學內容以及評分標準。在完成培訓之后,考核合格的學生才能錄用。培訓內容主要包含全身體格檢查內容和技巧。結合《診斷學》教材內容中關于全身體格檢查的相關內容,對檢查順序、方法進行規范。學生標準化病人要結合自身被檢查的過程中,對檢查項目進行評估和分析,判斷檢查者是否存在遺漏項目,檢查手法是否準確,并對學生全身體格檢查方法和技巧進行指導,進而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
1.4 全身體格檢查考核
觀察組中由學生標準化病人扮演體檢者或者患者,學生要在30分鐘~40分鐘內對其進行全身體格檢查,SP結合自身被檢查過程中的體驗,根據評價標準對學生的體檢情況進行打分,評分標準主要包含全身體格檢查項目和檢查手法是否具有規范性,而且在檢查前學生是夠進行自我介紹,是否有洗手、暖手、溝通等行為,判斷學生是否和SP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對照組中主要是由學生之間互相檢查,最后由教師進行考核評分,評分標準和觀察組相同。
1.5 評價指標
第一,考試考核成績。在一學期教學完成后,對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全身體格檢查掌握程度進行評價。第二,學習效率。觀察并對比兩組學生每周學習診斷學知識的時間。第三,學生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SP應用于檢體診斷學見習教學中的意見或建議,調查問卷中包含以下內容:(1)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是否能夠激發并提升學生對診斷學體格檢查的興趣;(2)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是否能夠提升學習效率;(3)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是否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思維能力等;(4)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是否能夠促使學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升學生對醫生職業的認知;(5)應用學生標準化病人,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體檢診斷中。各項評價指標均由學生匿名評價,分為同意、一般、和不同意三種選項。
1.6 統計學方法
對此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x±s)表示,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考試成績
對兩組學生實施理論考試和全身體格檢查考核。其理論考試成績對比中,觀察組平均成績為(73.10±6.9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70.12±6.45)分,T=2.478,P=0.010,存在統計學意義。在全身體格檢查考核中,觀察組平均成績為(85.97±6.4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82.47±6.49)分,T=2.684,P=0.017,存在統計學意義。
全身體格檢查考核內容包括五項,分別為儀表形象、準備工作、人文關懷、手法技巧、檢查項目順序等。觀察組中這五項平均得分為(4.57±0.66)分、(5.07±0.84)分、(9.44±1.47)分、(7.49±0.78)分、(60.11±5.78)分,對照組這五項平均得分為(4.55±0.64)分、(4.87±0.79)分、(8.47±1.21)分、(7.01±0.69)分、(58.14±6.19)分,T分別為0.247、1.123、3.674、3.549、1.397,P分別為0.842、0.219、0.000、0.000、0.142。對儀表形象、準備工作、檢查項目順序等項目分析,兩組學生成績不同在統計學差異,對人文關懷、手法技巧等項目分析,觀察組學生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學習時間
本研究將學習時間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0.5-1小時每周、1-2小時每周、2-3小時每周、3-5小時每周、5小時以上每周。觀察組中這五個等級學生分別有20名、32名、23名、14名、11名,對照組分別有18名、25名、30名、16名、10名。T =0.142,P=0.48,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2.3 學生滿意度
對觀察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評價,評價結果見表1
3 討論
學生標準化病人逐漸成為診斷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手段,其在醫學專業教育、評價和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將其應用于診斷學教學中,學生能夠以學生標準化病人為基礎,鍛煉檢體診斷技能和溝通技能,并從受過培訓的學生標準化病人那里收獲意見。同時,可以多名學生對同一位SP實施檢體診斷,學習診斷技術,而且也不用擔心是否會對患者造成傷害和損傷。學生標準化病人主要是由高年級醫學生進行模仿,一般高年級醫學生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對檢體診斷問診內容、全身體格檢查項目、典型病例等有一定的了解,不需要對其實施專門培訓,這樣能夠減少SP培訓的時間和費用,而且其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在本研究中選擇200名醫學生實施SP教學和傳統教學對比,從理論知識考核和全身體格檢查技能考核中,觀察組學生的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對于全身體格檢查技能考核來說,儀表形象、準備工作、檢查項目順序等項目兩組學生成績不存在差異統計學意義,而在人文關懷、手法技巧等項目方面,觀察組的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在每周診斷學課程學習時間上,兩組學生時間相接近,不存在統計學意義。根據對觀察組學生調查問卷分析,發現學生認為將SP經用于檢體診斷學見習教學中和傳統教學方式相對比,能夠提升學習興趣、效率等,還能對各方面能力起到鍛煉效果。但是SP教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盡管在對其進行標準化培訓之后考核表現具有一致性,但是一般SP和學生之間的配合度較高,醫患矛盾較少,學生無法正確掌握實際診斷工作環境呈現出的多樣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SP教學方式進行優化,SP可以在教學中扮演指導者、患者、評價者等角色,保證考核評價的公平和公正。
總之,學生標準化病人在檢體診斷學見習教學及考核中的運用效果較為顯著,能夠有效提升診斷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臨床技能。
參考文獻:
[1]黃躍芬 關于檢體診斷學實踐技能教學的改革與探討 . 淮海醫藥, 2009 ,27 (3) :273-274
[2]朱鳳英,賈志勇 檢體診斷學的多媒體教學 .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5 ,7 (3) :274-275
[3]鄔月琴,郭元虎,張柱 提高檢體診斷學教學質量 .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3 ,29 (3) :106
作者單位: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濮陽? 4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