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蘭
摘要:本文以由校園欺凌頻發現象反思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校園欺凌事件的介紹和校園欺凌法律缺位應對方式為主要依據,從完善相關法律機制、做好刑事責任年齡限制這兩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借助校園欺凌頻發現象的深度分析和研究,重點反思和思考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機制內容,補足和完善年齡缺陷以及相關機制,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校園欺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年齡缺陷;心理健康
引言
最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撼動了大眾的內心,校園欺凌事件不但傷害了兒童的心靈,更是觸動了家長的神經。面對一個個不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孩子,需要政府作出深度思考,應該結合時代需求提出合理改進對策,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制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機制,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出現,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舒適和健康的環境,并且通過調整和完善刑事司法中未成年人保護機制,能夠為其提供充足法律保障,確保未成年人更加健康的成長。
一、校園欺凌事件的介紹
校園欺凌是一種廣義內容和概念,主要是在學生之間蓄意以及惡意借助肢體、言語等形式,對另一方進行欺負、侮辱和傷害的一種不良行為,通常在校園欺凌中出現以下五類,第一,打架斗毆,第二,敲詐勒索,第三,持槍凌弱,第四,性暴力,第五,兇殺案件。校園欺凌通常存在一些特征,殘忍、集體和報復習慣,一般是指2人以及2人以上開展的小集體對個人實施暴力,手段十分兇殘、侮辱行為,比如扒衣服、拍裸照、下跪、打耳光等行為。導致校園欺凌頻發的原因是處于信息爆炸時期,由于經常在網絡上接觸各種不良信息,容易出現模仿和復制。以及家庭和學校教育方式不恰當,父母對于孩子關愛不到位,教育形式不當行為導致學生出現暴力行為。學校教育仍舊以講授灌輸為主,完全忽略心理健康和相關知識教育,導致學生身上屢屢出現校園暴力。當代校園欺凌相關法律法規和機制缺失,施暴者未滿16周歲,司法認為對其教育、感化形式進行懲罰,不滿14周歲的施暴者甚至并為被納入到形式訴訟程序中,從而導致很多校園施暴者有恃無恐,無法減少校園欺凌。
二、校園欺凌法律缺位應對方式
(一)做好刑事責任年齡限制
我國《刑法》17條明確指出,14周歲屬于法定年齡,是在1979年我國刑法依據國情具體情況確立的內容,在我國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已經不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現實,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展,未成年人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手段獲取資源,掌握犯罪手段、形式和刑法漏洞更加便利,甚至使用法律進行施暴[1]。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少年兇徒由于法律約束不到位,肆意妄為大膽施暴,很多校園施暴者對于個體的攻擊是不致命部位,進而逃避了法律的懲罰。對于校園欺凌事件需要使用多種方法結合起來,按照惡意補足年齡缺陷,對于故意傷人、傷害等事情應該增加刑事責任年齡,將其降低到12周歲。年滿12周歲的人應該意識到故意殺人和傷害導致人員死亡行為的危害性,一旦校園欺凌出現故意傷人以及傷害致人重傷死亡被歸結為嚴重惡意,需要按照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并且還要針對校園欺凌出現的對于未成年人出現的暴力犯罪行為制定合理化法律機制,補足年齡機制在司法中的不足和統一性[2]。并且,不能為其設置彈性法律呢絨,人民法院應該將未成年人強奸、搶劫等內容添加到法律中,在總則中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機制撤掉,滿足犯罪要素的使用司法進行解釋,強化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機制。
(二)完善相關法律機制
在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機制時可以有效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發展不含特點,逐步完善和豐富需要承擔的法律機制和責任,構建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的教育矯正機制[3]。首先需要調整的就是形式責任中年齡配套內容,基于立法角度上分析,此時期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的處罰形式仍舊存在問題和缺陷,收容教養、行政拘留拘禁處置會產生嚴重附副作用,無法真正達到教育、感化和挽救的作用,所以需要結合校園欺凌具體情況總結出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配套法律機制內容,彌補滯后對策,強化監管力度的同時,保證法律實施到位。訓誡、責令等形式已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缺少約束力和操作性,無法發揮出懲戒價值和作用。刑事司法上對于一些校園欺凌的未成年人等同于放任不管,導致校園內部霸凌屢禁不止。當前我國刑事審判程序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基于校園欺凌問題進行矯治和完善,對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和分析,完善治理經費,將幫扶和監督機制落實到位,使用先進手段進行校正轉變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和習慣。注重在司法實踐中增強不足內容和機制,防止未成年人出現違法新聞和犯罪時間,組織校園內出現欺凌行為。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刑事司法在未成年人這一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不夠成熟,需要結合時代需求以及校園欺凌事件作出更改和調整,真正保護好未成年人,善于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身體以及心理發展特征,不斷完善和豐富相關法律機制和基本責任,并且制定相關承當對策和方式,為未成年人構建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矯正機制[4]。
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存在的校園欺凌事件比較多,在校園內群體欺負、侮辱個體,甚至出現扒衣服、拍裸照等現象,但在刑事司法中缺失相關法律機制作為輔助,導致欺凌者更加肆意妄為。為轉變這一局面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結合時代需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征,不斷完善和豐富刑事司法內容,補足年齡缺陷,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韓其昌. 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探析[J]. 福建質量管理, 2019, 000(011):181,138.
[2]劉愛婷. 校園欺凌中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問題研究[D]. ?2018.
[3]狄小華, ?王心寧. 愈合,康復與成長:恢復性司法應對校園欺凌[J].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9, 000(006):38-44.
[4]殷杰. 反校園欺凌視角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研究[D]. ?2018.
作者單位:武警工程大學烏魯木齊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