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林
德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向教育者傳習一定的社會意識、社會規范,形成人們一定品德的行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對于一個人來說往往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初中學生德育工作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新的問題:
一.網絡對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事業在我國迅猛發展,上網人數急劇增加。這是我國追趕信息革命的具體表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已經成為我國孩子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友伴,成為孩子們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但是,應該看到,由于網絡固有特點的影響,有許多孩子沉溺于網上不能自拔,不少人還患上了網絡性心理障礙,俗稱“網癮”,網絡沉溺引發了學生的人格障礙和認知惰怠。信息網絡對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自我監控不強、極富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一些學生因信息擇錄不當,從而枉耗時間,浪費精力,荒廢學業。因長期淹滯于五光十色的數字化在線空間,不能實現客觀現實和虛擬現實間的角色轉換,造成心理錯位或行動失調。長期關注人機對話,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往,導致孤獨不安、情緒低落、冷漠不合群、緊張焦慮、責任感缺乏和欺詐心理,形成人格畸變,甚至誤入歧途。網絡信息中的黃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形成影響,污染其精神世界。
二.留守兒童問題
隨著城鄉經濟逐漸拉大,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引起了農村更多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了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倍增,分布不均勻。留守兒童數量在增長的同時,其教育現狀堪憂,絕大多數父母外出務工時孩子年齡很小,而且不能經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兒童有以下幾種不同情形:一是由文化水平不高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教養,大多數情況下只保證孩子吃飽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涉及較少,而是相應地交給了學校老師;二是由親戚代為照看的孩子,親戚也只管吃飯和住宿,很少督促學習,而且這部分“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感情危機,經常要面對親戚的“冷眼”;三是在外合住和無人監管的孩子,這部分孩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上比較獨立,而且較為自由,要么會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要么就會出現學習生活上無人過問的情形。父母的外出打工一方面給他們帶來了更好的物質條件,但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無法享受來自父母實質的精神慰藉,父母也并不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雖然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有優異的成績,但是對于孩子學習與否,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沒有過多的去設想或者規劃孩子以后的教育道路。
三.不良社會環境影響
很多學生所處校園周邊環境比較復雜,如違法經營的網吧和其他娛樂場所,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出版物的傳播等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一些留守學生。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幾點對策:
一.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注重計算機及網絡知識的學習,了解信息網絡的發展態勢,使電腦及其網絡合理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以外,應積極采取防范措施,主動對網絡信息進行過濾,盡可能讓學生接觸積極、健康、向上、有益的信息,可為校園網安裝有關“禁讀”的軟件,可以在學生上網前預先了解電子郵件的內容,刪除其中不健康的內容。另外,可以向學生提供能吸引他們注意力,滿足他們需要的,方便他們學習、娛樂、交友、咨詢的內容豐富、形式引人的中小服務網站和學習網站,強化網絡內容建設,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網上活動,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避免為“玩”電腦而沉溺網絡的情形發生,培養他們讀取處理和創造信息的能力,以獲取適應數字時代所需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奠定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的基礎。讓孩子主動、自覺地獲取信息,學習知識。
二.關愛留守兒童
從現實狀況來看,關于“解決留守”由誰來教的問題,學校應當承擔重要角色,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人數較多的學校,可采取以下做法:
(一)特別是各班成立“一幫一”和“手牽手”活動小組,讓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留守兒童”真誠的幫助,各班要求學生之間團結互助、共同進步。
(二)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他們的家庭背景,了解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到心中有數,并不斷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開始實行動態管理。
(三)樹立典型榜樣強化正面教育。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學生自覺性強,自立能力突出,在道德品質和學業上表現出色。學校選取相對優秀的留守兒童作為標兵,讓留守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
(四)建立了家長學校,與家長或“臨時監護人”互動。學校要求教師隨時與家長或“臨時監護人”取得聯系,指導他們抽出業余休息時間多與自己的孩子在電話上“談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聽聽他們的內心話兒,盡可能多地給予不在身邊卻“勝”在身邊的關愛。
三.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個人發展的層面上,還應當為學生營造有利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學校積極與派出所、工商、文化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實時對周邊的社會環境及治安狀況進行有效的整治和監控,堅決抵制低俗文化和歪風邪氣侵入校園,嚴防不良書籍、報刊、影像等有影響未成年人的圖書音像類物品流入校園,深入開展“經典誦讀”、 “書香校園”、等活動,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和讀書習慣。
道德建設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觸手可及,是一項經常性、長久性、系統性工程,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認為,只要牢記自己的責任,用新時期的教育理念指導學校德育工作,努力地按客觀規律探究學校的德育建設,從點滴做起,從身邊開始,就能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