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聞采編作為新聞節(jié)目制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傳統的采編技術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采編工作的需求。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新聞采編業(yè)務當中,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采編技術存在的不足,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及質量。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新形勢下新聞采編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其次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給新聞采編業(yè)務帶來的挑戰(zhàn);最后探討新媒體技術在新聞采編業(yè)務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新聞采編業(yè)務;應用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5-0242-01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了實現更加穩(wěn)定的發(fā)展,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要充分重視起對先進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巨大優(yōu)勢,進而增強新聞采編行業(yè)的綜合競爭力,促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新形勢下新聞采編人員應具備的素質概述
(一)具有專業(yè)的新聞理論以及相關操作技術
在新聞采編工作當中,采編人員應具備專業(yè)的新聞理論和操作技術,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在工作當中所面臨的難題,保障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1]只有具備扎實的新聞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才能夠更好地整理新聞信息,并對其展開整合制作,制作出高質量的現實新聞節(jié)目,滿足廣大受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二)具有與時俱進的綜合素養(yǎng)
眾所周知,新聞信息對時效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確保新聞的時效性,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并滿足觀眾對新聞的需求。因此,新聞采編人員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及素養(yǎng),在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基礎上,采編整合制作新聞信息,并傳播給受眾,充分體現出新聞時效性的特征。與此同時,新聞節(jié)目內容眾多,涵蓋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以及民生領域等。這對采編人員的政治素質、新聞敏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編人員需要準確把握國家政治方針,準確切入新聞事件和政策方針的關聯點,充分體現出社會現實,保障新聞質量。
二、新媒體環(huán)境給新聞采編業(yè)務帶來的挑戰(zhàn)分析
(一)受到網絡媒體的挑戰(zhàn)
現階段,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各個領域實現了廣泛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新聞媒體行業(yè)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來自時間、空間因素的影響,隨時隨地就能夠了解掌握最新新聞信息,這是傳統電視新聞并不具備的。[2]但是,借助計算機網絡傳播新聞信息,也給電視采編業(yè)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與沖擊,如何應對面臨的挑戰(zhàn)成為思考的重點。
(二)新技術帶來嚴峻挑戰(zhàn)
當前,微信、微博以及頭條等新型傳媒方式的出現,極大地便利了新聞的傳播,人們借助朋友圈、空間即可隨時傳播信息,整個過程非常便捷。手機、電腦聯網即可搜索到想要的信息內容,這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無法比擬的。
(三)電視新聞節(jié)目相對滯后
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應用,極大地便利了人們對新聞信息的獲取,這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現階段,傳統電視新聞媒體雖然具備較強的公信力、號召力,但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卻呈現出滯后的發(fā)展趨勢,這是影響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四)節(jié)目缺乏個性化
部分采編工作人員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對新聞關注點把握不當,無法結合觀眾的興趣、感受以及審美需求來采編新聞信息,因而也就無法很好地滿足觀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采編工作人員必須充分考慮到觀眾的年齡結構及興趣愛好來采編節(jié)目信息,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制作,充分體現出新聞的個性化特征。當前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形式,缺乏良好的互動,無法很好地展現出觀眾在年齡以及工作性質等方面的個性差異。
三、新媒體技術在新聞采編業(yè)務中的具體運用探討
新聞采編業(yè)務作為新聞節(jié)目制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當前該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借助先進的新媒體技術開展采編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新聞采編工作效率及質量。具體如下:
(一)人工智能技術
首先,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監(jiān)控新聞線索。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新聞采編、寫作工作大多是通過電話、網絡搜索等方式展開的,無法及時挖掘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并且信息獲取效率非常低,失去了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然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及時地采集并梳理網絡中、社交媒體中的信息資料,給予新聞采編人員更多的新聞線索,選題也更加多樣化。例如:美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跟蹤WannaCry勒索病毒的信息,針對異常信息能夠及時監(jiān)測,因此其優(yōu)勢非常明顯。
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快地完成內容生產工作。現階段,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寫稿機器人逐漸在新聞制作領域實現了有效的應用。將寫稿機器人應用于新聞稿件寫作中,能夠極快地完成對核心內容的提取,并進行組稿,充分保障了新聞的時效性。[3]特別是在一些重要會議、突發(fā)災害事故報道當中,寫稿機器人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無論工作效率還是質量,均優(yōu)于采編人員及記者。例如,在2018年“兩會”期間,新華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發(fā)的“媒體大腦”的應用,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對會議內容的采集和制作,并及時推送給廣大受眾,使得人們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兩會”精彩進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使得新聞采編人員具備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撰寫有深度的報道。
最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新聞信息的快速分發(fā)。以今日頭條為例,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今日頭條掌握不同用戶的新聞需求,進而為其推送個性化的新聞信息。分析用戶的個人閱讀興趣,使得信息的推送更加精準。不僅如此,針對當前的一些熱門事件的最新進展,也能夠及時推送給受眾,促使其了解掌握最新動態(tài),提高對電視節(jié)目的關注度。
(二)大數據技術
借助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信息數據的快速捕捉,并經過采編分析后生成高價值的新聞。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借助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展開數據挖掘及分析工作,進而了解掌握事件背后的關聯,然后借助新型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吸引用戶的關注。以“媒體大腦”為例,該媒體人工智能平臺能夠實現對數億個網頁的快速掃描,并從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數據信息,自動化分析熱點新聞事件及輿情;然后制作可視化圖表,自動化展開配音、配圖以及視頻剪輯等各項工作,使得新聞節(jié)目更加豐富。
(三)移動短視頻和移動直播
新形勢下,移動短視頻和移動直播風生水起。將移動智能終端作為接收端,將聲畫結合的視頻作為傳播媒介,使得新聞節(jié)目更加豐富。傳統新聞節(jié)目主要以文字為主,而現在兼具了聲音、文字、圖片以及動畫等多種載體,使得新聞節(jié)目更加形象。移動短視頻新聞傳播具備內容短小精悍、重點突出的優(yōu)勢,不僅內容非常完整,而且內容具備了更高的深度,更好地吸引了用戶的關注。用戶只需要借助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即可隨時隨地觀看新聞節(jié)目。此外,移動直播當前受到了廣大受眾的追捧,直播具備更強的現場感,能夠為觀眾完整、生動、形象地呈現出新聞全過程,能夠實現在多領域的覆蓋,進而取得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4]直播給予了觀眾更多的互動權,觀眾隨時隨地可以參與到直播互動當中,發(fā)現自己的意見建議,為用戶帶來了更強的體驗,滿足了用戶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四、結語
當前,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傳統新聞媒體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zhàn)。新形勢下,新聞媒體要想實現良好發(fā)展,要充分重視起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新聞采編業(yè)務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采編方式方法,提高新聞采編業(yè)務水平,促進新聞媒體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劉新存.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技巧研究[J].傳媒論壇,2019(16):57.
[2] 梁少梅.新媒體時代下電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22):121.
[3] 吳霜.新媒體技術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方式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9(10):141-142.
[4] 孔令霞.新媒體技術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方式探析[J].科技展望,2016(11):56-57.
作者簡介:盧盛(1969—),男,湖北松滋人,本科,中級記者職稱,松滋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