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燃
【摘要】李劼人的小說以清末到民國初年的變革期作為宏大的歷史背景,將成都及周邊的歷史轉折、思想變遷、傳統民俗、人物形象等,通過對日常生活和人物情節的描寫躍然紙上,還原了成都特定歷史時期的城市現實、傳統民俗風情以及歷史轉折點的變革與發展,留下了對成都這座城市的寶貴文學記載。
【關鍵詞】李劼人;成都形象;城市書寫
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左拉之待望》一文中,盛贊李劼人的作品:“古人稱頌杜甫的詩為‘詩史’,我是想稱頌李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說的近代《華陽國志》’”。同樣作為成都本土知名文學家的巴金先生也說過,“過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筆下”。李劼人用川話寫川事,以川事來抒情的城市書寫方式,賦予了成都文學層面的精神內涵,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深濃眷戀和對國家的赤子之心。
一、方言文化——用川話寫川人
李劼人筆下具有鮮明的四川方言寫作特色,其所選用的方言詞語和句子主要有兩大來源,第一是袍哥會的行話。其中有些至今仍是四川人的日常話語,如對識(介紹雙方相識)、撒豪(欺軟怕硬、仗勢欺人)、水漲了風聲緊急等都是流行于袍哥之間的俗語、諺語;第二是四川當地的通用俗語。例如地皮風(毫無事故,忽然發生了一種驚人謠言,使安定的秩序,一下便擾亂了)、散談子(開玩笑)、不撤火(不退縮、不害怕)、沖殼子(講大話、吹牛)、真果(是真的,確實)等。
為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看懂方言詞匯在文中的大義,李劼人在小說中進行了注釋。例如《暴風雨前》中就有以下這些注釋,如:“地皮風”注釋“地皮風,是說毫無事故,忽然發生了一種驚人謠言,使安定的秩序,一下便擾亂了。這是成都人的語言。全詞為扯地皮風”;“聽墻根兒”注釋“凡是在窗前壁下偷聽別人私語的,叫作聽墻根兒。是當時婦女當中最為人鄙夷的一種惡劣行為。這一語言,至今仍在成都家庭中使用”;“打錘角逆”注釋“打錘即打降、打架,文言所云斗毆。角逆即相爭相罵,也含有斗毆的意思。皆是四川人的語言。”等。地方特色語言的運用,為李劼人的小說增添了濃濃的川味,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了成都當時的語言風貌。
二、飲食文化——美味人生,貪戀精致
川菜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川人自古以來便有“尚滋味”的傳統。在四川人看來,吃是生活中一種重要的享受方式,更何況是李劼人這樣一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他對美食的熱愛在小說中通過對川菜佳肴、成都小吃、各色吃飯場所的描寫表現出來。比如《死水微瀾》中顧天成吃的醋溜五柳魚、醉鮮蝦,北新街精記的泡菜、胡豆瓣,紅鍋飯店的豬肉片燜豆腐等等。也正是在韓二奶奶繪聲繪色的講述中,美好的吃食打開了鄧幺姑對成都的美好想象。即使是在小小的天回鎮,也有許多特色的吃食,比如灰包皮蛋、清水鹽蛋、豆腐干、油炸花生糕、燒臘、抄手、冒節子等。就是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飲食,激發了讀者對川人美味人生的好奇,開啟了成都飲食文化聞名于世的閥門。
成都人想吃、愛吃更是要求吃得精致,對極盡精致的食物和做法樂此不疲、享樂其中。在《死水微瀾》中,李劼人曾花了不少筆墨來描寫川西壩豬肉的精挑細選和做法精良,“成都西北道的豬,在川西壩中又要算頭等中的頭等。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豬肉都要來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將它白煮到剛好,切成薄片,少一點白醬油,放入口中細嚼,你就察得它帶有一種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獨步天下的。” ①從選擇豬種、喂養方式到烹飪技巧,李劼人都無比細致地為讀者道來。
三、茶館文化——小茶館里的大社會
俗話說:“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大家三五成群,喝著蓋碗茶、“沖著殼子”、打著麻將,悠然地享受著西南大都市里的悠閑生活。李劼人小說中的茶館是人們接收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場所,是大家暢所欲言的自由之地,更是根植于成都人生命的重要社交和休閑方式。《暴風雨前》中,郝又三與田伯行相遇時,也是將茶館選做兩人商討的地點。作者還花了不少篇幅對成都的茶館進行描寫,“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來一條街總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鋪子上擺二十來張桌子,大的或在門道內,或在廟宇內,或在人家祠堂內,或在什么公所內,桌子總在四十張以上。” ②無論是重大的時事新聞還是鄉鄰間的奇聞八卦,你都能在茶館聽到相關信息,還可以親自參與到茶館的討論中去,足以見得茶館對于成都這座城市的重要意義,便是一個具有巴蜀文化典型特征的意象。在李劼人的成都書寫中,花費了許多筆墨去寫茶館。茶館的存在為成都永久地貼上了一張悠閑安逸的城市標簽。
李劼人用成都之方言,寫盡了成都的人和事。他筆下的人們坐在茶館里用川話暢快交流議論,在“東大街看燈過年”,去湊熱鬧“趕青羊宮”,這些都是蜀地特有并沿襲至今的民俗活動,也是蜀文化在文學世界的真實性體現,就連自小生長于成都的郭沫若先生也不禁發出這樣的贊嘆,“青羊宮看花會,草堂寺喂魚,勸業場吃茶,望江樓飲酒,鐵路公司聽演說流淚,后院講堂罵土端公……這些幾乎沒入了忘卻的深淵里的生活,都由他的一支筆替我復活了轉來。”
成都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秀麗的自然風光,這些都成為了文人墨客的創作素材,創造了諸多著名佳作。李劼人用富有蜀地特色的語言文字,描繪出現實與文學創作交融的成都,通過故事情節的推動,將情與史融入單一的日常生活,讓成都變得更加鮮活、立體。
參考文獻:
[1]李劫人.李劫人選集[M].成都:四川文學出版社,1980
[2]李劫人的生平和創作[M].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李士文著,1986
注釋:
①李劼人.李劼人選集(第一卷)[M].四川文學出版社,1980:187
②李劼人.暴風雨前[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55
(武警警官學院 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