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化對勞動者提出新的要求,也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錯位的情況出現。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專任教師作為教學、科研的教育工作者,二者是與學生接觸最頻繁、關系最密切的人。本文基于協同論理念,在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存在的學生就業生態位狹窄且重疊度高、職業指導教育實際效果不理想等問題的基礎上,探索構建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在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中的協同機制,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第二課堂三方面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切實提升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輔導員;專任教師;協同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214-02
基金項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科研項目計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兩學一做’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發展述責答辯制度化建設”(JZ170212)
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較以往產生了重大改變。企業對于具有創新性、全面性的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培養大批創新性、全面性的高素質專業人才,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錯位成為擺在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面前的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重要課題。
協同論的概念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指在系統中相似個體共同產生整體性的效果[1]。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校內外協同合作來實現資源的整合,進而發揮出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整體性功能[2]。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分別工作在學生管理和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是與學生接觸最頻繁、關系最密切的人。兩者在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中所構建的協同機制,能夠更為精準地為大學生提供指導與服務,切實提升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實效。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現狀
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是為促進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良好發展,確定就業目標,提高就業能力,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3]。近年來,各高校均開設了相應的職業指導課程,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現階段仍有部分高校的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受到大學生就業生態位、課程設計、師資建設等因素制約,實際育人效果與預期的育人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一)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狹窄且重疊度高
大學生就業生態位是指在由就業主體、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所組成的人為生態系統中,大學生作為就業主體相當于生態系統中一個單獨的生物組織體,具有自己專有的生態位和特定的生態位空間[4]。現階段,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受制于自身對就業求職準備不充分、專業知識不扎實、綜合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出現就業生態位寬度狹窄的現象。另一方面因大學生就業觀念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求穩氛圍濃郁,擇業觀念保守,心理期望值較高。在主觀層面上導致大學生就業生態位空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重疊。
(二)職業指導教育實際效果不理想
現階段高校的職業指導教育形式多是以獨立開展的教學和實踐活動為主,輔以日常的就業信息發布與相應的政策宣傳[5]。雖然課程教學安排貫穿大一至大三共三個學年,內容主要涵蓋就業創業方法、經驗的介紹和基礎的技能講授,但實踐表明,就課程的育人實效而言,依然有所欠缺。
第一,課程內容滯后,現階段職業指導課教材多由高校組織編寫,與用人單位溝通較少,滯后于企業實際需求,導致課程內容與當前就業形勢和專業發展前景結合不緊密。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現階段的職業指導教育多是以講授法、演示法為主,且又多是大班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與互動較少,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成果也無法及時反饋給教師,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第三,個性化指導不夠,職業指導教育本應強調因人施策,但是實際情形卻是受限于大班教學的模式出現千人一面的情況,忽視了不同專業間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差異和學生個體間的綜合素質差異。
(三)師資隊伍結構單一專業化程度不高
當前,各高校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多是由專職職業指導人員和輔導員組成,且其中輔導員所占比例較高,實際承擔的職業指導工作量較多。
第一,由于職業指導師資格證書取消后尚無可替代的專業資質的系統培訓,導致師資隊伍缺乏對于職業指導理論的學習,且相當多教師從業經歷單一,沒有企業工作的實際經驗,隊伍整體專業化水平不高,對學生的指導和教育多是憑個人經驗與自身對于教材的理解,授課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與科學性。
第二,現有師資中的輔導員隊伍屬于兼職工作,往往疲于應對日常工作,對學生進行精細化職業指導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更難對學生開展一對一職業咨詢指導和職業生涯跟蹤。[6]
二、協同機制對做好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在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中,構建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協同機制,就是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在現有以輔導員為教育主體的基礎上,將專任教師作為新的教育主體引入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中,使之在育人過程中形成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這不僅是遵循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精準職業指導和就業幫扶的有效途徑。
(一)整合育人資源
輔導員和專任教師雖然在育人工作中側重點有所不同,但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育人方式方法也多有交叉。通過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將專任教師與專業課程教育一同納入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中,把職業指導教育思維融入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另一方面,通過改變以往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在職業指導教育上相對平行的工作職責,也有助于整合高校內部資源,使職業指導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二)實現優勢互補
輔導員和專任教師作為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可以實現彼此之間的優勢互補。從專業知識角度,可以充分發揮專任教師的學科背景優勢,在職業指導教育中為輔導員提供符合學生培養方向的指導建議,幫助輔導員提升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專任教師也能夠借助輔導員密切聯系學生的優勢,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相關信息,使得專任教師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析研判,對其存在的疑惑和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幫助,進而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精準度。
三、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協同機制實施策略
輔導員與專任教師協同機制的目的就是在新時代新要求下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輔導員與專任教師是大學生職業指導的教育主體,在實踐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將已掌握的教育資源優勢進行簡單疊加,而是需要構建起能將原先分散的第一課堂教育與第二課堂教育進行最大化整合的協同機制,進而把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受教育、長才干。
(一)以思政教育為基礎,樹立正確職業觀念
當前,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供求錯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相當多的大學生對于自身認知出現了偏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最重要途徑,理應為開展好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做好基礎性工作[7]。要充分利用黨團課、班會課等平臺,將主旋律教育和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合理設計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
(二)以教育實踐為重點,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當前,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除要發揮好職業指導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外,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也應納入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范疇中。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專任教師可以憑借其良好的學科背景和掌握最前沿信息的優勢,及時研判現階段行業內對于人才的最新需求,在為學生授業解惑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與此同時,專任教師還可依托專業課程實踐、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課題的研究等途徑,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生產一線的科研實踐平臺,幫助其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三)以第二課堂為途徑,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較傳統教育模式而言,第二課堂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學生的參與熱情較高。既可以通過開展演講比賽、書畫比賽等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意識和自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可以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邀請專任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期間的師生互動,完成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培訓與指導,引導大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化為實際技能,藉此加強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與競爭意識,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是長期性的系統工程。輔導員和專任教師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通過建立二者在職業指導教育中的協同機制,不斷完善工作方式,促進有效合作,實現高校育人資源的高效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形成育人合力,切實提高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教育的水平和實效,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路貴斌.基于協同育人理念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4):1-50.
[2]王蓉霞,王東平,徐文.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引領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 592(1):97-98.
[3]蔣志明.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以東營市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4]冀鵬飛,張彥伶.生態位視角下的秦皇島大學生就業問題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3):227.
[5]祁佳斌.高校職業指導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6]馬成瑤,蔡金淋.關于輔導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兩支隊伍協同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版),2017(7):89-93.
[7]石立博.人本教育思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