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千里
摘 要:口述史和個案研究是我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的積極補充和拓展,對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影像史觀、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專業課程整體的能力素養,以及樹立社會服務意識等等,都有著鮮活的、不可取代的補益價值。同時,高校攝影理論教學也為我國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培養和鍛煉了后備人才,不論是對地方攝影史、攝影理論研究還是中國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中國攝影史研究工程來說,都具有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口述史;個案研究;高校攝影理論教學;攝影史工程;社會服務性
中圖分類號:J40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長期以來相對薄弱是不爭的事實,與攝影技術的發展和社會應用的普及程度相比顯得很不協調。不論是攝影史(包括中西方攝影通史、斷代史及專題攝影史等)還是攝影美學、攝影批評等課程的教學,都普遍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觀念和內容老化、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材建設不完善、教學內容與攝影實踐脫節等問題。
攝影理論的研究和學習離不開豐富鮮活的攝影作品、攝影現象和攝影師個案。由于某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包括攝影作品在內的無數攝影文本資料因為缺乏科學、系統和及時的保護整理而損毀、消失。同時,由于老一代攝影家逐漸離世及其相關文獻的散逸,大量照片和相關資料不但很難真正起到見證歷史、保存文化的作用,反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此外,當代攝影的豐富實踐在真正載入攝影史之前,也需要進行梳理、積淀和研究。在今天網絡和新媒體語境下,攝影師及其作品、活動等相關文獻資料的產生和傳播體量較傳統攝影時代呈幾何倍數的增長,且具有典型的碎片化、隨意化、重復化和歧義化等特點,專業、系統而慎重的搜集、厘定工作和個案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正是基于這樣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近些年來攝影師和理論學者不但越來越注重攝影圖像和文獻的挖掘、保護工作,更與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人文學科的同道展開合作,以更加多元立體的形式進行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對于高校攝影理論教學建設來說,這些鮮活而珍貴的研究對象不但極大地豐富著中國攝影理論研究的內容,又能夠讓當代大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實踐和切身經驗,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采訪、調研和拍攝,真切地認識到中國當代攝影人是如何用自己的人生和智慧見證時代、創造歷史的。
高校攝影專業既擔負著為社會培育優秀攝影人才的任務,又是攝影理論學術建設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攝影理論教學如何及時調整以適應新的歷史語境,如何在人才培養目標、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完善,不但是高校攝影理論自身發展的迫切課題,也是整個中國攝影生態良性發展并不斷完善的重要內容。
1 口述史和個案研究對中國當前攝影理論研究及教學的啟發意義
口述史,作為一門現代意義上的專門學科,“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前后,到60、70年代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與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在西方史學界和社會學界掀起的‘自下而上’的撰史浪潮恰相吻合。”[1]口述史和個案研究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口述史的研究當然是基于對攝影師及相關人員的個案式訪談,而個案研究的方法則不限于口述史,特別是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口述史研究不論是在資料的豐富性、立體性、鮮活性,還是傳播的社會性、公益性和時效性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
攝影師作為時代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記錄者、創作者,不但保留著大量有關攝影的“原始資料”——攝影的觀念、材料、技術、拍攝語境和心得等等,而且首先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個體,必然會以各種方式——有意或無意地、主觀或客觀地、理性或非理性地——折射出不同時代以怎樣的方式和怎樣的程度影響、造就了攝影及攝影人。
七十多年來,新中國攝影走過了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很多見證者和參與者依然在世,其中既有知名攝影師,也有杰出的攝影理論工作者及對攝影理論具有啟發、佐證意義的其他領域的代表人物。他們保存著這些時期中國攝影的各類文獻資料,既有大量的底片、照片、文件、報刊等,更有無數鮮活的歷史記憶和個人體驗珍藏在內心深處。但他們中很多人年事已高,幾乎每年都有人遺憾辭世,相關口述史及個案的研究刻不容緩。此外,中國當代攝影方興未艾,呈現出傳統與當代、本體實踐以及當代藝術和人文學科交叉共融的多元化面貌。層出不窮的攝影展、攝影節、攝影出版物、線上線下的攝影活動等等,為攝影實踐和理論探索提供了更加開放、包容和豐沃的土壤。這些都是高校攝影理論教學鮮活生動的寶貴素材。
2 口述史和個案研究視角下我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主要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等進行調查分析(見表1),從而得出一系列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結論。
表1 口述史和個案研究視角下我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SWOT 分析
雖然在重要性和迫切性上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但我國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起步較晚,在研究理念、標準、內容、方法等方面遠未達成一致,現實是不同地區、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研究主體大都根據自身及研究對象的情況獨立展開研究,難以形成合力,重復研究、無效研究的問題較為明顯。相對而言,高校有比較充足而穩定的師資力量、較為系統的理論教學和研究架構,整體的學術研究能力較強。
3 口述史與個案研究對高校攝影理論教學模式的啟發和實踐——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
3.1 背景分析
早在19世紀末,浙江就已經出現了照相館[2]。此后,浙江憑借自身的人文、歷史和地理優勢,在照相館攝影、沙龍攝影、戰地攝影師和新聞攝影等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照相館經營者、沙龍攝影師、新聞攝影記者,如活佛照相館創辦人徐仲甫,攝影大師郎靜山,攝影家駱伯年、劉旭滄,紅色攝影師徐肖冰、侯波夫婦等等,早已成為浙江攝影史及中國攝影史研究中無法繞過的案例。改革開放之后,浙江的新聞攝影、照相館、藝術攝影和攝影收藏等方面重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浙江現當代攝影同樣引人矚目,不但很多中青年優秀攝影師在國內外展覽賽事中走向前臺,而且攝影的類型更加豐富、觀念更加多元,結構上更加合理成熟。此外,攝影理論批評、攝影出版策劃、新媒體傳播、各類攝影工作坊及公益活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從2013年開始,浙江省文聯、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每年舉辦一屆“浙江省造型藝術青年人才培養“新峰計劃”,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青年攝影骨干人才,同時,有意識地組織省內外攝影理論評論家及高校師生團隊通過訪談、評論等形式對這些攝影師骨干進行深度挖掘、學術定位和立體包裝,擴大了“新峰計劃”在業界和社會上的影響力。2015年,浙江省攝影家協會聯合浙江傳媒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單位共同發起了《浙江攝影史》研究工程,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老攝影家口述史項目”。通過前期的梳理和討論,確定了首批50余位攝影家,委托浙江傳媒學院攝影系師生組建團隊,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和口述史研究方法,以訪談、視頻、報告、論文等多種成果形式分批進行搶救性挖掘研究,兼顧專業性與趣味性、學術效應與社會效益,反響良好。
2018年,為了配合《浙江攝影史》研究工程,杭州文聯、杭州市攝影家協會委托浙江傳媒學院團隊啟動了《杭州攝影史》項目,團隊根據自身優勢,承擔并階段性地圓滿完成了相關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任務——杭州攝影史料展,為高校攝影理論教學模式的新形態、新路徑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3.2 攝影理論教學改革與模式探索
3.2.1 參構攝影史、服務社會的教學理念轉變
攝影理論教學從接受型、闡釋型向主動型、參構型轉變。從課程設置、內容選擇和校內外合作等角度轉變教學理念,從對現有攝影理論教材的被動接受和闡釋型向主動介入與自我更新轉變,積極地參與到地方及中國攝影史、攝影理論體系的構建之中。首先,利用與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浙江省檔案館、杭州市攝影家協會等機構的合作關系,以浙江攝影家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為切入口的《浙江攝影史》《杭州攝影史》的研究工程穩步推進,相關學術論文、評論文章發表數篇。另外,浙江及杭州攝影史研究的相關成果也成為《中國攝影史》等課程的積極補充,并體現在最新出版的《中國攝影簡史》教材內容之中,在理論架構和內容補益上體現出歷史視野與當下關照、宏觀脈絡與地方現象并重的學術及教學理念。
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歷史的見證與承載,攝影在影像歷史檔案保護及助力地方攝影發展方面有著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網絡和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攝影的傳播價值和美育功能不容小覷,可以集專業性與大眾性、系統性與專題性、欣賞性與參與性于一體,具有成本低、可讀性強、受眾面廣、易于復制傳播等特點。浙江傳媒學院攝影專業師生一方面以攝影家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為切入,穩步推進杭州、浙江及中國攝影史的研究工程,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傳媒優勢,將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的成果多樣化,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專業媒體與社會媒體的交叉立體傳播優勢,最大程度地實現學術效益和社會效益。除了與合作單位舉辦的大型線下展覽“以圖為證 以史為據——浙江老攝影家口述史及典藏作品展”“光影錢塘——杭州攝影史料展”之外,通過新浪、網易、騰訊網、浙江新聞網等主流媒體宣傳,還利用自建平臺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報》等其他攝影機構、攝影家公眾號、微博微信等進行多途徑、多媒介、多層次的立體傳播。
3.2.2 課程打通、內外并舉的教改與課改
課程打通:我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課程結構上長期以來處于較為松散、各自為政的狀態,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度、互通性和整體性意識不夠充分。攝影史與攝影理論的教學及其實踐應當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關系。沒有系統深入的學習攝影史,攝影美學、攝影批評等課程就缺乏足夠的歷史視野和認知厚度,而攝影史的學習也需要后者來提升學生的理論深度和表達能力,否則容易停留在表面而又枯燥的知識堆砌層面。浙江傳媒學院攝影專業基于自身的師資力量,與其他高校、社會機構和知名學者展開合作,從攝影史到攝影理論到實踐(包括理論實踐和社會實踐)將課程打通、內外并舉,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已開設《中國攝影史》《世界攝影史》《攝影美學》《藝術批評》《圖片經營與策展》等主干課程,更新教學大綱,注重課程間共享互通。如在攝影史的教學中,注意攝影家及其作品的理論及批評案例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論思辨能力,而《攝影美學》等課程則注重從攝影史的脈絡、現象和規律出發,側重從攝影理論批評的角度讓學生理解攝影史的構建標準和動態現實。
內外并舉:內外有兩層意思,一是課程內外,二是學校內外。課程內外指的是攝影理論課程的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課下實踐活動及思考寫作結合起來,以理論指導學生實踐、以實踐補益理論,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學生自發成立的寫作興趣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已有幾十篇成果發表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浙江省攝影協會網絡新媒體及知名攝影公眾號。校內外強調的是將攝影理論教學與校外有關機構、團體和個人展開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如《浙江省老攝影家口述史》《杭州攝影史》及浙江當代攝影師系列訪談等項目。
3.2.3 課程思政:正確的史觀和獨立思考能力
在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歷史語境下,攝影在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和時代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批奮斗在一線的攝影人不僅用作品記錄著跌宕起伏的華夏歷史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其人生本身與攝影早已融為一體,體現出了優秀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也成為攝影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的絕佳案例。高校攝影理論教學應根據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優秀攝影師的個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將課程思政改革融入到攝影理論教學的過程之中。
“無論是紙質媒介還是影像媒介,對于英雄人物的塑造難免偏向‘偉光正’的符號化、片面化,從而忽視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口述史則剛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采訪者以訪談的形式,在與親歷者的交流之中重現一段段鮮活而生動的歷史,還原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拉近英雄人物與我們的距離[2]。不過,口述史固然生動鮮活,可以彌補傳統文獻資料的不足,但攝影人畢竟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情感與利益關聯,在面對研究者的采訪、調查以及鏡頭前無數的潛在觀看者時,一般都會有意無意地對陳述的內容有所更改、增刪甚至臆造。而且,“符號化”“片面化”的問題不僅可能存在于紙質媒介或影像媒介,作為時代的參與者之一,攝影師也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面對采訪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類似問題。因此,口述史方法所獲得的材料不能全盤采用,必須要經過篩選和驗證??谑鍪穼嵺`研究的意義在于互證、補充,糾正,與文字史料一起還原真實的歷史。但它畢竟不是萬能的,如可能出現于采訪中的記憶問題、先入為主的觀念、說話人的特別用意等因素,都影響到口述歷史的最后形成[3]。這就要求教師在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口述史和個案研究的過程中,特別是面對那些德高望重、有一定聲望的攝影家時,既要抱著虛心學習、耐心調研的態度,也要遵循口述史和個案研究方法的原則,不盡信,不盲從。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方法。一方面,要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制定有針對性的調研方案,給受訪者營造一個友好、放松的溝通語境,盡可能喚起對方真實而豐滿的回憶,往往能夠獲得大量意料之外的線索和內容;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被受訪者的個人表達和語氣節奏帶著走,偏離研究的主線和重點。攝影家往往比較感性,特別是說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生經歷和創作過程時,可能會連帶出很多與研究內容關系不大甚至完全無關的人和事。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事前設計詳細的研究方案,采訪中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地語言引導受訪者,事后甄別資料的真實性、有效性,將攝影個案研究納入到宏觀的攝影史脈絡中加以審視和定位,逐步培養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基本的學術規范意識。
4 結語
口述史和個案研究既是高校攝影理論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當代攝影實踐及教育大環境所決定的。從中國攝影的長遠發展來看,口述史和個案研究是攝影史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必要基礎,也是扶持和宣傳攝影有生力量、培養攝影后備人才,以及普及和提升全社會攝影審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定宜莊,汪潤.口述史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牛陽凡.口述史之下的紅旗渠建造者真實形象與紙質、影像媒介塑造之區別[J].名作欣賞,2020(4):63.
[3]齊小新.口述歷史在美國芻議[J].北京大學學報,200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