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穎
摘要: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我國建設的優先領域。物流行業作為我國基礎建設的項目之一備受關注。隨著物流產業的高速發展,物流園區作為物流產業集群的發展平臺也備受人們關注。我國的物流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具有“高投資,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發展模式還是比較傳統的粗放型的模式,而現代物流強調全方位對環境的關注,如何能在物流園區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中融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減少物流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成為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綠色經濟;物流行業;發展趨勢
引言
黨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新時期,中國綠色發展道路是與當今社會發展規律相契合的,同時也是我國緊跟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只有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才能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并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1綠色經濟內涵
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模式下,人們以較高的強度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棄物未經處理即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很難實現資源與能源的集約化使用。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各種產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劇,資源短缺的問題更加突出。人類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用,威脅了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使經濟難以持續發展。在自然環境條件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才是實現經濟健康增長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一詞,指出“綠色經濟是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以求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綠色經濟是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其目的在于尋求經濟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必然產物。現今,綠色經濟已被各國公認為一種最優經濟發展模式。在現代社會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下,借助高新技術實現市場和生態的有機結合,實現綠色發展,既是一國產業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和企業應當積極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社會責任。
2循環經濟模式下物流園區發展與規劃存在的問題
物流園區內物流企業經營手段較為落后,園區整體智能化程度低,園區沒有統一的標準化技術流程,導致園區內各個物流環節之間的兼容性低,嚴重影響園區內企業的效率,導致資源利用率較低,成本增加。例如物流的運輸環節,不合理的運輸路線導致運輸載具的能源消耗增加,同時產生的廢棄污染物增加,加劇環境的破壞;物流活動的倉儲環節,貨物的不適當的存儲分類,導致貨物出現泄漏和變質等問題,特別是化學物品,不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還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裝卸環節,不規范的作業方式容易導致貨物的損壞,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包裝環節,許多商品的包裝上并沒有使用可回收的環保材料,在貨物運輸后,貨物的包裝直接被廢棄,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3綠色經濟對物流行業的綠色化影響
我國制造業的繁榮和經濟高速增長,促使物流行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全社會物流總額屢創新高,涌現出了一批優質物流企業,為我國物流行業綠色化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首先,隨著高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現代運輸工具為支撐,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建設智能化物流,集約化運輸、倉儲、配送得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社會經濟效率都大幅提高。其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物流行業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相互依托,進一步細化分工,以合作共享的方式科學配置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在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共識的大環境下,企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均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政策制度的日益完善將極大程度地促進物流行業向綠色集約化經營轉型。
4實現物流行業綠色化發展的途徑
4.1完善綠色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
在編制有關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時,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了解常見的違法現象及其出現的原因,制定具備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突出法律條例的實效性,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職能,將政府在綠色發展上的相關責任納入到法律法規之中。第二,應合理確定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確保違法成本遠遠高于違法行為所能獲取的所有收益,對于造成嚴重環境問題的人員,應嚴格追究其刑事責任。
4.2制定綠色營銷策略
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必須凸顯出綠色營銷的理念,盡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資源消耗,構建一個完整的綠色營銷產業鏈。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的宣傳,這樣才能幫助企業樹立良好的生態形象,并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可度。
4.3加強綠色金融政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之間的匹配與協同
綠色金融政策通過推動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產生的政策效應是顯著的。一方面,綠色金融要始終致力于在綠色產業及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發揮資源調節作用,提高綠色企業的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通過不斷增強技術進步產生邊際效應遞增。另一方面,綠色金融的政策推進方式需與合理的產業結構相匹配,特別是政府部門既是綠色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產業結構轉型的引導者,在政策匹配問題上應當把握好市場出清的火候,盡量減少政策效應的周期波動,確保政策效應的長期可持續性。
結語
總之,物流行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必然走向綠色化、規?;⒅悄芑矣嘘P部門應牽頭制定綠色物流建設的規范標準與評價體系,在《民法典》確立的“綠色原則”基礎上,加快稅收、金融、環境保護、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消費行為等領域的綠色立法進程,做好法律制度的頂層設計,建構綠色法律體系,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制度化、法律化,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度轉型。
參考文獻:
[1]付偉,羅明燦,陳澄.綠色經濟與綠色發展評價綜述[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4):25-30.
[2]丁俊發.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物流業發展與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8(4):3-17.
河南工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