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校園環境中,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從而導致這一特殊群體的犯罪問題更加嚴重。本文以校園未成年學生犯罪為研究內容,在簡述當前校園未成年學生犯罪現狀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期能夠促進校園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建安全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校園 未成年 學生 犯罪 分析
一、青年學生犯罪原因
(一)家庭問題
我國近幾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了很大變化,并由此而影響到人們的家庭生活, 而家庭又是學生成長之所, 它的風風雨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從家庭這一角度看,導致青年學生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離婚率的上升。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這使人們在享受物質條件帶來的越來越多的自由的同時, 更開始追求自我與個性的自由,對感情世界也有了新的渴求,因而導致離婚率的上升, 離婚的真正受害者絕不是哪一方面配偶,而是他們的子女,從心理角度而言,學生在心理方面還很不成熟, 特別需要家庭的溫暖及完整的親情的呵護, 脆弱的心靈很難承受挫折與磨難, 而離婚后的任何一方單親都無法給下一代一個完整的世界,于是渴求理解、關懷與心靈慰藉的青少年,當他們在家庭中找不到時,便本能的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而且他們往往與跟自己同齡的孩子混跡在一起,結幫結伙,這時若沒有適當的教育,便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獨生子女問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是為社會做出了貢
獻的,但無可否認的是,獨生子女問題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一方面,大多數家長僅在物質上一味滿足子女的要求, 卻忽視對他們人格、 性格的培養, 使得他們的需求偏離, 不合理的要求不斷升級,自私自利,專橫跋扈,一旦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有種反社會的言行產生;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有個傳統叫作“望子成龍”,每對父母莫不如此,父母未償之愿全部放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其沉重可想而知, 父輩們的急切之情很難期望他們在撫養、教育子女時投入更多的理智,一旦希望有落空之嫌, 許多人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不理智之舉,以調節“希望落空”的心理失衡,更有甚者,若發現管教無濟于事,便聽天由命,放任不管,這兩方面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科學的“愛子”方式,都特別容易使學生走上犯罪道路。
二、用“三心”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作為我們國家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青年興,國家興,贏得了青年,就贏得了天下。學生輔導員作為面對學生的直接負責人,在學生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細心觀察,耐心工作,愛心對待每個學生。
(一)細心觀察
學生作為一個正常行為的個體,其本身的行動和思維應該有一種慣性。比如一個活潑的個體,他會保持活潑;一個穩重的個體,他會保持穩重。但是當有外力的強加給這個個體的時候,這樣的慣性會被打破,他從而表現出一種異行。當出現了這樣的異行時,我們的輔導員就應該警覺,及時查明原因,找到根源,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然而輔導員面對的學生太多,事情也瑣碎,不可能面對全部的學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納入觀察的范圍,這樣就需要我們采取各種辦法齊抓共管。
(1)老師主要觀察學生干部的情緒變化,然后由學生干部認真負責去觀察其他同學,如果發現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形成老師觀察學生干部,學生干部觀察其他的同學的風氣養成。
(2)輔導員之間相互交流,發現情況及時通告。
(3)輔導員和家長之間相互溝通,采取合適的溝通渠道,形成定時良性互動。
(二)耐心工作
學生事務的復雜性,瑣碎性,決定了工作的程序化較高,反復做,月月做,年年做相同的事情,容易使工作者產生厭煩的情緒。這樣需要輔導員有一個認識的高度,明白輔導員的工作是為了我們祖國的明天培養適合社會的人才,他們的行動或許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一 生,這樣在具體工作中才能發揮耐心細膩的風格,一絲不茍的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好學生工作。
二、減少在校學生犯罪的對策
加強學生法制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學生因其群體特殊性較社會其他群體或社會公眾的區別,學生的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針對校園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特點,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使之盡快提高到符合依法治國時代的要求。為達到這一目標,學校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 學校應注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學校的《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2)應營造強化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形成的學校環境。一是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二是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通過這樣的活動促進同學們學習法律的熱情。三是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
結語
校園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未成年學生的健康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培養,因此,無論是從未成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還是基于校園安全建設的考慮,對于校園未成年學生犯罪問題的研究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潔.未成年人犯罪特點、原因及防范[J].法制博覽,2015,(28).
[2]鄧增萍.淺談學校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4,(03).
[3]王玉成.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網絡誘因[J].現代交際,2016, (05).
作者簡介:
牟青? 性別:女? 民 族: 漢? 籍貫:山東淄博? 出生年月:1978.9.6? 職稱:中級? 學位:無? 院校:泰安技師學院?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面工作單位:泰安技師學院