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彪
摘要:2020年將是我國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之年,要順利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就是要精準扶貧。高校利用自身的優勢、內涵特色,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實現扶貧路線多樣化。精準扶貧與脫貧,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打贏新時期精準扶貧攻堅戰。本文對高校精準扶貧的現狀、作用及對策進行探究,意在做到扶貧傾心盡力,精準發力,力求實效
關鍵詞:高校 ; 精準扶貧;對策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2020年我國在現行標準下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廣大高校應更加積極主動投入到這場攻堅戰中,勇挑重擔,貢獻智慧和力量。高校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教育部的部署決策,站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強化政治擔當,準確研判形勢、集中優勢力量,精準施策做好教育扶貧工作,優質高效賦能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一、高校精準扶貧的現狀
1.校內扶貧辨識不足。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實行以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貧困生綠色通道為主的多元資助政策。高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衡量貧困學生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各地民政部門職責不明晰,使高校無法掌握其學生真正的家庭真實情況,對貧困生的唯一認定依據就是“申請蓋章”,識別缺乏細化,從而造成了資助出現混亂狀況。
2、社會擔當不足,當前高校扶貧工作開展主要集中在校園內,并未將扶貧工作開展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充分挖掘高校的科技資源與知識力量。導致高校在扶貧工作中多局限于校園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高校應當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要求,以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科技扶貧、生態改造、基礎建設、捐贈服務、優選干部等多種方式,整體推進扶貧攻堅工作。
二、高校精準扶貧的重要作用
1. 高校資源的扶貧作用。高校扶貧,實現雙方共贏。一是通過扶貧實現雙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擴大之貧困地區,將高校部分對口人才引入貧困地區,利用政策扶持,提升貧困地區人力資源水平,讓人才引領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升級、社會事業發展,既解決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題,同時也為貧困地區輸送了人才,實現了雙方共贏。
2. 高校人才的扶貧作用。利用高校人才資源實施教育扶貧。貧困地區的特點之一就是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資金短缺、校舍簡陋、設施落后、教師人員不足、教員文化程度偏低,這些都無法滿足貧困地區教育的需求。高校人才濟濟,鼓勵高校師生做志愿者,通過高校招生、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技能培訓等,對貧困地區教育進行支援,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力求阻斷貧困代際相傳。
3. 高校自身優勢的扶貧作用。高校自身特點扶貧,實現扶貧路線多樣化。發揮高校各專業優勢,實現遠程醫療、政策咨詢、規劃編制等稀有資源對口幫扶,提升貧困地區科學發展能力,將當地資源與高校科技成果相結合的扶貧,使貧困地區產業、市場實現更好的培育和鏈接,多措并舉,達到多樣化扶貧效果。
三、高校精準扶貧的對策
1、完善校內扶貧機制體制
加強校內扶貧工作,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高校領導和全體師生必須堅持把貧困人口作為主體地位,端正思想,統一認識,把扶貧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 二是建檔立卡,精扶準。大學生入校后,學校對每一貧困生進行逐一的調查摸底,除了一些明顯的貧困生外,學校對那些沒有列入國家貧困戶,但家庭確實有困難的學生也列入幫扶對象,使他們也能順利完成學業。三是開展多元化扶貧。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校為他們設立了多個勤工助學崗位,以減輕經濟負擔。建立激勵機制。對在校貧困大學生設立大學獎學金。設立企業獎學金。學校和企業聯合設獎,把品學兼優及貧困大學生勵志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個人樹為典型、榜樣,進行獎勵。
2、充分挖潛,開展校外多元扶貧
高校教育扶貧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以智力扶貧、科技扶貧、醫療扶貧和教育扶貧為主要抓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扶貧,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強大動力。
高校扶貧要想真正做到“精準”,一是要在深入實地調研和分析貧困地區貧困癥結和致貧原因的基礎上,準確掌握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深層次需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同學校所具備的學科、科技、醫療、智力等資源優勢進行有效對接,轉化成扶貧扶智的有機鏈條。結合學校實際以點帶面開展工作,扶志扶貧的同時,更需要緊緊依托扶智和扶技。 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學科、科研、技術、師資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帶領貧困地區民眾尋找和培育農業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等引領性項目,并明確這些扶貧項目產業的預期發展目標,大力培育特色優質高效鄉村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種養業,依托鄉村資源發展新產業,調動貧困戶加入產業扶貧項目,專業科技人員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實施科技扶貧轉化項目。三是要推動成果轉化,深化科技幫扶舉措,實現校地企產學研合作對接。以科技來助推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進而實現產業脫貧造血機制模式。高校及其校辦企業應把產業扶貧擺在第一位,主動擔負起社會責任,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四是要因地制宜,高校還應積極探索適合貧困地區實際的脫貧項目,包括改變貧困地區的傳統生產和耕作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移富余勞動力,引入新型優良品種等,為貧困地區創收增收提供有力抓手。
3、充分動員,廣泛參與
帶動高校學生、教師參與教育扶貧。扶貧是一項需要全體社會參與的活動,并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的單獨行動,作為高校的學生,也有義務參與到扶貧當中去。使高校學生參與到扶貧中來,首先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的實踐經驗,增強其就業能力,也會讓大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用到實際當中去,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走出實驗室、走出圖書館,用自己的實地體驗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文獻資料獲得知識,在扶貧實踐中的知識經驗更加寶貴,也更有利于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鼓勵高校畢業生去貧困地區工作。每一所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以千計,在畢業幾年之后或者幾十年之后,高校畢業生都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高校應該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號召廣大校友為貧困地區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其具體形式可以是項目投資、人才輸送、技術支持或社會募捐,無論何種形式都將有助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從而貢獻高校自己特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吉雯,李敏,韓娜娜.高校“精準化”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01):85-86.
[2]王攀,陽茂慶.對高校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基于云南民族大學“四四五”扶貧工作模式[J].中國集團經濟,2019(06):37-39.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