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并非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服務中國革命行動的過程中,需要以理論為支撐,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起步階段正是在與李立三、王明等人的批判和論爭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實事求是的踐行中開辟了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
關鍵詞:實事求是;土地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并非誕生在中國,而是在德國產生。《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就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過程。中國歷史長河中,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黑暗的中國”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共產主義者,加速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步階段中抵抗住數重壓力,黨的事業得以挽救。
習近平曾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我們共產黨人的重要思想方法。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可見,實事求是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不論哪個時期都有鮮明的適用性,是一以貫之的原則和態度。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準確闡述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土地革命初期,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缺乏經驗,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指導,同時中國共產黨盲從共產國際權威進而導致了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由此抨擊了黨內部分教條主義者張口閉口“拿本本來”,違背實事求是原則而從書本里做決策的行為。
2.實事求是是土地革命時期黨實踐中汲取的智慧
一部波瀾壯闊、艱辛曲折的中國共產黨史,實際上就是一個“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整個革命形勢都屬于低潮階段。革命同志蔣介石對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瘋狂屠殺,“左”傾情緒在隊伍內部彌漫。黨中央錯誤的估計革命形勢。中共的建黨理論是“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黨是在蘇俄的幫助下成立的。像蹣跚學步的童稚,中共呱呱墜地之后,在中國的站立和邁步,幾乎完全是在俄國人的攙扶下實現的。1列寧說:“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2
“立三路線”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表決通過了李立三主張的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要求各路紅軍“會師武漢”、“飲馬長江”。但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堅持將軍閥大戰視為“中國新的革命高潮已經逼近到我們的前面”,這無疑是對革命形勢的錯誤估量,最終使黨付出慘痛代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總結“立三路線”軍事錯誤時指出李立三同志犯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在該主義影響下,毛澤東主張的正確原則被視為“游擊主義”加以打擊。
“王明路線”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如果說“立三路線”由于執行時間較短,加上黨內領導人的懷疑和反駁,所造成的后果嚴重,那么“王明路線”則是一條相對更“左”傾的一條思想路線,幾乎斷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王明打著“反立三路線”的旗號得到共產國際的信任,達到自己爭奪權力的目的。六屆四中全會確立王明的領導地位后,王明繼續執行“左”傾主義,把毛澤東的“反本本主義”的正確路線視為“狹隘的經驗論”,在軍事上把毛澤東基于客觀情況作出的戰略視為“純粹的防御路線”、“游擊主義”。在根據地建設中,不注重團結各階級,對富農采取打壓措施挫傷其積極性。毛澤東總結經驗,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據此,毛澤東在革命后期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強調“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3鮮明批判了以王明為代表的“本本主義者”。毛澤東強調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更是打出中國革命進入“爭取蘇維埃中國完全勝利的斗爭”階段,最終導致紅軍被迫戰略轉移,被迫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
土地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展現出其歷程一波三折的曲折性和艱難性,“路線”斗爭也異常激烈。在這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結合較量中,雖然并未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這一完整表述在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才得以提出,但是在實際的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已經開始注重馬克思主義原理在應用到中國中“化”的必要性。正是以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一直在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蘇聯經驗神圣化作斗爭,中國共產黨才得以開辟出一條不同于蘇聯,與中國實際貼合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走向成熟。實事求是作為一種一脈相承的馬克思主義態度,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都帶有自身的民族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6]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簡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6頁。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頁。
3.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簡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溫雅(1995—),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