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天鍇
摘要:“一分鐘雕塑”帶給我們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的新啟發和新經驗,藝術不同種類之間的聯動變得非常重要,整合會創造新的模式。
關鍵詞:一分鐘雕塑;偶發;雕塑
一、導論
80年代末,歐文·沃姆開始思考關于雕塑的問題,比如重量和體量之間、永恒與短暫之間。他想抗衡這種對于雕塑的固有認知,在時間變得相對快速的現代社會重新思考雕塑的意義。
一開始他將自己的創作稱為“短命的雕塑”,他深受激浪派藝術影響,以非常規的方式展示藝術的各種可能性,歐文·沃姆留給人最深切的印象就是顛覆傳統雕塑概念,那么這種創作僅僅借雕塑之名、表演為實,來展示身體與物品之間的聯系,“一分鐘雕塑”僅只是顛覆雕塑概念而提出來的取悅觀眾的空泛概念嗎?歐文·沃姆甚至為了讓這種創作形式更深入人心,將它改名為“一分鐘雕塑”,這里的一分鐘泛指短暫的、臨時的,而僅僅是為了讓這個稱謂看起來更具有商標的特點,易于傳播,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論述“一分鐘雕塑”顛覆了什么樣的雕塑的概念與邊際;他與行為藝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而后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
二、顛覆概念與邊際
(一)身體介入的表演性藝術計劃
“一分鐘雕塑”是通過思考時間與雕塑的關系而提出的“臨時雕塑”。時間成了雕塑新的標準。
1959年阿倫·卡普羅將一系列行為計劃寫在《有事發生——一次偶發》[1]。這是偶發概念首次在藝術創作中提出,即興表演、以自發的無具體情節和戲劇性事件為表現方式,這是在劇場概念之下的一種演劇形式,他通常沒有邏輯,沒有結構,缺乏情節,同時會利用一些材料或現成品。卡普羅談道:“偶發事件,并不像舞臺演出。他可以在超級市場里出現,可以在奔馳的公路上出現,可以在一堆破爛的環境下出現,也可以在朋友的廚房里出現或者是立即出現,或者是相繼出現,它是一種藝術,而且似乎是更接近生活的藝術。”[2]歐文·沃姆的想法跟卡普羅不謀而合,“相較大的、主流的思維,我往往更欣賞小的、邊緣化的元素。這與同將‘荒謬看作議題的超現實主義與維也納行動主義截然不同,因為這兩者關乎的是盛大的戲劇、手法與發笑。然而,我更希望以小的切口為出發點。我聚焦的是當下轉瞬即逝的現象,因為在我看來,那才是我們時代的縮影。”
“偶發藝術”與“行為藝術”在如今成為近義詞,“一分鐘雕塑”在形式結構上也可完全被歸納其中。
(二)觀眾參與公眾場所的深度連結
讓·賈可·勒貝爾將“偶發”定義為通過參與而摒棄表演與觀眾之間的分野:“凡是碰到偶發的人都會參與。”“一分鐘雕塑”邀請觀者參與共享,讓參與性的行為形式成為一種有別于觀看者觀看式的表演性藝術, 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奧地利館展出現場,歐文·沃姆讓參與者爬上一輛倒置的卡車眺望運河風景,以及在室內放置的房車,讓參與者將肢體從房車上的洞中伸出,以幽默的姿態與環境產生沖突,并折射出沃姆對于荒誕與矛盾沖突本質上,對于社會問題的各種議題關注。
2018年歐文·沃姆在紐約布魯克林放置著的熱狗巴士。沃姆將一臺古董大眾小型汽車轉變為一個略顯臃腫的黃色餐車,向公園的訪客免費發放熱狗。熱狗作為一種常見的平民食物,在20世紀的時候,隨著移民潮而被帶入美國。現在已滲入美國人民生活中,成為隨處可見的日常消費品,沃姆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展現慷慨與民主的精神。
媒體就是公共空間,歐文·沃姆非常善于將作品通過媒體來傳播展示,同時正如歐文·沃姆所說的,我們應該找到與現代生活節奏相匹配的創作方式,“一分鐘雕塑”正好契合當下短視頻流量社會結構,具有時間短、反常規的奇觀等內容濃縮的特點,時間短意味著易讀,而反常規意味著更能引起觀看者的情緒思考,同時針對目前社會主流短視頻內容創作趨向于反智,內容過于豐富而導致沒有思考空間,有特定的目標人群而導致沒有鮮明的觀點,這些在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內容濫觴可以借助“一分鐘雕塑”來進行思考與搏擊。時代發展每時每刻大量信息涌來,我們該如何適應,我們可以借鑒“一分鐘雕塑”在短暫的時間保持一種空的狀態,以便于能適應高強度的信息處理工作。歐文·沃姆說:“如果您以幽默感對待事物,人們會立即認為您不會受到重視。但是我認為關于社會和人類生存的真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對待。您不必總是非常致命。認真嘲諷和幽默可以幫助您輕松地看待事物。”
“一分鐘雕塑”帶給我們對于不同藝術形式的新啟發和新經驗,藝術不同種類之間的聯動變得非常重要,整合會創造新的模式。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德雷赫,鄭燁.行動劇場——偶發和行為藝術的概念及研究方案[J].中國美學研究,2019(01):256-285.
[2]馬尚.生存互聯:歐美當代行為藝術[M].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