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猛
人生的四種境界
馮友蘭說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晝作夜息,所求為存;功利境界是指動則以利,居則以名;道德境界是指公先私后、益國利他;天地境界是指宇宙胸懷,千古視野。現代社會,科技進步,視訊發達,處于自然境界的人較少;而經濟引領,利益當先,處于功利境界的人居多。名教啟示,善意萌發,心慕道德境界的人日益增多;而勘破天機,鈍于時序,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則如鳳毛麟角。當然,馮友蘭的四重境界還是儒道范疇,若以釋法視之,則可加上一重無我境界:萬法皆空,無智無得。
文字的力量
古文的表現力有時無與倫比。南北朝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是一篇勸喻陳伯之歸降的勸降書。其中有一段對江南春天景色的描繪可謂精彩絕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不過數言,卻氣韻生動,境界全出,仿佛花草之香撲鼻而來,鳥鳴之聲不絕于耳,由不得人不憶江南、思故鄉。吳越王錢镠寄夫人書云:“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短短兩句,卻搖曳生姿,款款深情,如縷思念,躍然紙上,難怪錢夫人展書淚下。這些精妙之語,刻意難以擬就,實為妙手偶得之,若翻成今文,便意蘊盡失,不堪卒讀。所以詩文還是經典好。
因才施用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交付給仁慈膽小、不敢殺伐之人,自然是要毀滅敗亡的。一個太重感情的人,行事決斷肯定容易受到情感的影響,有失公允,有違原則,一定會出問題,導致事敗人傷。經商做生意,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講義氣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分給別人,哪曾想千方百計取別人的錢財?如此理財,無疑要越理越少。官場上以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為常態,心地善良的人從不作損人利己之想,既無攻擊行為,防守又總會百密一疏,等于立于不勝之地,那么失敗就在所難免了。古人這些通俗的語言,卻凝聚了智慧的真理。
順應自然
在臺風“山竹”面前,即使千軍萬馬,恐怕也會在瞬間灰飛煙滅。房屋倒塌,大樹斷折,車輛傾覆,沒有什么能夠阻擋狂風肆虐。在大自然的暴力之下,我們一切的科技手段都只能用于降低風險,減少損傷。人定勝天此時顯得蒼白無力。但比起古人坐以待斃的境況而言,我們是極其幸運的,現代科技的發展確實讓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防范和避免自然災害。所以對于自然,我們一方面要心生敬畏,加以保護;一方面又要掌握規律,加以應用。
年輕易成事
革命和創新似乎與年輕人天然相連。國民黨北伐時,以一群黃埔軍校的年輕人為主力,掃平各路軍閥,基本統一中國。最后因為腐敗無能丟了江山。共產黨成立,也是因為一群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想尋求一條新的強國之路,結成了生死同盟。紅軍、八路軍、新四軍戰士,基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敢于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贏得了天下。不敢設想,一群老邁保守、安于享樂的人會去舍身革命。深圳特區成立,全面改革開放,也是靠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他們毅然決然地與過去的安逸陳腐決裂,義無反顧地蹚過山水溝壑,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年輕,沒有財富羈絆,沒有思想負擔,沒有身體隱憂,沒有失敗顧慮,有的只是一往無前的勇氣,但只耕耘的純粹,心無旁騖的決心。年輕真好!
檄文的力量
檄文在戰時是至關重要的宣傳工具,有時可以將對方的合法性徹底摧毀,抵得上千軍萬馬。歷史上最有文采的檄文有三篇。第一篇是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歷數曹操罪惡,號召天下英雄誅賊,并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據說曹操當時正犯頭痛,讀完此文,出了一身冷汗,病居然好了。后來曹操滅袁紹,俘陳琳,不光沒殺他,還讓他繼續掌書記。可見曹操的胸懷還是很大的。第二篇是祖君彥的《為李密檄洛州文》,文章羅列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基本上把隋煬帝說得不是人了:“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何況是十,天下于是伐之有據。第三篇是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文章將武則天罵得至惡至淫,體無完膚。當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不僅不生氣,還對作者之才大為贊賞,責怪宰相錯失如此人才。一篇好的檄文,其作用絕不亞于一旅之師。文章在很多時候,確實可以殺人于無形。
并非都是一路人
《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個好漢,有些是主動投奔梁山的,比如李逵、時遷,這類人一般都活躍在社會的底層,屬于無產者。有些是打了敗仗無法交差暫時寄身梁山的,比如關勝、秦明,這些人都是部隊的高級將領,身份貴重地位高崇。有些是殺人越貨怕吃官司落草梁山的,比如晁蓋、武松,這些人是綠林豪杰,行走于江湖者。只有少數是被人陷害迫于無奈逼上梁山的,比如宋江、林沖,這些人家境富裕遵紀守法,是有襟懷抱負的社會精英。雖然眾好漢以義而聚,卻千差萬別,各懷心事,盡管宋江以“替天行道”為旗幟,終究不能一統人心。如此水泊梁山的分崩離析便是必然結果了,只是早晚而已。
始終如一者少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雖然清貧無聞,但得以保持純粹之心,未嘗不是一種幸運。聞達于世,門庭若市,終究要恢復平常。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許多人做回平常人后,一下子失去自我,恐怕難以適應。人是環境的動物,極易受周圍人事的影響,情緒隨之起伏,直至一發不可收拾。鎮定自若,始終如一的人畢竟是少數。得志便猖狂是大多數人的心態。
娛樂至死
《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本曾說過:“如果要一個人從整個人類歷史中挑選社會最為繁榮,人民生活最幸福的時期,我想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從圖密善駕崩到康茂德繼位之間的這段時間。”五賢帝精心治國,讓羅馬到達了強盛的巔峰。中國歷史上最鼎盛強大、繁華富庶的時代是漢唐,府庫充盈,黎庶富足。然而人們的娛樂享受還是以物質為主,貴族巨室也無非歌舞盛宴,斗雞走馬,這些娛樂都是小圈子,收斂性的。不像古羅馬的娛樂,都是大場面、殘暴、淫穢的刺激類娛樂,如角斗士比賽、斗獸比賽、賽車比賽、戲劇表演,要么帶著血腥,要么帶著色情,而且全民娛樂,萬人空巷,無論貴族貧民,皇帝乞丐,男女老少,都熱情似火,傾心投入。真是娛樂至死,羅馬終于在狂歡中滅亡。
無法作長久計的五代十國
唐末到北宋,五代十國,暴亂殺伐相續,不是民不聊生,而是人不聊生。做個平民,要么餓死,曝于路旁山野;要么被擒被捕被殺,腌后當了軍糧。做個士兵,要么戰死疆場,要么填了溝壑,幸存者萬一。做了將軍,要么戰敗被殺,要么功高被殺,總之難逃被殺命運。做了國君,勝時殺盡敵方將帥,敗時被敵方誅殺全族。基本上十國國君鮮有后人,都被斬盡殺絕。做國君是高危行業,但凡能干的將領卻無不起獨霸一方的野心,因為亂世之中,無信譽可言,做忠臣被猜忌枉殺者比比皆是,與其坐而待斃,還不如先自立為王痛快一把,至于是否長久,子孫能否承繼,那也只能聽由天命了。比之彼時,如今是神仙般的日子。
真英雄譚嗣同
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兩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唯大盜利用鄉愿,唯鄉愿工媚于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托之于孔。”這種觀念一針見血,振聾發聵。政是盜,而學是偽,互為表里。僅以此眼界見識判斷,譚嗣同著力變法求新,當完全突破傳統的政學盜偽模式,可惜歷史沒有給予譚嗣同試錯機會,要不然這個敢于為變法犧牲的錚錚鐵漢,也許真能將陳舊的中國帶入一種新天地。比之康有為這種臨危則遁的文人,譚嗣同可謂真英雄大丈夫。
歲月是試金石
經過歲月的洗刷浸泡,有些人依然氣色生動、一新如初;有些人卻表情麻木、翻毛起繭。前者或許任性,但一定有赤子之心,后者已然圓熟,但必是全身油膩。大多數人其實都知道,現世必有一套生存法則,沒什么人喜歡,但又都自覺遵循,正是在這種遵循中變得千篇一律,相見生厭。而那些不守章法的人,反而活色生香,日漸斑斕起來。歲月是分水嶺,能切割寒暑;歲月也是試金石,能甄別寶廢。
各得其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趣好,而各自的趣好大不相同。有人愛旅行,有人愛讀書,有人愛運動,有人愛睡覺。有人愛呼朋引類,有人愛曠野無人;有人嗜酒如命,有人視酒如毒;有人好絕色佳人,有人懷斷袖之癖;有人喜聞硝煙,有人猶厭言兵;有人食言而肥,有人一諾千金;有人愛錢財如性命,有人視錢財如糞土。大千世界,萬物各異,人之秉性不一,趣好自然不同,以一己之所好為度量,品評他人趣好之優劣,不亦愚乎?
遇時最重要
人之一生,遇不遇時很重要。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明月在,彩云歸,正當其時;明月消隱,彩云飄逝,是謂時過境遷。李將軍遇漢武帝,最終自殺而亡;若遇高皇帝,必封萬戶侯,是謂不得其時。時,也許是上天賜予,可遇不可求。過了固然徒呼奈何,未現也只能耐心等待。有些人得時瞬間騰飛,有些人一生未得其時。所以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居于首要地位。劉備蹉跎半生,始終未有立錐之地,但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最終乘時三分天下。時機不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安靜等待。
文化的去污作用
身體的塵垢只需用清水簡單地沖刷,而靈魂的污濁則要以文化長期地蕩滌。身體本來是干凈的,但經歷塵土飛揚、汗流浹背之后,定然滿身污穢,只要沉于河湖,自然清潔如初。靈魂本來是純粹的,但經歷貪婪起意、勾心斗角之后,定然骯臟不堪,即使浸于文化,未必正本清源。所以身體可以隨時沾滿泥土,靈魂則不可稍許沾惹塵灰。一分靈魂的不潔,也許需要十分的文化消解。靈魂墮落起來很快,文化恢復起來很慢。所以要在平素建立起靈魂的家園,樹立起文化的籬笆。
閑聚宜談文藝
但凡一聚,總得有所議論。政治肯定不是絕好的話題,一者不免枯燥,二者多少有些風險。再者彼此皆非政治人物,談起來非驢非馬,滑稽可笑。錢財雖為眾人所欲,但談起來顯得沒有檔次,論花費有露富炫耀之嫌,議取財必被人取笑看輕。談談文藝最為適合,風流高格調,琴瑟奏清音。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一詠一嘆,足以暢敘幽情。無功名利祿,無閑事掛心。然人之相聚,多因有所求取。純粹談經論道,今人多不為也。所以得一時之快,實屬不易。一腔熱血謹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唯淡泊破戒心
消除一個人的疑慮、瓦解一個人的防范,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無所求。人都是有私欲的,及其無欲,自身便豁然開朗;他人亦輕松裕如。我們活在這世上,互相提防,彼此猜忌,無休無止,身心俱疲。不如撤去藩籬,推赤心于他人之腹中,也許不能完全獲得坦誠相待,但最少自己內心坦然了。人生本短暫,應該盡力減少不必要的消耗,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耿耿于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事情感,無異于慢性自殺。淡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成敗天定
天命所歸,有時不得不信。每覽唐史,不由慨然嘆息。隋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英才輩出。李密、蕭銑、竇建德、劉武周皆一時之人杰,不乏寬仁德厚、英武不凡者,且割據一方,將雄兵強,深得將士民眾擁戴,然而遇到李世民這個真命天子,無不軍潰身滅。也只有李世民這樣的雄才大略,才當得起盛唐氣象之王者,創造得了貞觀之治的清明繁華。東滅高麗,北破突厥,西降吐谷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赫赫文治武功,非天命者何?
玩出好結果
如果把什么都當任務來做,最后一定會疲憊不堪,因為煩惱無窮無盡。如果把一切都當游戲來玩,一定會越來越有趣,因為新鮮感層出不窮。完成工作、協調關系、應酬人事,做起來肯定毫無樂趣,但玩起來就大不相同。做,必然有規范,要實效;玩,卻只求有趣,無固態。雖然一種境況,心態不同,結果卻截然相反。做著做著也許把事情做死了,玩著玩著也許把游戲玩大了。這天地間有多少嚴肅認真的事情,又有多少不是用以把玩的游戲?
心空身松
人生的殘酷,不在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而在于你一消失笑聲不變。世界完好,人去樓空,我們一遍一遍親眼看見。“時哉不我與,去乎若云浮。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萬物生長猶有盡時,百花盛開終將凋零。還是跟隨時光穿梭,避開人事紛擾,追求生前之快樂,不顧身后之微名。既然去后陽光依然,一眾依舊,又有何事何物何人需要掛懷。所謂撒手人寰,是因為一直心中惦著、手中握著,才有撒手一說,手一直松著、心一直空著,便來去自如了。
精神富有更重要
以前我們漂泊四海,奮勇向前,為的是吃好穿好住好行好,滿足身體感官的需求。對于物質的渴望、財富的向往,主宰了我們半個多世紀的言行。如今富了的也好沒富的也罷,彼此并不以鄰為壑、老死不相往來。因為感官需求大都能夠滿足,互相之間并沒有太多值得羨慕。倒是思想精神,成為越來越多人追逐的新夢。沒有思想精神,無異于沒有靈魂支撐。身體感官再好,也不過是行尸走肉。時代在前進,以前的唯一也許將成為其中之一,比如財富;以前無關輕重的東西也許會變得舉足輕重,比如學識。
歷史所載皆大人物
即使凄涼地退出歷史的舞臺,但仍然被歷史銘記的人,都不是易與之輩。歷史只對人物做簡單粗略的勾勒,對事件做提綱挈領的描繪。即使被歷史一筆帶過,也一定有驚艷一時的表演。因為天下是歷史的宏大背景,時代是歷史的計量單位。在時空的坐標上,星羅棋布的是各種杰出人物。我們瞻仰慨嘆,卻無法與他們并肩齊行。在一個狹小的天地中為稻粱謀,為生存計。一切的得意、憂慮、計較、慶幸都顯得渺小蒼白。唯有經久不息的快意,是適合普通人物恒久不變的正解。
慷慨與吝嗇實天生
鼎鐺玉石、金銀財貨、聲色犬馬皆人之所好,故人對之多有貪婪之心。古之帝王,即便奄有四海,照樣不能免俗,甚至變本加厲,恨不能天天醉臥美人膝,日日身居金銀山,以此丟失江山者比比皆是。所以糞土常人之摯愛者,必非常人。如《水滸傳》中的宋江,此人本山東鄆城一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國,卻在英雄云集的水泊梁山坐上了頭把交椅,因其仗義疏財也。講情義,輕錢財,遠美色,這幾條常人難以企及的,宋江輕而易舉就做到了。十兩銀子拿給李逵眼都不眨,只因喜歡李逵的率真;在賭場贏來的幾百兩銀子毫不吝惜地還給賭坊,卻為贖回兄弟的名聲;俘獲的美女一丈青扈三娘,慷慨地送給了兄弟王英;冒著生命危險給晁蓋通風報信,因重兄弟情義。置財、色、命于不顧,贏得一眾豪杰的擁戴便在情理之中了。
富貴終究好過貧窮
這大好河山,這閑暇時光,還真能促使人對人生做或深或淺的思考,且不論思考的結果正確與否。以前以在朋友圈發表奇人妙景特別是異域風情為傲,如今以發表情景交融觸發羈旅之思為豪。富裕帶來的變化是潛移默化、不可思議的。既然李白的兒子不一定會寫詩,富翁的兒子也不一定會算計,照此類推,凡人的兒子不一定沒有不凡的思想。所以一個長假下來,不僅許多未見經傳的景點被挖掘出來,更有許多體悟深刻的感慨被傳播開來。如此看來,富貴肯定比貧窮好,貧窮既無暇旅行更無心思考,富貴既資云游還有空思考。
節制欲望自由精神
人在欲望和身體方面需要節制,而在精神方面則要放任。欲望不節制,就會持續膨脹,無邊無際,最后毀人于無形。身體不節制,就會迅速銷蝕,江河日下,不久便榮壽皆盡。精神是不能禁錮的,一旦束縛,便神采頓失,濁氣滿身。古人提倡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端的是千萬年不朽之灼見。只要精神是自由翱翔的,哪怕身在囹圄,也鎖不住不擇地而出的超凡思想。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節制精神,而放任身體和欲望,所以醉生夢死是常態,亭亭物表為稀有。
毀譽由心
官場也許有人贊嘆你精敏廉悍;商場也許有人贊嘆你天賦異稟;軍界也許有人贊嘆你多謀善斷;學界也許有人贊嘆你宏深淵博;公園里也許有人贊嘆你老當益壯……所有的贊嘆其實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不可兼得,也許最后在公園獲得的贊嘆高于一切。歸根到底,身強才能力壯,力壯才能如常,如常方能心悅。躺下,即使接受贊美和膜拜,也是痛苦難言的。一切外界的毀譽,最終還是要通過內心起作用的,在意,便隨之起伏;不在意,則無動于衷。
事凡經過則不奇
經歷過生死的人,從此不再懼死;經歷過絕望的人,從此不再絕望;經歷過恐懼的人,從此無所畏懼;經歷過別離的人,從此不再銷魂。事非經過不知難。不經歷,永遠無法設想事情的本來面目;經歷了,方知一切不過如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所有該來的,都痛快地承受,無論好壞。好的固然增添人生的美好;壞的一樣成就人生的完滿。從最壞處出發,向最好處前行,一定會越來越開闊宏遠。
不存窺竊之心
永遠不去覬覦,從不心存僥幸,乃避禍求福之道。城門失火,必先殃及池魚;洪水泛濫,必先起自江河。遠離城門,則火災不及;遠離江河,則水災無礙。然而人知遠避水火等自然之災,卻不懂規避人為之禍。從最初的羨慕,到后來的窺竊,到最后的謀取,直至事息人亡,人們前赴后繼,悲恨相續。杜牧在《阿房宮賦》嘆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后人哀前人,又被更后的人所哀,豈不哀哉!
志氣與運氣都重要
靠自己堅定的信念力抵各方煩擾,如愿達到既定預期,是謂志氣。靠上天的安排遠避重險時艱,順利得償平生所愿,是謂運氣。有志氣的人固然不多,有運氣的人也很少。單憑志氣,足可戰勝一切,只是銳利的志氣培育起來極為不易。但憑運氣,顯然不足成事,因為運氣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顧。最好是以志氣掃蕩妖氛戾氣,在進退維谷、勝負待決時,運氣如約而至。人力加天意,是真正的命運眷顧。
起伏為人生常態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隨波逐流固然為大家所不屑,可是又有幾人能逆流而上,或者縱浪大化中呢?所以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還是以順流為主,因力薄而功省之故。既然進入江湖,自然有風平浪靜的日子,也有風雨如磐的時刻。在平靜的日子,賞旖旎風光,當然妙不可言;在狂暴的時刻,歷驚濤駭浪,亦不妨興致勃勃。沒有永遠的波平如鏡,也沒有一直的巨浪滔天。該順流時一定要隨波,該弄潮時一定要放膽。左右不過是劈波斬浪,久了,就如履平地。
期望不可過高
經常對別人感到失望,是因為對別人寄予太多的期望。對友誼和情感其實不宜產生依賴和寄托,愛出者未必愛返,也許是恨返,當然也可能有去無回;善行者未必善報,也許是惡報,當然也可能毫無結果。情誼一旦輸出,就不必想著回收。老是耿耿于當初對別人的付出,難免陷入人情涼薄的感傷。慨然忘卻過去的種種寄望,自可盡享云淡風輕的超然。彼此不欠,輕松相見。再說情誼這東西,既不可以斤兩論,亦不可以錢財計。說它重,可重于泰山;說它輕,則輕于鴻毛。憑心度量,任意棄留便罷。
情理甚于利害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許世人不為所動。但若動之以利,曉之以害,則世人多會深以為然。不談情說理,于人于事不致有大礙,是以人們對情理可以不管不顧。利害就不同了,輕則損失慘重,重則要了性命。所以人們對利害的重視程度比之情理遠甚。害是絕對要防范的,但凡有害,必然回避繞行。利則徑取狂掠之,傾其所能。對利不動念頭者,要么心性高潔,要么懷有遠志。關羽辭別曹操,掛印封金,不貪財色,追求的是仁義;劉邦攻滅秦國,封存府庫,秋毫無犯,是想稱王關中。利是極好的檢測器,不僅檢測人品,還檢測雄心。
虛擬世界的吸引力
人們更愿意相信虛擬世界的真實,雖然活動在虛擬世界的人來自現實。只要不見面,便可以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高興起來,就是敞開心扉,肆無忌憚,也絲毫無礙,反正誰也不認識誰,誰也管不了誰,誰也不一定記得誰。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顧忌,有些負累傳承了千百年,到了網上,煙消霧散,恰如鷹擊長空,魚潛深淵,自由自在,放意肆志。與其說人們對手機電腦愛不釋手,難以自拔,不如說人們對自由世界由衷向往,流連忘返。
時光快慢取決于心態
有時我們覺得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有時我們覺得歲月悠長,時光緩慢。其實時間一直是以勻速流逝。所謂的快慢長短,都是感覺而已,而感覺緣于心態。腳步匆匆,內心惶急,肯定會質疑時間都去哪兒了。意態從容,心清如水,自然感到時間盈懷滿握。支配的時間越少,人的社會屬性越高,天然之趣越少。支配的時間越多,人的自然屬性越高,天然之趣越多。所以忙碌的人往往多怨氣;而閑適的人往往多意氣。
人生的三大事
羅素說人生有三大事: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的悲憫。似乎沒有提到事業理想之類高大上的理念,卻充滿了個性的主張和人性的關懷,顯得更加生動而高尚。偉大的理想其實都是凝聚于各個觀念之中,正如長遠的志向都是寓含于每個目標之中。對愛情的渴望,是個人情感的寄托;對知識的追求是增長智慧的需要;對人類苦難的悲憫,是升華了的仁善光輝。高遠的人文懷抱,正是基于個人原始的欲望,如此更顯親切真實。
好壞在于感覺
歌唱家必須面對觀眾,才能傾情演繹,而指揮家卻只能背對觀眾,才能一展才華。有些人一定要站在風口浪尖,于萬眾矚目中方才稱心如意,比如明星或者政治家;有些人卻只有走在村頭陌上,于曠野無人處方才心安理得,比如逸士或者隱居者。每個人有不同的心性,每個人有不同的際遇,實在不好斷定誰成誰敗,誰優誰劣。春天里百花盛開固然美麗,冬天里白雪皚皚未嘗不佳。至于喜歡花開,還是喜歡雪飄,經歷過四季,自然懂得選擇。
傻人有傻福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傻人有傻福。沒有說聰明人有聰明福,也沒有說傻人被傻誤。大抵因為聰明者總是忍不住要耍一下聰明,碰到更聰明的人,自然要吃虧,難免被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傻人反正總是一如既往的傻,虧吃得多了,一定有意想不到的回報。特別是當今時代,聰明人太多,彼此斗法比智,人人自以為得志,最后盤算下來,誰都沒有占到便宜。而傻人一味傻呵呵地面對一切,不計利益,不求聞達,最后總能如愿以償,自覺圓滿。
智者之失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妻兄,也是他得力和信賴的重臣。從李淵起兵、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長孫無忌全程參與,陪同李世民櫛風沐雨,榮辱與共,深得李世民賞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以文人謀士之身得以躋身前列。李賀有詩云:“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其實長孫無忌就是“書生萬戶侯”。但就是這樣一位智可安天下,名能動江湖的老謀士,最后卻栽在了“性非和善,地實寒微”的武則天手中。當初李世民的太子謀反被平,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乃長孫無忌之親外甥。李世民晚年一度想另立太子,因長孫無忌極力反對而作罷。對于李治而言,長孫無忌不僅是先朝顧命大臣,自己的親舅舅,還是護位的功臣。李治繼位后確實也對長孫無忌言聽計從,倚仗甚多。但在立武則天為皇后一事上,兩人最后徹底決裂。武則天上吹枕頭之風,下結權奸之臣,終于將長孫無忌流放邊荒,并借故整死。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雖值得商榷,但長孫無忌卻是實實在在死于小人與女子之手。
專注易成家
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因此成為著名的作家。如果把別人寫作的時間都用來喝咖啡,恐怕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玩家。絕大多數人在該喝咖啡的時候不要命地工作,而該勤奮工作的時候卻溜去喝咖啡,所以一事無成,只好做個普通人。其實專家就是把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用來干一件事的人,專注于寫,就會成為作家;專注于畫,就會成為畫家;專注于吃,就會成為美食家;專注于行,就會成為旅行家。大多數人之所以成不了專家,是因為把時間分配得過于均勻,什么都不誤,當然什么都不成。
(責任編輯:費新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