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姝
摘 要:在大學課堂教學中,音樂與舞蹈作為兩個門類,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需要用舞蹈來帶動學生們對于作品的理解,融技巧與情緒,而舞蹈需要音樂來帶動節奏與情感,準確傳達作品內容,兩者一個是聽覺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兩者的有機結合卻能產生更為鮮明、準確、直觀的藝術形象,表達更為深刻、細膩和豐富的感情。
關鍵詞:音樂表演;價值;舞蹈表演;課堂教學
一、引言
音樂與舞蹈都是藝術史上的表演形式,他們各有不同學習方法與組成部分,但是又有著緊密的聯系。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為舞蹈的表演增加層次感,同樣,含有舞蹈的音樂能夠更加突出作品主題,在大學教學中,如何通過兩者相結合達到學習的目的,更好地將兩個藝術門類相融合,更好的在學習中。
二、音樂表演與舞蹈表演之間的關系
表演本身是情緒化的,聲音的情緒化和肢體的情緒化造就了音樂與舞蹈。它們相輔相成。為了在大學教學中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具有能聽,能唱,能舞,能跳的全方位人才,進一步了解音樂表演與舞蹈表演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大學課堂上將兩種藝術兩種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音樂是舞蹈表演過程中的靈魂,它通過音樂來幫助舞蹈者融入作品氛圍,傳遞情感,是舞者與觀眾交流,烘托氣氛的重要手段。研究過舞蹈的舞者大概都知道舞蹈的編排和靈感大多都需要音樂的襯托才能激發其表演欲望。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音樂作為伴奏,學生的情緒就會出現問題,作品呈現出的層次感也就較為空洞。在大學教學中。音樂表演的學生都存在著一種共性問題,情感表達不豐富,作品沒有層次感,不管是在交響樂還是民族管弦樂的排練中都會發現,學生的平衡性較差,不懂得相互合作,而作為視覺的傳遞著,舞蹈的表演給人以很好的代入感,它以視覺的形式表現作品,更容易激發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大學生的情感表達,從學習作品轉變為表演作品。上古時期記載,最早出現音樂舞蹈一詞來源于遠古時期中國樂舞——六代樂舞,是中國奴隸制時期歌頌帝王的代表性宮廷樂舞作品,而早期的樂舞伴奏多為塤,排簫,骨笛,石磬等,在中期出現了大型樂舞《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陣樂》由笙,芋,琵琶,編鐘等樂器配樂完成,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了各種以民族管弦樂與交響樂伴奏的大型樂舞——《江姐》,從舞蹈的動作,情節,表達主題的手段,舞臺效果的呈示都變得越來越復雜與多樣,舞蹈音樂也由單一走向多想,獨奏走向合奏,重奏,大樂隊伴奏。
三、在大學教學中,推進實體伴奏與舞蹈表演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大學教學中,音表和舞表的學生都有一門公共課-民族民間, 音樂表演的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表演的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這個課程在某一環境下是相融合的,民族民間音樂中有一個類別是民間舞蹈音樂,而民族民間舞中也有舞蹈音樂這一章節,證明在大學公共課當中,舞蹈音樂占有很大比例,比如來自云貴高原的“花燈舞”以花燈戲發展而來,以民歌演唱最為妥帖,東北的“秧歌舞”舞蹈音樂是有北方的嗩吶,大鼓等伴奏。少數民族新疆的大型舞曲“十二木卡姆”就是由民歌,民舞和器樂組成的,它的伴奏樂器通常為薩它爾,彈布爾等。再比如大型舞蹈作品《江姐》, 就是根據二胡作品《紅梅主題隨想曲》發展而來,作品本身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戰斗英雄的形象,通過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使得作品能具有延展性,主題更為突出,刻畫描寫人物形象更加豐富,更加有利于民族藝術的發展。可見,隨著時間的推演發展,舞蹈和音樂已經不能分離,音樂成為舞蹈所不可缺少的靈魂。當然, 舞蹈與音樂之間也需要去互相選擇。首先,舞蹈要對音樂進行選擇,它的旋律走向應該服從于舞者的情感變化,達到音樂與舞蹈的統一,音樂的主要目的是為舞蹈烘托氣氛,增加作品的層次,促進舞者的情感表達。
四、如何在大學教學中將音樂與舞蹈有機地結合
首先,應該明確音樂和舞蹈是一對相互配合的統一體,所以, 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應該講這兩門課進行結合,比如,在著名學府北京舞蹈學院,舞蹈集訓課當中配備鋼琴排練,民族民間舞采用樂隊伴奏形式,那么針對這兩種課程,可以在音樂表演學生的課程中開設伴奏課和在大樂隊排練課程中增加舞蹈音樂,比如:以鋼琴為主修的學生可以開設一門舞蹈音樂伴奏課程,第一可以培養學生的視奏能力,第二可以在與舞蹈表演學生合作的基礎上,通過舞者的情感表達激發對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將練習作品轉變為演奏作品。針對器樂,聲樂表演的學生,主修老師經常會提出學生演奏(演唱) 作品時情緒不夠,無法理解作曲者的思想,完成的音樂是空洞的, 不感動人的,如果在建設課程體系時可以將大樂隊舞蹈伴奏加入學生的課程中,第一可以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其次在課程進行一年或半年后,讓學生直接進入舞蹈課堂進行實體伴奏,通過舞蹈展示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題,而不是僅看視頻憑空理解或上課時通過老師來描述,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鍛煉從容應對表演時的心態,也可以在與舞者的合作中激發情感,領悟音樂的真諦與內涵。反之,對于舞蹈表演的學生們來說,音樂伴奏應該是充滿生氣的, 比起音響里的音樂,線下的伴奏更具有生命力與激情,會隨著舞者的表演而情緒起伏,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成長,針對大樂隊,加入舞蹈更加可以激發樂隊的激情與使命感,一只好的舞蹈引領樂隊的效果堪比一個好的指揮,所以,針對現在綜合類大學中學生對排練課的積極性不高,排練課程懶散,鋼琴主修的學生演出較少,無法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鍛煉自己這一現象,舞蹈表演學生的加入可以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田靜.中國舞蹈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