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文 吳瑞瑛
摘要:作為人文學科中的重要代表,歷史和語文對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兩門學科存在許多的相通之處,因此如果能夠實現歷史與語文之間的有效滲透以及整合,那么對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學科整合的重要要求,教師需要注重對不同學科的內容分析以及形式研究。著眼于新課改的具體背景,在進一步整合以及滲透的基礎之上重新探索出一條全新的教育教學思路。讓學生既能夠學習歷史知識,也能夠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之下發展個人的人文素養,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初中歷史;語文學科;滲透與整合
引言
在長期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許多教師結合已有的教育經驗,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之上了解各個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相似之處。其中歷史學科之中所涉及的語文知識比較多元,語文學科之中所包含的歷史知識也較為豐富。如果能夠在進一步整合以及滲透的過程之中實現歷史與語文之間的完美融合,就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知識和語文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注重歷史知識的合理滲透,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拓寬個人的知識視野,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教師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準,這一點對歷史與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以及價值。
一、學科的滲透與整合
學科的滲透與整合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新要求和新的教育教學手段。有助于教學資源的靈活利用以及配置,對學科教學改革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科的滲透與整合主要以兩個或多個學科之間的緊密交流為依據,雙向交流以及滲透是重點以及核心。如果只關注某一個學科的滲透,無視另一個學學科的反向滲透,就會使得學科整合工作無從談起。因此,在初中教育體制改革時,有的教師開始以學科之間的有效滲透以及整合的依據,注重雙向滲透以及全面融合,讓兩個學科都能夠貫穿于另一個學科的始終。真正抓住學科教學的主線以及主旋律,確保對癥下藥。對于初中教育階段中的歷史與語文學科來說,兩者之間的滲透和整合渠道比較多元并且難度偏低。因為,兩大學科都屬于人文類學科,因此可以實現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整個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將會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初中歷史與語文兩門學科的滲透與整合現狀
在初中歷史與語文學科滲透和整合的過程中,有的教師意識到了這一語言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針對性。在學科教學改革時主動留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著重分析滲透與整合工作的具體要求并調整教育思路,但是在實踐應用時卻出現了許多的偏差。
首先,教師沒有結合語文教學的全新要求來指導學生,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過程較為漫長。很多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積極性和興趣較差,缺乏主動性,難以激起個人的學習興趣,很少有學生能夠變得更加主動。另外,在歷史學習中學生的知識鞏固情況較差,無法實現全面掌握和活學活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尋求這一學科與歷史知識相通的地方。通過合理的滲透來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主動思考背景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來指導學生,但是有的教師對這一教育板塊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及全面。往往直接按照簡單的知識灌輸為依據,讓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另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沒有找準語文教學的滲透點,出現了許多消極應對的情緒。整個滲透途徑以及整合方式比較機械和單一,這一點導致兩個學科之間的融合程度不高,一部分育人資源被浪費。
三、初中歷史與語文兩門學科的滲透與整合策略
(一)初中歷史中語文學科的滲透與整合
初中歷史與語文學科之間的滲透和整合是學科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和應有之義,符合兩大學科的教學改進要求,能夠更好的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對于歷史與語文學科來說,人文性分析是基礎以及前提。教師需要著眼于歷史教學的具體問題,積極滲透和整合語文學科知識。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程存在將畏難情緒,認為課程枯燥乏味,對個人的學習成長意義不大。比如在講解部編版初中語文《沁園春》時,教師則可以著眼于部編版初中歷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中的歷史教育背景及歷史事件,幫助學生轉化個人的固有思維。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對簡單教育元素的分析以及研究來鼓勵學生快速閱讀以及與理解。這一點有助于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有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另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對不同歷史人物的分析以及研究,通過簡單的判斷來實現不同時期的文化與歷史之間的有效整合。加深學生對本篇文學作品的印象,學生能夠產生更多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理論素養提升速度非常快。有的學生可以利用課外學習的時間,結合個人的歷史知識,對語文知識之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淺出的判斷以及剖析。主動遷移語文知識,實現活學活用和舉一反三。
(二)初中語文中歷史學科的滲透與整合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的傳統教育教學手段占據較大的比重。教師以歷史知識的簡單羅列為依據,鼓勵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背誦和識記。這種教育方法會讓學生感覺非常的枯燥乏味,因此很難提起學習歷史的興趣,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也大打折扣。對此,教師需要以教學策略的轉變為依據,通過語文知識與歷史知識的簡單整合以及合理滲透,積極利用不同的文學作品來吸引學生。在課堂教學改革之前,教師需要注重方向上的指引。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對不同歷史教育元素的分析來鼓勵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歷史課程學習之中。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個人的學習成績。比如在講解部編版七上歷史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中與孔子相關的思想時,教師可以結合部編新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年級第十二課中的《論語》來進行分析,實現兩大教育板塊之間的有效整合以及遷移。鼓勵學生了解該時期的歷史人物點及以及歷史事件,通過深入淺出的感知來加深個人的歷史知識的理解。其中詩詞歌賦以及文學作品的引入最為關鍵,這一點有助于學生主動的認識歷史,讓整個課堂變得更加富有魅力。歷史教學活動也得到了順利的開展,學生能夠全身心的參與整個歷史學習的全過程,學習能力提升速度非常快。
結語
在初中歷史與語文教學改革中,兩大學科之間的有效整合以及滲透取得的效果比較顯著。教師需要在語文學習之中主動的滲透歷史知識,在歷史教學中積極的融入不同的語文知識,充分彰顯人文類學科的生存價值。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以及文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全面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積極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以及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 葛飛婭.語文學科滲透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研究[D].2020.
[2] 孫紅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學科滲透[J].新作文:教研,2020,000(004):P.1-1.
山東省濰坊市第八中學 ?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