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潔 姜龍 陳曉燕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形勢的突變使得我國周邊局勢越發嚴峻。中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外敵入侵的潛在威脅,因此,中共中央高層對國際形勢嚴峻性的判斷以及對爆發戰爭可能性的估計,進行戰略布局。國家啟動了以滿足備戰需要,改變我國工業、經濟發展局面的“三線建設”戰略,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規??涨暗囊試罏橹鳎骖櫣I、科技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三線建設不僅是一項特殊時期國家的偉大工程,更是人類記憶的最好載體,必須倍加珍惜和保護,其孕育出的三線精神更應被弘揚與傳承。
1.三線建設及三線文化
1.1三線建設概況
“三線”在我國歷史上首先是一個國防經濟地理概念。一、二、三線主要是按中國的地理區域進行劃分的:沿海和沿邊省份為一線;內地的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6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為三線,即“大三線”;介于一線、三線之間的中部地區為二線,一、二線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線,即“小三線”,具體見圖1A(六十年代戰略區域劃分圖)。在三線建設中,又以四川、貴州、云南和河南為重點發展區域,見圖1B(三線建設區域分布圖)。
1.2攀枝花三線建設概況
攀枝花以其豐富的資源,冶鐵煉鋼等多種輔助原材料齊備的整體優勢,成為建立戰略后方基地的理想場所。自從1958年成都會議時把開發攀枝花資源項目正式列入國家建設計劃,攀枝花的開發建設一直在醞釀籌備之中。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1964年5月,在攀枝花這寂靜荒蕪的深山峽谷“不毛之地”數十萬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技術工人和知識分子,來到四川最南端的川滇交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攀枝花三線建設。
在建設過程中,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與攀枝花建設部署、指揮與執行,關注度之高,甚為罕見,這在中國任何一個工業建設項目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見圖2。毛澤東在很多場合不止一次地強調過攀枝花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在1965年11月視察攀枝花時曾盛贊“這里得天獨厚”。 圖2領導人對攀枝花建設關注
1.3攀枝花三線文化
攀枝花三線建設既是我國獨立自主走工業化道路的最大樣板,又是三線建設最大的標本和最精華、最具三線時代風貌的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是需要進行系統的保護與傳播的中華文化之一。
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于2015年3月3日建市50周年之際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2018年12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報》推出消息,對攀枝花在北京舉行的弘揚“三線精神”座談會暨電視劇《大三線》啟動儀式進行了關注。上述事例都是國家開始重視三線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三線建設文化主要從攀枝花三線建設遺跡、攀枝花三線建設事跡、攀枝花三線建設精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和梳理,見圖3:
1.3.1攀枝花三線建設遺跡
攀枝花作為三線建設戰略中重要的建設區域,在此期間留下了眾多的建設文化遺跡,例如:中國最大的露天釩鈦磁鐵礦山——蘭尖鐵礦,全國最大的獨立煤礦——寶鼎煤礦,全國唯一的地下火力發電廠——503地下戰備電廠,全國最大的木材水運遺址——金沙江·雅礱江水運遺址,20世紀建成的最大水電站——二灘水電站等。此外,還有大田會議會址、攀鋼一號高爐、蘭尖鐵礦礦床等一系列的三線建設遺存。其中,相當數量的三線建設設施至今還在生產使用之中。
1.3.2攀枝花三線建設事跡
在攀枝花三線建設中主要的大事跡有:1964年9月9日攀枝花大田會議召開;1970年我國十大露天礦山之一,西部地區最大的露天鐵礦——蘭尖鐵礦投產;1970年7月1日,攀鋼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1970年7月1日,成昆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71年10月1日,攀鋼試煉出第一爐鋼。1974年8月16日,軋鋼廠方圓鋼系統建成并成功進行熱試軋;1974年8月具有年產110萬噸軋材能力的軌梁廠投產;1975年中國唯一一個地下戰備火力發電廠——503地下電廠投入使用。
1.3.3三線精神
全國各地響應號召,把各地最優秀的人員輸送到三線,把最好物資配置給三線。400多萬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解放軍官兵、工人、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的三線,開始了戰天斗地、無私奉獻的風云壯舉。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華、心血和青春,形成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同樣,這也是攀枝花的“三線精神”。
2.攀枝花三線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思路
攀枝花三線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攀枝花三線文化的傳播和三線精神的傳承,有別于一般以商業為主要
目的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設計,其更加注重產品的文化傳播功能。因此,文化符號和傳播情境是攀枝花三線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基本出發點。
2.1基于皮爾斯符號三角的文創產品設計
近年,符號學被廣泛的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符號學介入文創設計,給地方文化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設計思路。
符號,一種屬于抽象的概念,可以被人們通過經驗和聯想進行感受與傳達[1]。在符號學理論體系中,符號是人類對世界意識反應過程中的思維載體,是組成人類認知世界的構成元素,透過符號系統,人類得以溝通,符號學促進了人類對于文化現象中的意義關系、因果關系、評價關系、行為關系的分析和表達[2]。
著名符號學家皮爾斯將符號的三元關系:表征—客體—詮釋三者,形成一個符號三角的關系,符號的解釋內容與符號表征以及意指物之間便形成一個緊密的三角形關聯,符號的表征是符號三角中再現對象客體的主體,而第三元則是客體對象的詮釋[3]。
根據皮爾斯的符號三角原理理論,推導出攀枝花三線文創產品設計模型見圖6。攀枝花三線文化創意產品即為承載三線文化的符號(S),三線文化,包括三線建設遺跡和三線建設事跡為客體(O),產品的造型特征(形態、材質、色彩遺跡圖案)、功能和使用方式是對三線文化(O)的表征(R),而詮釋(I)則是從三線文化中提煉出來,并解釋產品符號表征意義的三線精神,攀枝花三線文創產品的符號三角關系見圖4。
2.2三線建設資源中的設計素材矩梳理
攀枝花三線文化中的大量素材為建設建筑景觀遺跡、生產與生活一線的物品等,其本身并不具有明顯的特性和經濟價值,更多的是其文化價值。如何從中選取和提煉具有獨特特征和商業價值的文化符號和設計元素,在此尤為重要。三線建設文化類的文創產品與其它文創產品相比,從預期點到文創產品成品的過程見圖5,大致經過素材梳理——文化符號提煉——符號拓展與轉譯——物化產品——拓展衍生品系列這樣一個基本過程。
3.設計實例
本研究課題旨在探索基于文化創意產品視角的攀枝花三線文化傳承與推廣的新途徑和新方式,為更好的宣傳攀枝花三線文化以及攀枝花城市。本項目產品設計面向的用戶群體主要是在攀枝花參觀的各類旅游社會團體、各類相關工作培訓學員、高校社會實踐學員等。在此以“紀念懷表”、“建設水杯”、“歲月香燈”等3套設計實例來闡述“皮爾斯符號三角”在攀枝花三線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3.1紀念懷表設計方案
該方案為一款攀枝花三線建設紀念懷表,見圖。首先采用懷表作為基本的產品形態載體,并選取三線建設場景印刷于懷表內蓋位置,展現攀枝花三線建設場景,讓使用者在打開懷表同時觀看到這樣的畫面。其次,懷表本身具有懷念之意,記憶那段特殊的時期。再次,采用鈦金屬作為主要的材質,其具有穩定性強、輕便的物理特征。鈦的密度比重高,耐腐蝕、而且氧化鈦(鈦金)顏色近似真金,具有極佳的裝飾效果,耐蝕、耐磨,可長久不脫落、不變暗,同時,強化攀枝花的地域特色(釩鈦材料及其開發是目前攀枝花的一個重要的地方特色)。
3.2歲月香燈設計方案
回憶那段歷史,很多三線建設者對那時“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艱苦建設歲月記憶猶新。本方案將當年三線建設期間常用的油燈作為設計的形式載體,運用現代設計的語言將當年攀枝花三線建設時期的建設場景融入“油燈”之中。在“油燈”開啟的時候,通過柔和的燈光使燈壁上的畫面呈現出一番朦朧的效果,加之香薰散發出來的味道,讓使用者通過的畫面聯想起當年三線建設時人們拼命工作、努力奮斗,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與嗅覺強化了產品設計的情境體驗,使其產生共鳴。
結語: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特殊文化。其文創產品設計是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格局下、濃郁的懷舊色彩下、在創意產業的時代背景下,探討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創產品設計的方法,運用符號學與設計學交融,通過產品這一載體,來構建三線文創產品的教育功能、認識功能、交流功能和感染功能。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對產品進行設計定位,提出了元素、產品、結合的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創產品設計模型,對提升產品設計內涵和文化價值,促進攀枝花三線文化傳播,推進攀枝花文化產業發展,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彰顯了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化的時代價值,有益于傳承和發揚三線建設精神,弘揚三線文化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凌浩.產品的語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李硯祖.擴展的符號與設計消費的社會學[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4):8—11.
[3]蕭明瑜.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于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D].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14.
基金項目:攀枝花學院2017年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編號:2017SYB07);攀枝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作者簡介:孫雪潔(1999—)女,山東人,學士,攀枝花學院學生,主要從事產品設計研究。
通訊作者:姜龍(1979—)男,重慶人,博士,攀枝花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方面研究。
(攀枝花學院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