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
摘 要:藝術傳播的理論視野能為藝術之謎的追尋開啟一條新的途徑,當代的藝術作品總是需要借助各種印刷的、設施的、電子的、網絡的傳媒媒介進入公共藝術空間,本文從藝術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中國詩詞大會》中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傳播藝術角度;傳統文化節目;美學價值
一、傳播學的由來
人類自進入大眾傳播時代以來,藝術實踐活動也進入一個藝術傳播的時代,在藝術傳播活動中出現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現象和新問題。雖然人們依然可以從藝術研究的角度,探討創作完成以后的藝術作品在傳播和接受活動中的關系,進而闡釋藝術作品中的審美意義是如何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傳遞到藝術接受者那里,發揮著藝術的審美傳播效應的,然而由于受到學科領域的局限,藝術研究者們卻無法闡釋藝術傳播活動中所形成的藝術文化現象,甚至不能正視由機械復制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所帶來的各種藝術傳播的新問題,以至于一些藝術研究的學者發表了“藝術死亡”的悲觀論調。
二、傳播新形勢下《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秘訣
(一)節目的成功離不開傳播媒介和傳播文本
從藝術傳播要素的角度,對藝術的主體、客體、媒體進行了初步的界定。傳媒媒介是藝術傳播媒介之一;傳播文本是藝術傳播活動中衍生的一種感性文本形態,傳播文本中的感性審美價值和公共傳播價值總是依附于某種功能性的價值取向。
(二)傳播形式的創新
《中國詩詞大會》在原有相似節目的基礎上予以創新,互動性趣味性大大增強,在比賽中學習,學習中成長。
(三)藝術的傳播取向
相對于其他同類綜藝節目,這種表達方式,不賣笑、不賣腐、不賣情懷故事,都是靠實力對陣,讓有實力的人留下,既讓有實力的人展示了自己,也弘揚宣傳了我們的中華文化。這個節目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沒有迎合大眾的審美和口味,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節目最初的本心。
三、國家政策的扶持
2017年國務院重大國策: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大勢所趨,是國家的需要,民族的未來。《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等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根基更為堅實,中國文化等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有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傳統文化復興是大勢所趨,《中國詩詞大會》橫空出世,贏得各界的掌聲。
四、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中國詩詞大會》成功的原因
(一)傳播媒介的重要性
一個好的傳播媒介,可以讓一個作品的成功事半功倍。央視隸屬于國家電視臺,代表著中國政府,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作為國家最大的電視臺,當然有責任去開發節目、推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于是《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這一系列節目應運而生。毫無疑問,這些節目引起了民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極大關注,也喚起了國民的文化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二)文化缺失,大眾的需要
當今時代,網絡的發達、搜索的便捷,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使得人們的漢字書寫、經典詩詞背誦等基本的文化功底逐漸被忽視,需要喚起民眾的重視。參加這些節目的許多嘉賓(包括一些大學生等高學歷的觀眾),也紛紛表示:生活中常有提筆忘字的現象,忽視了基本功的練習,遇到想不起來的詩詞字詞等就到手機上搜索,慢慢也就更懶得背了。《中國詩詞大會》能夠成為一個現象級的電視節目,引發全民的關注,是有一定的原因和意義的。
(三)青少年學習的需要
作為一欄文化推廣節目,其存在是很有意義的,調動全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尤其是青少年的關注可能意義更加深遠,是個比較有內涵的節目。在節目中有很多有趣的環節,例如:你說我猜、與百人團同步答題、飛花令、詩詞接龍等。這些項目其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中國詩詞大會》是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既推動更多的人去關注、留意和學習詩詞,也推動更多的人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推廣工作。
(四)國家和民族復興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先導,文化能夠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命脈,也是聯系群眾之間感情的紐帶,更是民眾奮斗的精神家園。一個社會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興旺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未來和社會的發展。
(五)節目成功后給我帶來的思考
看完這個節目給我最深的感受是,讓我看到了那些很優秀的人,讓我見識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魅力所在。出口成章,舌燦蓮花,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文化給養。讓大眾看到了活泛的、存在于每一個飽讀詩書的人身上的氣質,那都是普通人模仿不來的。
五、結語
一個節目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好的傳播媒介。盡管藝術傳播不是一個新概念,國內外的藝術研究界和傳播學界已經注意到藝術傳播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和問題意識到藝術傳播不僅對文學藝術的活動以及作品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而且在信息傳播領域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涂浩瀚,趙千.先“創舊”再創新:文化類綜藝節目生產的理念飛越——以《上新了,故宮》為例[J].傳媒,2019(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