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核心本質是教人向善,但是教育歧視現象的存在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本文將對教育歧視類型進行分析,研究教育歧視的危害,重點探究教育歧視的防范應對措施。
關鍵詞; 教育歧視 學校場域 區隔
教育歧視是指教學工作者借助優勢地位、制度性權力在情感、動作、語言方面對學生采取無視、蔑視、排斥的態度,嚴重損害學生的心理與精神健康,教育歧視會嚴重阻礙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發展。基于此,對于學校場域中教育歧視的社會學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歧視類型
(一)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指的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對一種性別群體進行不平等對待。隨著女性主義的逐漸崛起,將人們的關注焦點從淺顯的生物差異方面轉為更為深刻的性別意識領域。性別歧視是教育其實中的重要部分,我國長期以來的社會結構是男權主義社會,盡管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但國內各地區仍然在學校場域內存在性別歧視問題。比如,大多數教科書中的家庭形象為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卻多是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與此同時,在教學階段,尤其在文理分科時期,絕大多數的老師主觀地認為男生能夠獲得較大的成績,女生不適合理科學習,過于忽視女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嚴重限制了女性在學校場域內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均衡發展。
(二)學業歧視
從社會學角度進行分析,依照弱結構、強行動的分析框架,為保持社會運轉的穩定性,應充分尊重個人的創造性、能動性。現階段,在學校場域內,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成績仍然是中學以及高等教育階段唯一的考核評價標準,這也使得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絕大多數的中小學存在學業歧視問題,同時這種具有單一性質的考試評價制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遏制作用;甚至在高等教育階段,不同學校的等級差異,導致畢業生在就業階段面臨更為明顯的學業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育歧視的危害
著名著名社會學家霍華德·貝克爾認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具有不同的群體標準和相應規范,對發生的事件及動作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并賦予其有效定義,在此基礎上,按照特定時間和具體條件進行有效運作和實施。當特定的社會規范被違反,則會受到群體排斥從而成為局外人,在教育環境下,成績作為主要衡量標準對學生進行違規判定,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來說,同學的遠離和教師的歧視,極易讓其對自身身份產生懷疑態度,從而忽視了學生獨特性和個性的發展。
教育歧視最顯著的危害是加劇不平等。若僅僅因為階層不平等影響了學生的入學機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通過政策調控,保障入學機會的平等;但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難以有效控制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受到的差異性對待。由于教學實踐活動在空間、時間方面的限制以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各方均無法有效干預教師的具體行為。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進程中,通過分配提問對象、眼神、情感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引發教育歧視。與此同時,在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價值體系,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一旦教師對某位學生產生歧視,其他學生也會一同歧視該學生,這會加劇受歧視學生的不平等待遇,給受教育者帶來多重影響、多重創傷。
每位受教育個體都渴望被平等對待,若教師不能科學合理地分配情感,很容易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成為受支配階層,變為同學口中的“差生”“笨蛋”,同時遭受到同學嘲笑、教師歧視,時刻面對極大的心理壓力。在學生階段,成績差的學生只能在最底層掙扎,很難進行改變,這使得該部分群體遭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
經過長時間發展,若這部分群體的心理壓力沒有得到有效排解,很可能引發師生隔閡,惡化師生關系,甚至會引發暴力沖突。在受教育階段,被歧視的弱勢群體要么奮起反擊,要么繼續屈服。當其情緒達到臨界點時,弱勢群體很容易爆發,在情緒上、肢體上與他人出現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由于教育歧視過于嚴重,而導致在長期壓抑狀態下的情感噴發,而這種沖突的根源恰恰就是教育歧視。
三、教育歧視的防范應對措施
教育區隔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迪厄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作為文化習性的突出表現形式,趣味是教育區隔的重要標志,其主要意義在于能夠整合文化生產場域與階級場域。教育區隔并不來源于趣味的內在性,而是指在實踐過程中,對特定趣味的差異性和位置性進行有效顯示。這種差異性源于心理、生物性。由于文化背景、經濟水平、階級、成績的不同,同一班級內會出現種類不同、性質不同的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涵蓋了群體內部的特殊表現形式和內容,對維持群體邊界具有良好作用。受到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經濟階層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在班級中出現違背“正式群體”固有規則的單體,各類群體具有較高的同質性且具有明顯的邊界。與此同時,教師也會在內心依照家庭背景、經濟情況、社會地位、學習成績等多方面因素將學生進行分類,從而形成教育區隔。教育區隔是教育歧視的本質原因,是教育歧視發展的重要土壤。學校作為公共機構,不應當簡單地復制階層,也不應該展現明顯的階級次序。基于此,在學校場域內,校方應打破教育區隔,使得學生能夠在正義、公平、良好、友善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獨特性特點;在多元文化氛圍、多元價值觀的背景下,與同學們進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每位學生都要善待他人,寬容他人,理解他人,共同構建學校的價值準則,打破教育區隔,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教育歧視的類型包括性別歧視、學業歧視、身份歧視以及文化歧視,其主要形成原因在于應試教育競爭惡化、教師權威異化以及階層地位固化;通過打破教育區隔,減少話語霸權,構建平等多元的教育空間,能夠有效防范控制教育歧視問題。
參考文獻:
[1] 袁強.學校場域中的隱性教育歧視探析 [J].全球教育展望,2018,42(12):82-88.
作者簡介:
康叢? 性別: 女? 民族: 漢? 籍貫: 山東? 出生年月: 1997.3.20.學位: 教育碩士(在讀)? 院校:海南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 小學語文、小學德育? 工作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