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淋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進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體直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值得人們思考與研究。本文通過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分析,從新媒體直播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角度出發,試圖分析以下幾個方面:(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1、保護方式。2、保護程度。(二)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和展現的方式:1、新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作用。2、如何讓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3、新媒體直播對“非遺”保護的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直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雖然是“非物質”,但其并不是完全看不見的,它是以一種表現形式而存在的,并且這些表現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近年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工作。在新媒體時代下,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相互傳播,我國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有的甚至已經失傳。因此,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保護已刻不容緩。而借由新媒體的平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必然不可缺少的。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保護方式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經成為現代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恰好能滿足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部分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重視,人們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報道與“非遺”相關的知識和信息,通過各種平臺研究、保護“非遺”,通過積極調研、申報未納入名錄的“非遺”,以達到讓這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文化重現往日光輝的目的。但既然要納入名錄去“官方”保護,就說明這些項目已經處在“瀕危”邊緣,因此,持續的保護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現已有專門的部門及工作人員專項進行,他們常年奔走在“非遺”保護工作的一線,跋山涉水去尋找、調研。但一己之力微乎其微,盡管有相對完善的部門支持,但始終都是靠人力去實現保護工作,所以這樣單純的專項保護便顯得有些吃力和緩慢。
因此,在摸索的道路中,“非遺”保護工作逐漸與新媒體相結合,這種表現和存儲的形式,讓“非遺”保護工作逐漸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采集與整合也變得更加快捷和有效。
從“非遺”這一概念提出至今,我們采取了諸多方式對其進行保護,為大家熟知的主要有:博物館對實體文物的保護、國家對“非遺”傳承人的幫扶工作、文化旅游產業與“非遺”相結合的旅游性開發、“非遺”進校園的宣傳工作、“非遺”與文創產品相結合的商品開發等方式。這些保護方式雖然是邊實踐邊更新,但也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績。而這些方式,無一不是靠新媒體的支撐,網絡的快速傳播,使得“非遺”這個名詞不再陌生化。而互聯網視頻、公共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才能讓“非遺”保護工作緊跟時代的步伐。
(二)保護程度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重視,“非遺”保護工作也在穩步進行著,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部分“非遺”還未來得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傳承人則因為年邁相繼去世,后繼無人的現象越發嚴重,這也是因為許多“非遺”不被大眾熟知,傳承較困難,逐漸就失傳了。部分“搶救”及時的“非遺”則達到了不同的保護程度。
從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支持程度來看,我國現有的中央立法草案與地方立法中,都強調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責任與義務,但卻未強調對“非遺”的認識與認同。政府與民間對“非遺”的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開展各種“非遺”保護活動以達到宣傳的目的,實際宣傳效果如何,卻不得而知。但人們對“非遺”的了解程度、關注程度對于“非遺”保護的實際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目前我們所搜集到的保護程度的數據并不是完全準確的,它缺少對公眾的調研程度。現在能清晰的查看到的數據,大部分是已初具規模的“非遺”,它們已有固定的保護模式,有一定量的傳承人,有相對充足的保護經費。但仍有部分“非遺”還處在“后繼無人,傳承困難,不被熟知”的階段。
二、新媒體時代下的非遺保護工作
(一)新媒體對“非遺”保護的作用
隨著電子信息設備的不斷更新,新媒體的傳播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內容。通過新媒體,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方式更多,內容更豐富完整,真正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
其中,互聯網與手機媒體占領著傳媒的頂端位置,以它們為代表的新媒體一改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增加了公眾對“新聞、信息、報道”的參與度,增強了時效性,讓人們的發聲渠道更加豐富、便捷。電子書、音樂軟件、購物平臺等讓人們體驗到了生活、生產、消費在新媒體時代中的變革。
作為重點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時代下的發展也備受關注。人們采取數字化方式對其進行保護,打破以往傳統媒體對其的保護方式,將傳播速度、傳播內容、傳播范圍大大提高,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文化產業與新媒體相互結合,產生新的發展方向,將“非遺”與“傳媒”結合,打造出獨特的“非遺文化”,并通過不同傳播渠道,讓“非遺”被廣泛傳播。打開互聯網,就能接收到“非遺”知識,這讓我們在保護與弘揚“非遺”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傳播方式,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大眾關注與了解。
(二)新媒體對“非遺”保護的方式
多元化科技手段使得傳統文化重煥光彩,新媒體對“非遺”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保護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非遺”數據庫的建設、“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媒體資源的整合、新媒體技術的傳播。
其中,“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是對“非遺”保護的基礎保護方式,只有達到了傳播的目的,才能讓公眾熟知,進而推動保護工作完成。而“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又包括許多方式。主要有:互聯網新聞客戶端的“非遺”知識傳播、影視資源對“非遺”表現形式的呈現、自媒體直播平臺對“非遺”及“非遺”傳承人的保護與宣傳。
當下,最受歡迎的是新媒體直播,在對“非遺”進行宣傳與保護工作之前,新媒體直播就已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助農扶貧”工作,許多自媒體“網紅”積極“帶貨”,幫助農副產品銷售。而“非遺”的加入,讓新媒體直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新媒體直播對“非遺”保護的意義
首先,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受眾廣泛,覆蓋各年齡層用戶。人們熱衷于在網絡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體育賽事、電子商務、新聞資訊等都可以從中獲取,其中,新媒體直播填補了互動的空缺,直播能讓受眾參與其中,在屏幕前即可與他人對話,參與熱情大大提高。
其次,在直播過程中,人們能夠實時的進行點評與提問,并對其他軟件的使用并無影響。這種雙向交流的特殊方式,不光讓受眾體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還帶給受眾應有的尊重。
網絡直播的出現加快了網絡傳遞的速度,推進了宣傳速度,因此,借由新媒體直播平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關知識、內容、產品進行宣傳,能達到前所未有的傳播效果。讓“非遺”傳承人座談直播間,能夠充分解答公眾對自己所不了解的“非遺”的相關知識,真真切切的達到傳播的目的。
最后,新媒體與“非遺”結合,衍生出來的“非遺”文化之旅、“非遺”文創產品、“非遺”文化知識等都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呈現。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雖已成規模,但還未實現全面“可持續”的道路,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進行,其中新媒體直播則是新媒體保護工作中的佼佼者。借由直播平臺對“非遺”的保護與宣傳,能夠更大程度實現宣傳效果,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雅惠.淺析地方媒體在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作用[J].新聞傳播,2012.
[2] 陸揚.文化研究概論.
[3] 郭建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