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年伊始,一件“艾滋婚姻撤銷”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時間關于《民法典》溯及適用、隱私權與生命權的平衡等問題的討論成為新年法學實務界的第一課。《民法典》第1053條明確了準配偶的如實告知義務和善意相對方的撤銷權,深刻反映了我國維護婚姻自由的立法導向,貫徹了民法的基本公平誠信原則,敦促準配偶雙方以誠相待,體現了生命健康和婚姻健康的人文主義情懷。
關鍵詞:民法典;可撤銷婚姻;健康權
1.民法典關于可撤銷婚姻的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條規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另一方;不如實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該條規定的重大疾病的如實告知義務、撤銷權行使的條件以及撤銷權行使的時限。《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條規定“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關于父母子女的規定。”該條明確了婚姻被認定無效或被撤銷后的財產分割方式,強調了對無過錯方的保護。
2.關于可撤銷婚姻制度存在的問題
《民法典》關于可撤銷婚姻的規定無疑對維護婚姻自由,保護健康權意義重大,然仍存在如下問題有待進一步細化。
2.1應進一步明確重大疾病的范圍
由于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是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雙方身份關系恢復于婚姻締結之前的狀態,撤銷權的行使對雙方當事人甚至所育子女均將產生重大影響,故明確重大疾病的范疇意義重大。有學者認為,鑒于結婚系民事法律行為,重大疾病首先應排除無行為能力的弱智和精神病[1]。有學者認為應當基于阻斷遺傳病的目的,禁止一些疾病患者結婚,并推行強制婚檢。[2]從司法實踐看,已有因隱瞞艾滋病等傳染病、癡呆癥等撤銷婚姻的判例,以司法解釋、公報案例等形式明確重大疾病的范圍對司法公正意義重大。
2.2關于重大疾病的舉證責任分配
《民法典》出于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性的角度將撤銷期限限定在一年之內,規定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然該規定的局限性在于將“發現重大疾病”的義務分配給了無過錯的另一方,只要不被發現重大疾病,就不會觸發撤銷權,如實告知義務無現實意義。事實上,即使發現重大疾病,在對方不配合的情況下,如何證明患有重大疾病,相關舉證也難以進行。因此,建議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將重大舉證責任做合理分配,即無過錯方只需負擔初步舉證責任,相對方對身體狀況負最終的舉證責任,;如存在爭議,可進一步尋求醫學鑒定。
2.3關于婚姻撤銷后的財產分割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條明確了同居期間所得財產首先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從“照顧無過錯方”的角度進行分割。然筆者認為,可撤銷婚姻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過錯方對如實告知義務的違反,無論是傳染性重大疾病對無過錯方可能造成的嚴重人身傷害,還是發現遺傳性疾病對生育下一代造成的影響,以及蓄意欺瞞造成的巨大精神傷害,都使得可撤銷婚姻中,無過錯方遭受巨大的損失。鑒此,應區分嚴重程度,參照其他部門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進一步強化對無過錯方的救濟。
3.結語
雖然關于《民法典》第1054、1054條基于隱瞞重大疾病的撤銷婚姻請求權制度,內容簡略,有待進一步完善。[3]但從目前的司法實踐看,該制度獲得了較高的認可,對維護婚姻誠信、婚姻自由有積極作用,從根本上促進了婚姻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張學軍,民法典隱瞞“重大疾病”制度解釋論,《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
[2]徐國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應保留《婚姻法》禁止一些疾病患者結婚的規定,《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1月。
[3]蔣月,準配偶重疾告知義務與無過錯方撤銷婚姻和賠償請求權——以《民法典》第1053條和第1054條為中心,《法治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簡介:肖瑤(1993年3月-)女,湖北武漢,武漢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國際法方向),現就職于北京觀韜中茂(上海)律師事務所,任專職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